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纽约时报撰文:因小而美

  导语:阿里巴巴CEO马云今天在《纽约时报》网络版的“观点”(Opinion)栏目发表了题为《小即是美》的署名文章,称全球经济衰退的来袭令许多国际企业都频临倒闭,但这并非当今时代的标志,而是预示着一场崭新的商业革命正拉开序幕。

  以下为全文:

  全球经济衰退的来袭令许多国际企业都频临倒闭,去年关于此类事件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但这并非当今时代的标志,反而,它预示着一场崭新的商业革命正徐徐拉开序幕。这些大企业中有许多都是从上世纪踉跄走到今天,而金融危机则给它们带来了致命一击,令其固有缺陷暴露无遗。

  今时今日,一场由互联网技术掀起的革命正初露端倪,这股浪潮必将永久改变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力量态势。在世界各地,能够把握这些新契机和新趋势的中小型创业者必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曾经操控着零售业游戏规则的大型零售商便是其中一例。这些巨头曾迫使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生产商以极低的利润率大量生产标准化商品,而在未来数十年间,这种状况将彻底改变,有可能给那些未能从 2008 年的危机中汲取教训的企业改写命运。

  今后十年间,互联网将实现人们期待已久的转变——从一种营销渠道过渡为虚拟基础设施,届时,规模较小的公司将得以同大型企业展开有力竞争,并以无可限量的能力在全球各地挖掘并创造商机。

  比如说,一家在中国或印度起步的公司将能够与远在美国印第安那州的企业遥相竞争。更重要的是,如果这家位于印第安那州的企业拥有正确的经营理念和放眼全球的发展思路,那么它不仅可以与印度和中国的企业竞争,更能够同规模更大的美国及欧洲企业一较高下。

  这场变革的源动力来自三种趋势:新型网络为本技术的发展、产品设计的支配权逐渐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资金分配的方向日益向全球扩展。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原来仅有大企业才用得起的工具和技术如今也走进了规模较小的公司。近年来,顾客已经对大卖场里款式贫乏、单一的商品大为不满,他们将利用网络的长尾效应要求商家供应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一度只集中在少数国家、主要由大企业把持的资本如今也正日益流向世界各地的小型公司,以助其成长壮大。

  如今,人们常常谈及体制的整改完善,但这根本不是关键所在。问题是在于所谓的“传统智慧”。那些主张因袭以往的经营者实际上无异于想用马匹来拉动汽车。

  比如说,在过去三年,超过一百一十万的中国就业机会是通过阿里巴巴集团的电子商务平台创造的。我们认为这种企业跟创业的趋势会在未来十年全球性的加速。未来数年间,全球互联网企业家的数量将大幅激增,他们把互联网视为唯一的经营手段,生产的产品也仅供网上销售,同时严格遵循一系列经营规范——对顾客、工作伙伴、社区及环境给予无限的尊重,乐于接受并完善新观念,从而在经营中取得成功。在这场新的革命中,互联网企业家将是走在潮头浪尖的佼佼者,并能利用创新手段和创造力迅速回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口味。

  原先仅有大型跨国企业才负担得起的先进技术也将为这些企业家所用,视讯会议、库存与客户关系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技术手段均将与小型企业的在线平台完美互融、无缝整合。整个互联网都将成为他们的市场,而网络平台便是其办公场所或铺位店面。

  这些互联网企业家将以最低的日常开支运营,从而在降低价格的同时获得可观的利润,并为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其自身创造丰厚的收入。他们的主要任务便是竭尽所能让顾客满意、公平合理地对待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方,而其他工作只需交由平台技术来完成。

  到2019年,也就是距今仅10年之后,全球将有超过10亿人转而向这些小型在线商家购买日常用品和服务。互联网企业家将成为在全球创造就业机会的首要力量——全世界数亿人的温饱生计将几乎完全仰仗这些虚拟商业组织提供的就业岗位。

  但这当中缺少了可以帮助实现此远景的元素。虽然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会集中于大品牌,但事实上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创新是来自于曾经是中小企业的公司,这也是为什么政策制定者跟领导人对这方面投入的鼓励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了。这需要更多融资,培训,税收政策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此时此刻,在这世界的某个地方、在某个车库或是公寓里,可能就会诞生下一个使人兴奋的公司或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这技术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永久的改善。如果有适当的支持,这个新的创业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不要再讨论如何支持小企业,付诸于行动吧。

