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知名技术博客Gigaom.com创始人奥姆·马利克(Om Malik)日前发表署名文章,谈到了应用程序开发人员需要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充分利用移动设备的传感器,以下为全文摘要:
我使用iPhone(或任何智能手机)时遇到的最大怪事,是在Wi-Fi和3G网络之间进行切换时,手机突然间就变“痴呆”了:数据连接呈现怪异的“痴呆”状态。而当手机在两个Wi - Fi网络之间切换时,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手机找不到最强的网络,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你也会被困在一个信号很弱的网络中。
也许人们会觉得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切换问题了吧?错! 随着越来越多的Wi-Fi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切换问题变得越来越糟糕,以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人员忍无可忍,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研究人员(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生Lenin Ravindranath、教授Hari Balakrishnan,副教授Sam Madden和博士后Calvin Newport)已经制定了一套新的通信协议,利用智能手机的活动信息来改进其切换功能。在实验中,使用这些协议令便携式设备切换网络的需要降低了40%,处理量提高了30%。此外这些协议还带来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改善,但这里我要讲的不是这些协议。
传感器超载
我要讲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了手机的各种传感器(比如GPS、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的数据来解决这个问题。
Balakrishnan开玩笑说,这些协议是他们自己被网络问题惹毛了的后果;但他希望这些协议也会被其他人广泛采用。
在我看来,像这样使用传感器来创建一个应用程序以解决某个常见问题的做法,提供了一幅关于移动应用程序可以做什么的未来景观。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会引发较高的参与程度。当然目前也有一些应用程序(像一些iPad游戏应用程序) 已经在利用设备上的传感器,但大多数应用程序,仍然远远未能充分利用设备的硬件能力。
到目前为止,使用单一传感器(如GPS、麦克风或摄像头)数据的应用程序都获得了让人振奋效果。那么试想一下,这些(和其他)传感器“混搭”协作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
Balakrishnan曾参与了波特霍尔项目(the Pothole Project)的研究,这个项目基本上是使用来自传感器的数据,计算出波士顿地区所有道路上的洞坑,并在地图上绘制它们。它是一个巧妙使用手机传感器数据来建立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例子。那么想想,将设备上所有传感器数据融入到一个应用程序体验中会怎么样?
菲利普·卡恩(Philippe Kahn)是一位资深的创业家,MotionX的联合创始人,他在描述这种“富传感器”环境时说:“能够感知活动的移动平台是新媒体”。MotionX公司在其应用程序(比如Motion X-GPS 和Motion X-GPS Drive中)运用的原则与Balakrishnan所阐述的大同小异。
活动的魔法
其他应用程序当然也可以利用各种传感器获得的数据来“解密”我们的共同活动,比如散步、休憩、乘车。这是传感器上的一个活动层,它能够提供应用程序需要了解的情景(context),让应用变得更吸引人,给应用添加一种“意外发现新奇事物”(serendipity)的能力。
杰夫·乔纳斯(Jeff Jonas)是IBM的一位研究人员,也曾是结构大数据会议(Structure Big Data conference)的主讲嘉宾之一。乔纳斯常常说,企业内的设备需要了解“何人、何地、何时、为何”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海量数据并从中受益。iPhone手机和iPad也是一样。
手机不是为了情景互动而制造的,相反,手机拥有和我们类似的视觉和情景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用开发人员就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将传感器数据作为整体用户体验的核心建筑材料,就像他们利用社交图谱中获得的数据一样。
当我们考虑手机时,我们需要停止把它们当作像计算机一类的设备,而是把它们当作我们自身的扩展。我们手中的移动设备需要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并将其融入到基于这些输入的体验中去。去年我曾问过一个问题:移动电话能思考吗?
如果它们不能思考,那它们很快就会给我们带来烦恼,比如促使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去解决网络切换问题的那种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