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不自私」的个人云存储?

  拆掉云间的边界

  与巨头们的云产品“互不接轨”的局面相比,Dropbox与各平台的“百搭”式无缝体验成为赢得用户的一大亮点。 撰文/许智博 编辑/杨柳

  在足球界,贝利总是以一张捧谁谁死的乌鸦嘴贻笑大方,而现在,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n Ballmer)俨然已经成为IT界的贝利,李开复在微博上替他总结说:鲍尔默以前批评过Android——“计算机科学家才会用”、iPhone——“没有机会”、谷歌——“纸牌搭的房子”,每批必火。

  最近被鲍尔默“点名”的轮到了云存储新秀Dropbox:他在接受彭博社采访谈到Office 2013和微软挟SkyDrive服务进入云计算领域的时候表示,Dropbox是一个“不错的小创业公司”,和Office的用户数量相比,Dropbox的1亿用户是“很小的数字”。

  或许正是托了鲍尔默的福,“小小”的Dropbox在2月份传出下半年启动IPO的消息后,估值居然达到了4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还是“低于预期”的。在苹果、微软、谷歌三家巨无霸用自己的“云”快要遮蔽整个市场的时候,“小盒子”的Logo硬生生将自己摆到了巨人的名单中间。

  把“试用”踹进坟墓

  “小盒子”几何级膨胀

  或许说Dropbox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文件存储和共享工具并不算过分,至少用户增长的曲线是这样显示的:2009年5月100万用户,2010年2月400万用户,2011年4月已有了2500万用户,2011年10月用户超4500万,现在,超过1亿用户,用户的爆炸性增长趋势简直无法阻挡。

  用户的增长也让Dropbox越来越值钱,它目前估值40亿美元——据说估值的峰值时数字曾是它的2倍。

  这款乔布斯在世时评价为“只是一个功能、不是一个产品”的“应用”,在经过几年的升级之后,开始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以至于“Dropbox”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动词,意为上传、下载、同步,以及分享。

  Dropbox是如何在漫漫云端杀出了自己的一条路?答案似乎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IT产品:免费+简单。

  几年前出现的云服务,大都是一开始提供短期的试用,当用户觉得需要时,就让用户购买一个正式账户。Dropbox的CEO德鲁·休斯顿(Drew Houston)很快发现了该模式的弊病:一是很多消费者讨厌试用,如果事先知道试用的话,很多人索性就不用了,这样无形对前期用户量自我设置了一个屏障;二是每个用户往Dropbox里上传文件的频率是不一样的,体验周期千差万别,很难确定客户会过多久做出购买决策。“所有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用户不会卖力气推荐,产品很好用,但只能用一段时间,无形中降低了其使用价值,大规模病毒性传播之势就很难形成。

  于是Dropbox充当了类似360卫士一样的行业革新者,一脚把“试用”踹进了坟墓。他们一开始就免费为用户提供2G的永久空间,这看似是小小的决定,却在前期为Dropbox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Dropbox采用的推荐机制是标准的病毒式营销,充分发挥了SNS的一些特性:新注册用户只有2G的空间,如果用户想要免费增加自己的空间,就要通过SNS网络或电子邮件系统邀请自己的好友注册,每一个成功注册好友会让自己的存储空间增加250M,Dropbox用户数的增长大多数是靠口口相传。

  Dropbox的使用简单到近乎“白痴”:用户需要有一个文件夹——用户在文件夹里放文件——文件被同步。用户将一个1G的文件上传到Dropbox,它能够瞬时完成上传(当然是指美国的带宽情况下),用户在本地修改了这个1G文件的片段,Dropbox再次瞬时完成了上传。这对于对“云”一知半解的甚至完全没概念的用户来说,太酷了是不是?

  这样的结果就是用户可以抛弃自己的移动存储设备,最后还会呼朋唤友一起用。“小盒子”几何级膨胀的秘密正在于此!

  去掉云身上的Logo

  有没有不自私的个人云?

  与苹果、微软、谷歌的云产品相比,Dropbox的魅力还在于,它不会强制将用户“导入”自己的产品体系,让用户在选择使用哪家的产品时非要做什么“艰难的决定”。快速增长的用户基数和没有“靠山”,让Dropbox很自然地将自己定位于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与那些巨头们的云产品“互不接轨”的局面相比,Dropbox与各平台的“百搭”式无缝体验成为了赢得用户的一大亮点。

  在这个年头,与互联网“原教旨主义”对应的“开放”,总是会给企业映照出那么一丝人性的光辉。正如很多人觉得苹果闭环模式下的iCloud是“一朵不自由的云”,那么Dropbox则正在扮演着一个“大公无私”的角色。2月,Dropbox发布了 Sync API(同步 API,可让 iOS 和 Android 系统的 APP 轻松整合其服务。这个新的 API 的发布,意味着开发者可以更加容易地将 Dropbox 的功能加入他们自己的 APP 当中。

