一年前,美国人爱德华·斯诺登揭露了美国棱镜监控项目。在他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时,一定没有预料到,棱镜门事件会在中国的IT市场掀起巨浪,让众多外资IT企业在短短一年内从“宠儿”变成了“弃儿”。
当一股IT国产化风潮在中国市场涌起之时,思科(25.44, 0.37, 1.48%)、IBM(188.42, 1.20, 0.64%)等外资IT厂商的产品或服务遭遇了罕见的大幅下滑,而曾经苦苦挣扎的国内IT厂商却一下跃上舞台,成为了主角。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数据,应用软件等整个IT链条上,国内企业都开始活跃起来。
IT国产化的突然加速,要缘于政府对于信息安全的日益重视。虽然,美国政府很早就以信息安全的理由封杀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的IT产品,但是中国政府真正开始重视信息安全,在很多人看来,棱镜门是一个显著的转折点。
过去一年,在愈演愈烈的IT国产化舆论之下,国内IT厂商确实在部分行业实现了攻城略地,但是由于产业链的不成熟,以及技术的相对落后,国内企业真正撼动外资厂商之路仍然漫长。
外企受挫
在俄罗斯进行政治避难让斯诺登免于美国政府的“惩罚”。但他曝光的机密文件,将许多知名国际IT企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其中就包括思科、IBM、微软(41.67, -0.11, -0.26%)、谷歌(576.08, 4.99, 0.87%)、雅虎(34.85, 0.32, 0.93%)等公司。虽然这些公司否认与棱镜监控计划有关,但是在中国市场,他们的业务却遭遇了罕见的下滑。
全球最大的路由器厂商思科是首家承认棱镜门事件冲击业绩的IT企业。去年11月,也就是棱镜监控计划被曝光5个月之后,思科CEO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在201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会议上承认,美国政府的监控行为在中国产生了恶劣影响,导致企业在购买思科产品时变得更加迟疑。
以往中国市场一直是思科业绩增长的动力,但是棱镜门事件曝光之后,思科的在华业绩开始受到影响。根据思科提交的财务年报,2011财年和2012财年,思科在中国市场的产品销售出现了11%和17%的增长,但是在2013财年则下滑了5%。而在棱镜门曝光之后的一个季度内,思科中国区的销售额下降了18%,至今仍然呈现下滑趋势。
无独有偶,另一家国外厂商IBM的发展也受到了负面影响。这家老牌的IT厂商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业务,尤其是服务器等硬件业务。虽然矢口否认曾参与棱镜监控计划,但是IBM在中国的业绩也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负增长。
今年第一季度,IBM来自中国的销售收入同比下滑20%,去年第四季度下滑23%,去年第三季度下滑22%。据分析师预计,IBM公司约4%的收入来自中国,约合40亿美元。
根据研究机构Gartner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IBM在亚太地区服务器市场上占据28%的份额,虽然仍位居第一,但较去年同期37%的份额已经显著下滑。
除了网络设备、服务器厂商在华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外,部分外资IT厂商的产品也因为信息安全的因素受到影响,其中微软的Windows 8操作系统被排除在政府采购之列,而最新的消赛门铁克(22.63, 0.21, 0.94%)的安全软件则因为被指出存在漏洞而遭到政府部门的停用。
实际上,随着赛门铁克安全产品遭到停用,从网络设备、服务器,数据库、存储,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领域,整个IT产业链上的都有外资IT厂商遭遇业绩或者产品上的挫折。而在以前,这些外资IT厂商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国内IT厂商。
内企狂欢
有人失意,就会有人得益。在外资IT厂商对中国市场一筹莫展之时,国内IT厂商则在一股IT国产化的浪潮之中,尽显风采。这些曾经与外资IT厂商苦苦竞争的厂商们,第一次成为了中国IT市场上的主角。
棱镜门事件给思科带来了负面冲击,客观上却利好了中国厂商。从棱镜门事件之后,国家信息安全的问题再次引来了关注,而对可能涉及信息安全的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国产化的呼声逐渐高涨起来。正是这种呼声,让锐捷网络、华为等国产网络设备厂商获益颇丰。
近期,在电信、金融、电力等这些由国外网络设备厂商盘踞多年的市场上,国内网络设备厂商开始取得重要突破。比如,锐捷网络就相继中标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南方电网等重要客户的项目,而在以往,这些客户会主要选择外资企业的网络设备产品。
以前国产厂商的技术落后,导致中国的运营商、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只能使用思科的设备。在金融、运营商骨干网络中,思科的市场份额一度高达70%,形成垄断地位。而在去年7月开售,电信运营商进行的网络设备集中采购活动中,思科有时会遇到颗粒无收的尴尬情况。部分代理思科业务的厂商的业绩也受到很大影响。
