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江湖也讲究“壁垒”,只是很可惜,很多小公司积累起来的一点资源,一旦碰到大公司出个竞品,用户几乎都流失了,大公司虽然好点,但同样也扛不住BAT等巨头的跟风。因此,要想不让肥水流入外人田,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
铺垫了很多,湘妹要讲的其实是29号新浪微博正式上线的“粉丝服务平台”。用个简单点的方式来解释这玩意儿吧:以前新浪微博主要的信息流通,是通过用户刷微博时看到的“信息流”来实现的,也就是打开微博看到的首页端。而粉丝服务平台不走寻常路,走的是微博的“私信”通道。
先低调给新浪微博点个赞,这个“私信”通道是建立在普通网友主动订阅基础上的,比之前那个纯粹的媒体私信群发要靠谱多了。比方说,现在你看上了情感导师陆琪,想收到他私信给你的独家泡男秘笈,必须发送私信“DY”给他,成为他的订阅粉丝,才能收到他群发的私信;另外,还可以发送“大龄女青年”、“已婚妇女”等关键词,享受自定义回复。当然,如果你流弊到跟陆琪相互关注,那请忽略这个产品。
在内测期间,业内人士都有耳闻,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高大上的媒体已经开通了,据传个把月都有近百万的订阅粉丝数,国民最重要的地震信息服务中心@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也来尝鲜,在俘获了360多万微博粉丝及37万多订阅粉丝后,非常积极地在帮新浪推广。要就是这些官方机构湘妹就不说啥了,关键是前面提到的陆琪导师,前一天晚上刚用,第二天一早就发了个微博“今天也许是中国自媒体、新浪微博微博以及社交网络跨时代的一天。16120000条私信发送,几十分钟内六十万条私信回馈。。。无数人同时在线做情感测试。从来没有感受到新浪微博有如此大的力量啊。”微博最后,还不忘呼吁大家一起迎接新时代。
亮瞎了我的慧眼!经过一番冷静思考后,湘妹开始思考,为什么新浪微博要做粉丝服务平台,这些账号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那么好的效果?
新浪微博从2009年开始内测使用,经过这4年时间,积累了超过5亿多的用户,而近期却有不少人在问新浪微博活跃度是否下降? 综其原因,无非是多了一个隔壁的兄弟“微信”,不少人见人就说“我现在都不刷微博了,都发朋友圈”。
其实回忆起来,微信在去年还不怎么火爆,直到一大批自媒体人移到微信后,开始帮忙给微信带盐。然后就看见微博上很多加V用户通过二维码的方式,将微博上的粉丝往微信上导。虽然这一行为被微博发现很严重后,新浪曾出过类似禁发微信二维码等内容,但依然耐不住有人将二维码变成背景图啊。
虽然目前微博依然有很大的用户基数,而且相对微信的闭环传播,微博依然有很大的营销、传播价值,但也不能人善被人欺啊,瞅瞅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功能,就没看见能往外站转的。在经过一段婶婶的思考后,微博抓住了微信吸引公众账号的核心优势:一对一传播,到达率高、而且精准。这个,微博不是也有吗? 对,没错,就是私信!
此前一直作为新浪微博信息流通的补充渠道,私信功能并没有被微博很好的开发利用,此前也对媒体尝试过一次“私信推动”功能,却因为实现没有询问用户意愿而被诟病。吸取教训后,新浪终于想出了一个更好的产品逻辑,把“主动权”给用户吧!你主动订阅才会接收,与微信的公众账号关注机制类似。
湘妹思考了下,新浪微博做“粉丝服务平台”这个大田埂其实是有几大优势的:
1) 双剑合璧力量大:微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广场式平台,可以通过信息流方式传播内容,增加了“粉丝服务平台”后,相当于把一个“微信”添加到微博了,双渠道配合,相比微信的单一闭环传播,优势显然。
2) 加V账号获取粉丝的成本低:相信做过微信传播的人都知道,以前在微博上能做到几百万粉丝,但是在微信上要做个10万粉丝却难于上青天,尤其是从微博上一点一点导过去。而直接从微博导到粉丝服务平台,这个成本不要太低哦。
3) 运维成本降低:这个其实是建立在,如果直接把粉丝服务平台当成另一个类“微信”渠道的话,只需要维系好一个平台关系,需要一拨员工就OK。
4) 产品使用终端更加多样化,PC/Pad/手机统统可以。
话说回来,“粉丝服务平台”这个田埂到底能筑多高,还是要看新浪微博是否真能够做好第三方接口的开放工作,以及给到这个产品的支持力度。湘妹始终认为,既然豁出去做了,就一定要厚得下脸皮拉客户,搞得定内耗强运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