  3月在巴塞罗那结束的全球移动通信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MWC)上,德鲁·休斯顿声称,手机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现在存在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自己也能够打造云服务,并将其云服务绑定到其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中。休斯顿还举出了几个当前云服务的例子,指出它们强制实施各种奇怪的措施来限制用户的使用。例如,拥有苹果iPad和Android手机的用户就无法轻易地使用云服务iCloud在这两款设备之间分享音乐和文件。“在苹果,从来没有工程师会说,‘嘿,我开发了一款Android版iCloud’”。

  这种整合移动端云平台的建议得到了不少人的呼应,而这一点对国内诸多的云存储服务商来说,也应该成为一个启示。

  当下,金山、腾讯、360、阿里、华为、联想、中国移动等巨头以及酷盘、115网盘等中小创业公司已经构成了国内个人云存储的大军。虽然不少国内云存储厂商的研发投入几乎都在千万元级别以上,但营收不过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级别,有的云存储厂商甚至基本没有营收。

  尽管国内如金山这样的大佬都将Dropbox视为自己的对标公司,并且开放了自己的API,但“乱战”之下,大都是在为自己圈定用户。Gartner预测,未来中国会有70%的云服务商被淘汰,显然并不像有些业内人士那样乐观地认为云存储可以群英并存。即便如此,国内十几家云存储厂商,也没见到有类似整合平台的意向。

  医疗App “钱”路漫漫

  看上去很美 做起来很难

  采访·撰文/赵嘉怡 编辑/杨柳

  “现在医疗APP领域大家都是做一步看一步,只是知道方向在那里,说到盈利模式,其实大家都还在摸索。”

  医疗APP正在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又一个掘金场所。风投、开发者、医生、病人,纷纷涌进这个领域,争夺自己想要的资源。

  “一根烟工夫前,创业公社年后第二次董事会结束。啥也不说了,即日起,凡是移动医疗健康领域创业者随时随地直接找我私谈,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盘不分大小。”专注创新科技公司孵化的创业公社联合创始人兼执行社长李易,发布了上面这条微博,并同时抄送了薛蛮子、周鸿祎、松禾资本罗飞、汉理资本钱学锋等人。

  或许这种乐观来自旧金山非营利性的健康科技加速器Rock Health的年度投资报告:和2011年相比,2012年投资人在健康医疗保健领域的投资资金上升了46%,达成的协议超出 56%,总投资金额高达14亿美元。另一家数据研究公司Chilmark预测,2014年全球医疗企业移动APP市场规模将达到17亿美元。在苹果APP商店,医疗保健类APP已超过1.3万个。美国IT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到2016年,全球医疗APP的下载量将超过10亿次。

  一系列事实似乎都在表明,医疗APP正在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又一个掘金场所。风投、开发者、医生、病人,纷纷涌进这个领域,争夺自己想要的资源。甚至有开发商声称,利用手机的声波、光照和震动,可以对人体开展治疗。

  然而,盛名之下,医疗APP在中国是否真的也如国外那样看上去风光无限?新锐创业者杏树林CEO张遇升的态度或许是最客观的:“现在医疗APP领域大家都是做一步看一步,只是知道方向在那里,说到盈利模式,其实大家都还在摸索”。

  瞄准的对象差不多

  服务功能大不相同

  在国内医疗APP领域,早已聚集了一批如丁香园、杏树林、春雨掌上医生这样的“先行者”。

  成立于2000年的丁香园是医疗领域名副其实的元老,它最初以医学论坛起家,进行过招聘和电商的盈利模式探索,自2010年开始为药企提供营销解决方案之后,年收入已高达数千万元。现在丁香园已经完成两轮融资,如今网站注册用户超过350万,活跃程度达80%。据说全国45岁以下、在三甲医院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中,90%以上均知晓“丁香园”。

  而杏树林和春雨掌上医生则是后来者。但三者的共同点是,都先将医生视为自己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医生在手机上最想看什么?丁香园和杏树林都曾做过调查,答案被锁定在如下三个领域:最新医学进展、药品说明书和医学指南。

  在记者的采访中,医生们口中的需求印证了这个答案。

  “我希望能够随时看到与传染病相关的最前沿医学文献资料。”地坛医院传染科医生王宁告诉《数字商业时代》,这是她对医疗APP最基本也是最迫切的需求。王宁的同事、地坛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医生蒋青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正是基于这种需求,作为医疗领域的后来者,与丁香园等老前辈相比,张遇升和他的杏树林甫一上线就锁定了自己服务对象——医生。2012年3月,先是丁香园推出专门针对医生的APP“用药助手”,以满足医生用手机看药品说明书的需求。同年5月,杏树林也推出“医学文献”,这款号称为医生量身定制的“随身医学杂志”汇总了全球最重要的医学期刊,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JAMA》、《BMJ》等,满足了医生了解最新医学进展的需求。数月之后,杏树林又推出“医口袋”,这款包含了药典、临床检验、医学量表和计算器等其他临床行医的常用资料在内的APP被杏树林包装为“随身医学手册”,用以满足医生对医学知识的需求。自上线之后,虽未经大的推广营销,但每周活跃率都能达到25%,在医生中间口碑、反响均不错。

