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阳城镇雷公坑村社会综合服务站代办员李京(右)正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
本报记者刘泰山摄
地处粤北清远山区的省级贫困县阳山,地少人稀,山路崎岖,干部下乡难,群众办事难。今年5月6日,阳山县在广东省率先建成并启动县、镇(乡)、村(社区)三级社会综合服务网络1个县级社会综合服务中心、13个镇级社会综合服务中心、167个村(社区)社会综合服务站,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三级平台,无缝对接,服务前移至行政村(社区)
“以前办件事难,从村到镇12公里,骑车来回两个多小时,还不一定办得好。现在把资料往干部手里一交,什么都不用管,办好之后送上门,政府想得周到!”阳山县岭背镇马洛桥村的老人陈木华,谈起自己办事的经历十分感慨。
岭背镇是阳山县建设社会综合服务中心的试点镇。今年3月1日起,全镇每个行政村指定一名村干部担任代办员,配备一台摩托车,免费为村民到镇、县办事,村民省事又省钱。
陈木华老人的感慨,说出了许多阳山群众的心里话。以前农民上镇进城办事,往往是“两头黑”天未亮出门、天黑了未回,费时、费力、费钱。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全县13万人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基层组织弱化现象突出,对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对此,阳山创新模式,建立县、镇(乡)、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以村(社区)社会综合服务站为受理站,以镇(乡)社会综合服务中心为中转站,以县社会综合服务中心为终点站,实现“一个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的网络服务全覆盖。
现在,村(社区)服务站负责受理材料,把群众需办事项送至镇(乡)服务中心办理。需要上报县里办理的事项,镇(乡)服务中心将材料通过高清摄像头、条码扫描仪录入电脑,上传县服务中心入驻的职能部门。事情办结后,再逐级回传,方便了群众。
花的钱少办的事大
夯实基础,科技改造,全县54万人享受优质公共服务
一个财力不强的贫困县,要建设庞大的网络服务系统,缺钱怎么办?答案是:依靠科技,挖潜节能,建立三大电子系统,把行政办公成本降到最低。
阳山对原有的县电子政务平台、行政审批系统进行升级完善,实现业务受理、处理、审批等多环节衔接。同时,建设智能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控下属中心,跟踪业务流程,设立办理时限等。
为疏通办事渠道,阳山整合了110、120、119等服务平台资源,建设“12345服务”系统平台,兼容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等,集办事、查询、报案和评价等功能于一体。这种双向互动的系统,除了全天候跟踪、督促、监督服务之外,还能传播党委、政府的有关政策,提供百科知识服务。
网络办公、电子监察、“12345”服务热线三大服务系统使阳山信息化服务系统迈上了新台阶。阳山县县长李欣告诉记者:“有了三大服务系统,全县每年行政成本可节约六七百万元;每年系统运行成本只需百万元,却让全县54万人享受到优质公共服务,实现了"小政府、大服务"。”
眼睛向下权力下放
完善保障,制度建设,将131项县级行政审批权下放
记者在阳城镇社会综合服务中心看到,大厅窗明几净,配备有等候椅凳、饮水机、办事服务指南等。县各部门办事窗口一字摆开,高清摄像机、条码扫描仪、服务评价器等设施一应俱全。
据悉,全县13个镇级综合服务中心统一配备了这些设施。167个村(社区)服务站均配有1名站长(党支部书记兼任)、1名代办员(由村、社区干部担任),配备摩托车、电脑等,每月享有县财政300元交通费、通讯费补贴。
岭背镇黄屋村代办员黄有成,每天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收集群众要办的事项,赶赴镇政府办理,忙得脚不沾地,1个月要办几十件。“工作更辛苦,但群众更满意了,干群关系也融洽了很多,很有成就感!”黄有成说。
阳山大胆改革,还创建了群众事务免费代办等20多项配套管理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更重要的是简政放权,将24个县直部门131项行政管理职权下放或委托乡镇行使,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社会管理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今年以来,阳山全县没有出现群众越级上访事件。清远市委副书记梁志强说:“阳山改革创新的可贵之处在于,眼睛向下,干部下沉,权力下放,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