实际上,同样的狂欢也在服务器领域上演。在IBM、惠普(33.65, 0.15, 0.45%)等外资IT厂商的服务器业务下滑之时,包括浪潮、曙光、联想等在内的中国服务器厂商在中国的出货量在2013年第四季度首次超过了国外厂商。
在一些功能强大的小型主机领域,浪潮公司更是实现了大的突破。小型主机是对高端服务器的另外一种说法。2013年1月,浪潮集团在北京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小型主机——浪潮天梭K1。这台服务器的出现改变了国内应用依赖进口的局面。
以往在银行系统中,IBM等外资厂商的主机产品应用广泛。虽然价格昂贵,并且收取较高的服务费用,但碍于国内企业无法提供这样的产品,很多国内客户也只能无奈接受。但随着IT国产化的推进,浪潮K1主机开始获得客户欢迎。
在产品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之时,部分表现卓越的国内IT厂商在资本市场也收到广泛欢迎。A股上市的浪潮信息,股价在最近的一个月内,实现超过100%的增长。而其他受益IT国产化的A股上市企业的股价同样实现了大幅度上涨。
理性国产化
实际上,IT国产化并不是新话题,国内很多专家和企业实际上一直都在呼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国内企业。但是在棱镜门事件曝光之前,这种的改变一直比较细微。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棱镜门事件的爆发,让政府层面对于IT国产化的态度开始出现积极转变,并导致很多行业确实在转而使用国产IT设备。
锐捷网络高级副总裁刘弘瑜对新浪科技表示,在金融、电力、政府等关键行业,国家应该必须推进IT国产化,以保证信息安全,在其他行业则可以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弘瑜认为,在关键行业使用国产IT设备,可以保证IT系统减少因为“人为因素”出现信息风险的可能性。“虽然使用国内IT设备不一定绝对安全,但相对单纯使用国外设备而言,风险却可以降低很多。”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使用国产IT设备并不能绝对保证信息安全。换言之,国产设备和信息安全之间并不能简单划等号。
沃趣科技CEO陈栋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指出,IT国产化跟信息安全实际上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指出,很多国产IT产品中的CPU、操作系统等核心系统实际上仍然是由国外厂商提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所谓的信息安全并不能得到完全保证。
沃趣科技总部位于杭州,由原阿里巴巴(滚动资讯)集团的几位技术员工创立而成,主要为客户提供从外资IT平台向通用或者开放平台转移的产品和服务。他表示,相对于金融、电力等具备政府背景的行业,更多的企业实际上仍然把IT对于业务的贡献放在第一位。
“对信息安全比较关心的还是政府、电力、金融等机构,多数企业实际上不怎么关心这个事情,他们更考虑能否节省成本,以成本为导向。” 陈栋表示。
替代之路漫长
过去一年,在IT国产化舆论之下,国内IT厂商确实在部分行业实现了攻城略地,但是由于整个产业链的不成熟,以及技术的相对落后,仍然难有很强的话语权。
沃趣科技的陈栋告诉新浪科技,在他帮助企业迁移IT基础平台之时,部分外资IT企业的产品可以顺利实现替换,但部分产品,比如甲骨文(40.26, -0.30, -0.74%)的数据库产品就很难实现替代。
在IT行业内,也不乏有国内喊出已经可以完全替代国外厂商的声音,但是更多数的行业人士承认,国外厂商在不少产品还是存在相当的技术领先性。
市场研究机构海比研究日前针对国内大型企业进行的调研显示,虽然目前已有 83% 的大型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使用(或曾经使用过)国产产品,但是在整体信息系统中,完全使用国产产品的案例并不多。
海比研究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在信息化的一些关键环节上使用了国外信息化产品,而国外产品往往对上下游产品进行了严格限制,对国内产品具有很大的排斥性,这也导致了信息系统的国产化推进困难。
这样的案例实际上在国内IT市场上一直存在。据知情人士透露,虽然浪潮的K1主机已经能够替代外资厂商的同类产品,但是甲骨文公司却不愿意让最新的数据库软件与之适配。
海比研究认为,在大型企业实现国产化路径中,应该先实现ERP系统、外围应用软件替代,第二个阶段再实现重点业务系统、行业应用软件、工业软件的替代,最后再实现整体国产化。
棱镜门事件曝光一年之后,不管是国内厂商的技术积累,还是国家的政策引导,种种迹象表明,国内IT厂商确实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也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国内IT企业也需要时刻谨记:IT国产化是一次企业有机会去证明自己,不断提高技术和产品体验的机会,而并非借此牟利的噱头。
(责任编辑:mengyi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