  王宁就是通过“91市场”看到的这两款APP:“没有任何人推荐,只是为了工作方便。”医口袋和医学文献都是她在无意中发现的,下载用了以后,她觉得“效果还挺不错”,但她还没有订阅医学文献提供的杂志内容,所以并不了解其内容更新的频次是多高。

  “我们每天都有专人进行更新,跟国外的资讯是完全同步的。”当王宁的问题被传递给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的时候,他如是说。对于医生用户对杏树林产品做出的肯定,张遇升也颇觉欣慰。

  “中国的药厂,每年将近花几百亿、上千亿营销的费用,大部分都花在给医生的教育和信息的传播上,如果能把医生牢牢地攥在平台上,未来就一定会有办法找到合适的盈利方式。”这是张遇升牢牢锁定医生的原因,也是杏树林能吸引到风投最重要的因素。

  “未来我们依旧只会锁定医护人员领域,我希望自己更专注。” 张遇升的专注的确也得到了客户的回报,至少就王宁看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杏树林所开发的“医学文献”中的所有文章内容都很权威、专业,为她行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那些最新整理的文献,即便只是短短的几句摘要,也满足了她随时了解医学界最新动态的需求。

  同样是开发医疗APP,另一个APP春雨掌上医生在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医生的同时,也服务于患者。它由网易前副总编辑、新闻中心总监张锐创立于2011年11月,上线6个月内赢得215万下载量,日活跃用户5万,日问诊量600个,开设了妇科和儿科两个专业科室的在线问诊服务。现在,春雨掌上医生的装机量达到500万,日活跃用户达30万,日问诊量则超过3000个,在线科室数量已经达到了12个。如今春雨完成了两轮融资,融资总额已过千万。

  “我们不是定位患者有什么病,而是定位在患者哪里不舒服,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病,就可以在春雨的平台上发布问题,等待医生来回答。”春雨掌上医生CEO张锐认为,这种只是给予指导却不去回答的“轻问诊”是春雨的特色。

  “我们医生基本有如下三个来源:第一,跟医生谈让他进驻春雨平台;第二,会有医生自荐,我们专家委员会做审核;第三,跟卫生部合作获取真实的医生资源。”张锐认为大众对于春雨平台上医生们真实身份的担忧完全没有必要,称春雨所打造的移动战略,才是最核心的要点。“传统PC上的问答类网站,谁都无法确认答案是医生本人还是他的助手或者研究生回答的,但是在春雨上,每个医生绑定的都是他的手机号,不仅确保了回复的及时性,最重要的是确保了回复的真实性。”

  据悉,现在春雨平台有医生5000人,全都是三甲医院的主治医生,未来,医生还在持续的开发中。

  在苹果APP商店,医疗保健类APP已超过1.3万个。美国IT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到2016年,全球医疗APP的下载量将超过10亿次。

  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表示,“中国的药厂,每年将近花几百亿、上千亿营销的费用,大部分都花在给医生的教育和信息的传播上,如果能把医生牢牢地攥在平台上,未来就一定会有办法找到合适的盈利方式。”

  殊途同归剑指药厂

  国情之下盈利难测

  2011年11月,在一次医疗APP开发者的内部会议上,张锐给在座的同仁画了一个图:一边是500万的装机量,一边是营收近乎为0的现状。

  春雨全面实行“用户定价问诊功能”,用户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自由出价,价格在0~300元不等,医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资历自由定价。为了刺激用户和医生的积极性,春雨还会不定期地推出免费问答时段。就2012年11月来说,医生在春雨上共获得了约25万元的问诊费,其中97800元由用户支付,其余近乎15万则由春雨自己买单。

  “医生应该获得他应有的价值,所以春雨未来还会持续进行这方面的投入。我们也在考虑是否继续引进新的激励模式来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张锐对春雨掌上医生的积极投入引起了蒋青和王宁的兴趣,在听到记者介绍完这个模式之后,二人都纷纷表示要进行尝试。

  但蒋青和王宁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王宁最为担忧的问题是,“它是不是有很好的指控体系?如果没有,医患纠纷如何处理”;而蒋青则称:“如果一些大医院的教授退休了,然后名医院花钱把他请来,将他作为医院营销的方式,医生告诉患者应该去什么医院看,结果去了以后又对病人狠宰一刀,这种状况在国内也是挺多的。”

  然而医生现在却不是APP开发者们盈利模式的重点,而只是一个“诱饵”。

  早在春雨创立之初,张锐就在说自己不做“医院院墙内的事儿”,原因不仅在于自己的合伙人均无医疗背景,更因为不想跟医院形成正面竞争。所以,张锐的目标很简单,“不赚病人的钱,不赚医生的钱,只赚第三方的钱”。张锐口中的第三方,指的是那些药厂、医疗器械厂商,以及一些快消品医疗器械的运输机构等。

  “丁香园可以通过为医疗机构、药厂做营销去赚钱,我们也可以啊!更何况,我们手头有终端的病人,所以我们的价值可能会更大。”这是张锐对春雨未来盈利方式的规划之一。他的另一项规划,是通过春雨后台资料库的收集,面向消费者做一些类电子商务的产品,不一定是电商平台,“但是做一个倒流量的平台兴许是可行的”。

  至于计划何时开始施行,“再等等吧,可能明年会尝试” 。

  而杏树林,按照张遇升最初的规划应该是这样的。“医生翻看药典或者医疗文献,发现了一种感兴趣的药物,多次点击以后后台会记录这样的讯息,之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反馈给医药销售代表,之后,医药销售代表会上门来找医生,向他详细讲解这个药的功效或者作用。”至于下一步的工作,就由销售代表所在的医药企业想办法完成。

  但是,最实际的问题却是:医药代表找到了医生又能如何?中国严格的医药机制要求医生在开药之前必须先确保这个药已经在医院,医生对药品包括价格无任何决定权。所以按照当前的现状,医药代表能做的也只是影响医生。“这就像是你告诉我应该去哪个超市买什么东西,可是我去了超市却没有进这个货,所以关键不是影响医生,而是让货摆到货架上。”资深业内人士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对此,张遇升的解释是:“杏树林就像是分众传媒,提供给用户一个了解的渠道,但是否进入这个提供的渠道去购买产品,那就是下一步的事情了。至少我们把一些不好的东西变得很透明了”。

  什么是透明?

  “之前药代会通过给医生送礼或者进行医药宣讲来影响医生,实际到底影响了多少医生,医药企业并不知道。但是通过我们的数据反馈医药企业就可以看到到底有多少医生看了自己的药,所以我们是把桌子底下的事放到阳光下来了”。

  那么杏树林是否已经跟医药企业展开合作了呢?张遇升认为 ,“我们现在的用户基数还不够大,我也对这个模式还没有规划得很清楚,所以打算再等等” 。

  据了解 ,杏树林当前的装机量有20万,这是中国医护人员总数的1/10。但张遇升并不能确认下载者都是医生,他正在计划“未来进行实名认证,逐步完善这部分信息”。

  在张遇升的计划里,融资还是要继续的,但是“下一笔融资主要还是用在产品上,继续把用户量做得更大一些,后续才好说。”

  与国内诸多医疗APP开发者遭遇到的问题相比,他们的外国同行显然也各自遇到了一些问题:来自Rock Health的数据显示,虽然风投公司在健康医疗初创公司上乐于投资,但是他们不会把投资组合做得太满。在接受风险投资的179家数字健康医疗公司中,只有35家获得了第二轮投资,仅有8家获得第三轮或多轮投资。

  电影《公主新娘》里Tyrone Rugen伯爵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无法获得健康,那么你将一无所获。”对于专业从事医疗APP的开发者而言,如果不能尽早找到商业模式继续获得投资,那么除了创业经验,很有可能将一无所获。

  医生在手机上最想看什么?丁香园和杏树林都曾做过调查,答案被锁定在如下三个领域:最新医学进展、药品说明书和医学指南。

  网络时代全民皆猎头?

  找人易「精准」难

  采访·撰文/赵嘉怡 编辑/杨柳

  对于猎头而言,找人的难易程度与职位相关,伴随着社交网站的崛起与信息的透明化,以前找一个人需要数周时间,现在可能只需要半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开始变得透明,开心、人人、Linkedin、微博、Facebook等一系列社交网站的出现,找到目标人选对猎头而言变得越来越容易。

  4月的电商圈,发生了一件趣事:万达为了招人做电商,找了10家猎头,到处打电话。据说电商圈除了马云和刘强东,几乎所有电商高管都被万达的猎头扫了一遍。事件一出业内哗然,说万达炒作者有之,说其选择猎头不谨慎者有之,还有一股声音,是盛赞猎头们找人的准确高效。毕竟,要把除了马云和刘强东以外的电商高管都搜罗一遍,对于猎头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在,猎头们不仅做到了,还在互联网圈里搅起了一股波澜,究其原因,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化功不可没。

  “找人的难易程度与职位相关,但现在的确变得容易了。以前找一个人需要数周时间,现在可能只需要半天,基本就会完成人选的背景调查。”从事猎头顾问多年的王慧认为,互联网为猎头行业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节省了找人的时间成本。

  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显然不仅只有这一点,“现在连军工企业都开始找猎头为他们服务了,可见客户对猎头行业的认知已经越来越普遍,而这一现象差不多是伴随着2011年左右,猎头开始大幅向网络转移后的结果。”猎头顾问马媛通过观察总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作家安德鲁·希尔,不久前发表了文章《猎头将成为下一个被互联网颠覆的行业》, 文章中称“由于网络平台的冲击,传统猎头可能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伴随着社交网站的崛起与信息的透明化,猎头行业如何应对冲击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

  在猎聘网CEO戴科彬看来:“猎头是专业服务而不仅仅是信息交互,只靠信息活的猎头必然会被颠覆,但是求职者需要专业推荐和分析指导,更要谈判薪资,这点互联网搞不定。在人情社会的中国,见面成功几率更高,所以互联网只能是工具,并不能颠覆整个行业。”

  互联网让找人变得简单

  找到合适的人才是难点

  “猎头行业有两个核心的东西,一个是你能找到人的能力,另一个是你执行项目的服务能力。”马媛表示,互联网正在让第一种能力的差距逐步缩小。

  互联网到来之前,猎头行业寻人的途径不外乎通过查找公司自有数据库和Cold Call(陌生电话拜访)两种方式。“以前的114、12580等都是我们常用的手段,所以人家会说猎头是蝗虫,无缝不叮。”马媛这样告诉记者。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开始变得透明,开心、人人、Linkedin、微博、Facebook等一系列社交网站的出现,找到目标人选对猎头而言变得越来越容易。

  随着市场对猎头需求的加大以及寻找目标客户的便捷,大量人员开始涌入这个行业,导致近年来整个猎头行业从业者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称得上“猎头顾问”的人却极为有限, “很多人可能是一踏出大学校门就给自己冠以‘猎头顾问’的头衔,而事实上,在业内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猎头顾问是那些从业10多年,积累了大量人脉和经验的人员。”这是王慧和马媛共同的认知。

  大量低素质人员的充斥必然会导致行业的无序竞争。记者自己在猎头网站注册了一份并不完整的简历,从简历并不能看出记者特长、短板以及求职意向,但是却收到多个猎头发来的职位邀请,从这些猎头的简介中,均能看出他们从业年限并不长。

  “你说互联网对猎头行业有冲击吗?有。”马媛再度肯定自己的观点,“当寻找信息不再那么难,就会有很多不符合规范的人员和企业来搅乱这个市场。”

  王慧向记者讲述了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故事:“我曾有一个客户,她已经到了最终拿到offer的阶段,甚至去参加了公司第一次的董事会,最终因为薪酬的缘故她没有选择这家企业,从成单率来看,我是失败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成功的。因为现在我们是很好的朋友,她甚至承诺我下次要是换工作,一定会是通过我。”王慧认为,互联网在资深猎头的人脉沉淀和经验积累上,并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在猎聘网CEO戴科彬看来,猎头一直都是依靠信息不对称来赚钱的行业,而互联网催生的大数据时代,让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逐渐减少,猎头能找到的人选,企业同样也可以找到。那么,猎头真正的价值就不在于寻找人选阶段,而是成功让目标人选进入企业。就是马媛所说的“执行项目的能力”,所以猎头要想生存得好,更多是依靠过往的经验和人脉来赚钱,企业为猎头支付的费用,一定程度上是在为猎头的经验买单。“如果说互联网一定会颠覆猎头市场,那么它颠覆的一定是那些以信息倒卖为主的猎头市场,而不是具备资深经验的猎头市场。”

  一个职位只需要一份精准的简历

  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1000万、4000万、8000万”这三个数额分别是职场社交网站若邻网的注册用户数、国内招聘网站51job的简历数量,以及国际招聘网站Monster的简历数量。这样的信息数量充分显示了互联网上求职简历的富足。而另一组数据却显示:某公司一周内收到2102封电子简历,其中341人投递两次或两次以上,重复投递的冗余比例高达36%。在这2000多封简历中,能达到面谈要求的简历比例不高于2%。信息的富余带来的并非结果的高效。用户的抱怨与日俱增:“天天看到的都是固定的几家招聘企业,真不知道企业到底是在招人还是在打广告。”

  中国的网络招聘市场以广告为主,企业要招人了,就在三大招聘网站做广告,网站通过展示广告位和企业信息而获取收入,然而,由于信息传递的不精准,招聘网站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易观国际数据表明,从2003年到2011年,网络招聘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4.97%。但是相对于不断增长的市场,传统招聘网站却一直难以打破有市无场的局面,2012年底中华英才网的被收购更是让传统招聘网站处在行业的严冬中。

  “对于任何一个HR,一个职位只需要一份真正准确的简历,而不是说给我100份简历、1000份简历要我自己选。”猎聘网CEO戴科彬认为,猎头的真正价值就在寻求这一份准确的简历中体现。

  马媛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互联网的普及让客户对猎头行业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企业已经开始发现猎头带来的是结果性服务,而传统招聘网站带来的是过程性服务。对企业而言,与其花10万在传统招聘网站找一堆不相干的人,不如给猎头5万,让其帮助企业找到最需要的那个人。”

  以往,猎头们的资源和手段更多集中于线下,而如今,猎头借力网络不仅提升了寻找对象的效率,更是普遍影响了网络认知。对于招聘网站和传统猎头而言,网络的公开信息属于共享资源,但是猎头的经验却是不可替代的资源。

  “传统招聘网站并不符合企业的精准化需求。”戴科彬表示,伴随着互联网和猎头行业的不断成熟,传统招聘网站以广告为主的模式必然要被改变。

  (标题)诱闲置房源入租赁市场 自如友家 「激活」懒房东

  采访·撰文/牛巍 编辑/杨柳

  由于很多业主都没有时间打理房子,导致市面上存在大量的空置房,而业主的“懒”也让“自如友家”们找到了改变租赁市场供需关系的商机。

  少娜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把家安在酒店内。

  春节后历来是进京打工人员增多的一个时期,也是房租上涨高峰期。在新国五条的刺激下,二手房20%的交易个税让原本计划购买二手房的人不得不继续留在租赁市场。以致今年3月份房租同比涨幅较去年又高出3个百分点,达11.7%。优势地段涨幅甚至达到了20%以上。

  一年前刚经历过房租上涨的少娜,如今每月又要多支付900元,续租,少娜每月将承担4500元的房租,无力承担的她只能选择搬家。这一次她没有选择中介介绍的出租房,而是搬到了日租200多元的格林豪泰的酒店式公寓长住。算上会员优惠,少娜每个月只需承担3000多元的房租开销,在夏天还可忽略阶梯电价。

  一面是供不应求的房屋租赁市场,另一面是业内专家估算的约三四十万套的北京空置房。如果能够改变供需状况,抑制房租过快增长并非不可能。事实上,一些嗅觉敏锐的商家早已经盯上了这一市场。

  与格林豪泰酒店式公寓锁定“长住”高端商务人士以提升入住率相似,链家地产早就将目标锁定在了数目众多的闲置房屋,他们希望以自如友家的长期服务形式代那些“懒”房东管理房屋,刺激空置房上市,改变租赁市场的供需状况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利润。

  做“代理”房东

  让闲置房流通起来

  当了13年房东,握有两套大三居出租房的老郑,先后拥有过百名租客。房子太大,不易整租的老郑,只得将房间同时租给6位租客,并为6个人同时配齐电视和空调。

  尽管每月享有近1.5万元的房租收入,但头发花白的老郑并未多轻松。房间的灯坏了,老郑要去修;下水道堵了,老郑要去疏通;地板撬了老郑要去铺……最令他头疼的是,一涨房租,就要再重新找一批租客。

  自如友家总经理熊林坦言,北京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空置房,最根本的原因是业主没时间打理房子。而业主的“懒”则让自如友家找到了改变租赁市场供需关系的商机。

  自如友家简单来说是将业主不易出租的大房子按3年期租过来,经过统一装修,配置家具、家电,再按房间租给租客,并承担日后的保洁、维修。解决了业主最在意的两件事:空置的时间谁来承担损失以及房屋的日后维修成本和时间。自如友家一经推出,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吸引了6000位业主,其中不乏新上市的房源。

  如今每个月都会有1000位业主选择自如友家,按每套房子至少可以有3个租赁房间标准算,就相当于每月在北京新建30家如家快捷酒店。这一快速发展的体量,正在逐步改变承租人的状况。

  少娜的同事小贾现在租住的四居室户型,正是由自如友家月租6000元的三居改造而成的。房屋装修费3万,按3年4个房间均摊下来,算上装修费租金成本还不到1800元。即便自如友家略有上调,相对于翻新前2000元月租的老房子,在性价比上也是很容易让小贾承受。

  再加之自如友家与业主早早签下的每年房租上涨仅为3%的约定,对租客房租上涨幅度自然不会太“离谱”。 截至4月底,已经有5万名租客被稳定的房租、精装修的环境吸引过来。

  与小贾完全为控制房租不同,少娜选择格林豪泰则更在意独立的居住空间。在格林豪泰二十几平方米的地方,不仅能够解决少娜休息、办公、洗漱等基本需求,甚至还配备了简易的厨房用具。以比原先便宜近1500元的价格,获得几乎差不多的租住环境,让少娜感觉很划算。

  如今格林豪泰已经将“长住客 ”视为酒店发展潜力最大的业务。不仅在北京、上海、天津、九江等多家城市布点,并将进一步选择合适的城市和物业。既满足商务人士的需求,又让自己获取更大的获利空间。

  看似简单的租赁服务,自如友家却在无形中带动了从家装到日后维修、保洁整条产业链。

  自如友家总经理熊林坦言,尽管自如友家每年都有上千万的收入入账,但成本并不低。仅维修、保洁成本就已经几乎要耗去收入的一半。

  房源数量决定话语权

  拉动链条市场

  1000台洗衣机、1000台冰箱、3000部空调、6000把门锁,近百万平方米的地板需求……这是自如友家每个月最低采购量。

  看似简单的租赁服务,自如友家却在无形中带动了从家装到日后维修、保洁整条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宜家家居曾是最早得益于自如友家的品牌,截至2012年9月,自如友家已经从宜家家居采购了2万多套书桌、衣柜和床。这些大型家具,宜家家居在北京单店的月销售量也不过几百件。

  自如友家刚推出的时候,熊林曾试图与一些家具厂商、电器供应商谈过合作,希望能够以更实惠的成本对自如友家“包装上市”。可忙乎几个月下来,手里仅有千套房源的自如友家,没有得到市场上的任何响应。

  然而,当自如友家手里握有上万套房源的时候,这一切也随之改变。“现在我们开招标会,海尔、美的、格力、苏宁、国美都来了。”熊林称,与家电供应商苏宁合作之后,自如友家每年仅家电采购成本就降低了12%。

  相比家电供应商,保洁公司则让熊林着实头疼了一阵。自如友家每月要承担1.2万套出租房的保洁工作,按一人一天可以打扫10套房子计算,也需要1200位保洁员工。在北京,几乎没有一家保洁公司可以独自承揽自如友家的保洁业务。

  为此,自如友家整合了多家保洁服务商,并按区域划分将业务承包给他们。尽管不同区域的保洁员来自不同的保洁公司,但他们都统一着装,甚至连使用的保洁工具、清洁标准都是一致的。如今,自如友家已经成为北京最大的保洁需求商,也让其在承包价上具有极强的话语权。

  自如友家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家居设计团队。当自如友家自身品牌上升,租客对家居品牌意识减弱,并拥有家具定制合作商时,由自如友家自己的设计师,根据每间户型设计装修方案的自如友家2.0,被推出了市场。从家具生产厂商那直接采购家具,让自如友家的出租成本又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一直接经济效益也将直接在租客的房租上得以体现。

  相对自如友家1.0,租客最直接的感受是空间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书桌是可拉出的,来了客人完全可以当大餐桌;书架上还有分隔好的小抽屉,很适合女生放首饰。少娜在搬进格林豪泰之前,也曾看过自如友家2.0的住房,如果不是限于合租的硬件不足,少娜还真有可能选择自如友家。

  如今自如友家已经开通了400电话、微博、网络建议箱三种能够从租客那获取服务、家装改进意见的渠道,熊林每天都关注自如友家的微博,希望能够在明年推出自如友家3.0。

  “目前,除我爱我家向市场推出了几百套类似房源外,还没有其他中介进入北京市场。”熊林希望自如友家能够带动更多的中介加入,促进产品、服务快速提升,从而让整个租赁市场更健康。

  成本消耗收入大半

  房源是成长的桎梏

  房租每年上涨幅度仅是业主直租的一半,自如友家赚什么?

  “收益主要来自服务费。”熊林如是解答。

  第一年45天,第二、第三年35天免房租,是业主对自如友家支付的服务费。按照自如友家平均每套房子20天左右的装修期,出租时间越快,剩下的免租期便是纯收入。

  自如友家另一笔长期稳定的收益,则来自租客每年交给自如友家相当于一个月房租的服务费,以获取日常保洁、免费上网和维修等服务。如此估算,自如友家年收入可超过6000万。

  熊林对自如友家的期望是有一天,每一位租客都会进门直接说,“我要租自如友家” !但能够保证这一天到来的前提是,自如友家至少要再增加4万套房源。

  “现在对房子的预期其实也都蛮高的,而且未来的租金走势会是什么样都不可知。”熊林表示房地产政策变化会比较快,涨的时候大家还是愿意继续持有它。对于将来房源数量增长能否保持现在的速度,还无法给出定论。

  另一方面,相对于整个租赁市场交易规模,自如友家的市场占有率根本不足以影响到全市房租变化幅度。相反,一旦市场对房租期望值普遍大幅上升,就会影响到业主续签成本与意愿。这也为自如友家明年能否再次得到第一批到期业主的委托,增加了风险。

  另一点让熊林担忧的是,尽管自如友家每年都有上千万的收入入账,但成本并不低。仅维修、保洁成本就已经几乎要耗去收入的一半。打理上万套房源、面对几万名租客的服务所需要的系统管理能力也在不断对自如友家提出新的挑战。这些不仅需要人来完成,更需要一个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仅该系统就消耗掉自如友家两成收入。“这实际上是在拼企业的管理能力,是否能够在把事情做好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成本,不至于将太多的成本负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熊林说。

  即便是将目光锁定消费能力较高的商务人士的格林豪泰,负担的成本也并不低。与自如友家不同,格林豪泰的酒店式公寓多选址于市区写字楼居多的地方。这些空置物业在市区已经极为抢手,价格自然不菲,使得酒店式公寓很难在全国大范围扩张。

  由于工作原因,少娜还有半年的时间住在杭州。感受到北京格林豪泰酒店式公寓好处的她,也想在距杭州分公司最便利的地方找到类似的公寓,但最终失望而归。

时间: 2024-10-28 02:07:58

是否存在「不自私」的个人云存储?的相关文章

聊聊OS X自带经典字体「俪宋」的设计历史

  现在字体设计在电脑上就可以轻松完成,但在第一台Mac刚发售时,中文字体设计很不容易,各方面的限制特别多,不过知名字体设计师柯炽坚仅靠自己一人就做出了「俪宋」体,后来这也成了苹果电脑自带的中文字体之一.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趣有料的故事,一起来看看. △ 以向量描绘,俪宋的「一」 俪宋始于 1989 年,是世界最早的 PostScript 中文向量字体之一.现在 Mac 中的「俪宋 Pro」, 以及华康的俪宋家族,都基于 1989 年的初代俪宋[A].对今天的编辑来说,俪宋只是一种内文细明体罢

PS轻易制作有趣的「小模型」照片

  你们有没有看过一些照片是真实场景,但出来的效果是像小模型似的呢?以往制作这些相片需要使用「移轴镜」来拍摄,而Photoshop CS6已经内建了「移轴镜」的效果滤镜,让你能轻易制作小模型相片!看看怎样在5分钟内把广角照片变成小模型吧! (步骤一) 选择合适的照片 小模型一般是从俯视角度来观看的,因此我们拍摄时也要依照这个角度来取景,也要留意相片中应包含一堆小小的「主角」,用来假装是「小模型」.这次我们便找来了这幅简单的足球场照片来做示范. (步骤二) 打开照片,然后于"滤镜">

Python的数据序列化「Json & Pickle」

在介绍Python的数据序列化模块「Json & Pickle」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需要数据序列化,什么是数据序列化. 为什么需要数据序列化,我认为有如下两种原因: 一个原因是将对象(一切皆对象)的状态保持在存储媒介(硬盘.网盘......)中,以便可以在以后重新创建精确的副本,相当于镜像的概念,比如我们平时利用VMware虚拟机中的挂起功能,这个挂起功能就是利用数据的序列化,把虚拟机当前的状态序列化保存在本地磁盘的文件中,然后恢复的时候只需反序列化,把状态恢复即可. 另一个原因是通过值将对

如何用 Sketch 打造「前端框架」

本文讲的是如何用 Sketch 打造「前端框架」, 前端框架 需要考虑的事项: 当我们与一大群设计师同时推进同一个项目的时候,要做到协调一致非常困难.而在面对有审美要求.对指定行为和互动有明确要求的系统性项目时尤为如此. 我们可用于建立界面的标准化的手段之一就是定义一份风格指南(纯视觉角度),这样可以帮助整个设计团队避免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改动带来的不必要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让我们可以把精力更好的集中在组件的行为和应用中的交互上. 一份优秀的风格指南需要被团队全员采用,比如开发者.产品负责人.

ACL的「深度学习热」:论文纷纷「入坑」,企业蜂拥「入局」|ACL 2017

演讲结束,掌声响起. 赵衡急急忙忙收拾东西离开座位,希望在人潮散场前赶紧离开 ACL 2017 的主会场,好找个地方看看接下来的议程--但也已经晚了.尽管大门试图严密地隔开场内场外,但赵衡推开门时,会场外熙熙攘攘.甚至显得有些吵闹的对话声涌进大厅,引来不少观众的回头侧目. 赵衡背着包,磕磕碰碰地跟着人海移动到下一个会场时,他心里只暗暗后悔没有再早一点离场. 「我猜主办方也没想到有这么多人,今年的场子定得太小了,」赵衡半是无奈半是欣慰地感慨道.作为国内 Top 5 高校的博士生,他感慨自己遇上了

Confman - 分享一个「Node 应用」配置文件加载模块

一句话介绍 Confman 是一个强大的配置文件加载器,无论你喜欢 yaml .cson.json.properties.plist.ini.toml.xml 还是 js,都能满足你的愿望,并且更加简单.更加强大. 支持的特性 支持多种配置文件格式,默认包括 yaml/cson/json/properties/plist/ini/toml/xml/js 支持配置文件相互引用,无论何种格式都可以「引用其它任意格式」的配置文件 支持「基于目录」的多文件配置 支持「环境配置」,区分加载生产.测试等不同

Mditor 发布「桌面版」了 - http://mditor.com

简单说明 Mditor 最早只有「组件版」,随着「桌面版」的发布,Mditor 目前有两个版本: 可嵌入到任意 Web 应用的 Embed 版本,这是一桌面版的基础,Repo: https://github.com/houfeng/mditor 独立的桌面版本,目前仅有 Mac 版本,主页:http://mditor.com,Repo: https://github.com/houfeng/mditor-desktop 相关特性 除常规的编辑功能,Mditor 桌面版还有如下特性 多文件编辑,M

饿了么推出外卖机器人,餐饮O2O企业的「智能物流」战略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当前的科技行业环境下,这句话已经被奉为圭臬,特别是对于那些有递送需求的企业. 国内首个外卖机器人 今天(10月9日),饿了么联合上海万科共同推出了外卖机器人项目--万小饿,该项目落地上海虹桥万科中心,用机器人为楼内的白领们提供送餐服务. 从外观上看,「万小饿」是由一个能够自主移动的机器人底盘加上三层储物机体组成,最大支持载重80KG,可同时配送三单外卖,续航时间八小时,电量耗尽之后能够自主返航进行充电. 「万小饿」外卖机器人 该机器人在配送中能够自动上下电梯.避开障碍物,

在开发移动应用时你应该考虑的 「Empty State」

本文讲的是在开发移动应用时你应该考虑的 「Empty State」, 普通应用在安装后的前三天会失去 77% 的日活跃用户.更为严重的是:三十天内,大约 80% 的日活跃用户会流失. 这些低留存率是因为应用做的很烂么?并不总是这个原因. 用户试用了很多应用并且在最初的几天决定要删掉哪些.应用成功的关键是在关键时期吸引住用户. 你的任务是确保用户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并有很多交互操作来享受应用. 但在这些好情况发生之前他们应该享受第一次使用. 通常我们设计一个很受欢迎的界面,布局里的每个元素看上去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