  因小而美。

时间: 2024-09-30 13:03:27

马云纽约时报撰文:因小而美的相关文章

纽约时报网:48岁马云辞任阿里CEO因太疲惫

[21136.html">导读]"我今年已经48岁了,我已经不再年轻,不能继续管理这样一家发展迅速的公司.我在35岁的时候,浑身充满了活力,头脑也很灵活.我对什么事情都不担心."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7197.html">北京时间1月15日消息,马云将于5月10日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保留董事局主席职务.对此,纽约时报网站称,马云卸任其中一个原因是,CEO的工作使其愈发疲惫,阿里巴巴发展

纽约时报:高利率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中国崛起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导语:<纽约时报>记者.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巴博萨(David Barbosa)本周撰文,报道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现象.文章描述道,包括阿里巴巴在内,中国多家互联网巨头正瞄准互联网金融市场.通过提供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这些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另一方面,这也暴露了传统金融体系的问题.以下为文章全文:去年6月,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支付宝,面向数亿用户推出了一款新产品"余额宝",并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把钱给我们,我们将支付比银行利息

纽约时报:阿里巴巴目前估值接近1000亿美元

据新浪科技4月26日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今天撰文称,通过现有的数据和未来增长前景判断,阿里巴巴集团如果选择近期整体上市,其估值有望接近1000亿美元. 以下为文章全文: 业务现状 阿里巴巴能否成为中国的下一个市值10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这家总部位于杭州的电子商务巨头一直对上市时间讳莫如深,但作为该公司的创始人,马云迟早要为他的支持者创造退出机制,更不用说渴望变现股权的员工了.而IPO(首次公开招股)显然是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所以,现在是时候关心阿里巴巴的估值了. 阿里巴巴的主要业务是

《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现象

导语:<纽约时报>记者.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巴博萨(David Barbosa)本周撰文,报道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现象.文章描述道,包括阿里巴巴在内,中国多家互联网巨头正瞄准互联网金融市场.通过提供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这些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另一方面,这也暴露了传统金融体系的问题. 以下为文章全文: 去年6月,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支付宝,面向数亿用户推出了一款新产品"余额宝",并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把钱给我们,我们将支付比银行利息更高的投资收益.随后,许

纽约时报:维基解密再度让硅谷与情报机构之间关系紧张

行人从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的苹果零售店门前匆匆走过 北京时间3月9日消息,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今天撰文指出,2013年6月份,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斯诺登曝光了情报机构的"棱镜"监控计划,那起丑闻也让美国政府与科技企业的关系一度跌入谷底. 然而,维基解密最新曝光的中情局监控计划却再度让硅谷与美国情报机构之间的关系陷入紧张,恐怕使双方在过去四年弥合裂痕的努力付之东流. 以下为文章全文: 四年前,美国国家安全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J. Snowden)向媒体披露了&

纽约时报:iPad自主A4芯片标志苹果新发展方向

苹果新平板电脑iPad用的是苹果自己设计的A4芯片 导语:<纽约时报>网络版今日撰文称,苹果新平板电脑iPad最为重要的部件就是由苹果自行设计的A4芯片.尽管业内人士对这块芯片评价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A4芯片标志着苹果的新发展方向.自主研发芯片已成为苹果的优先任务. 以下为文章全文: 毫无疑问,苹果新平板电脑iPad具有精美绝伦的屏幕.但iPad最为重要的部件,至少对苹果未来最重要的部件,则是这款产品的心脏A4芯片. 凭借着A4芯片,苹果向着挑战移动设备行业的既定格局迈出了重要一步.设备制造

纽约时报:亚马逊压低图书售价引发出版界不满

图书是亚马逊的支柱业务之一,但出版商对这家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4467.html">电商巨头的压价行为感到无奈和愤怒. 导语: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上周日撰文称,亚马逊一味压低图书价格的政策已经引发整个出版行业的不满.甚至已经有个别企业主动将图书从亚马逊下架,挑战这一强权. 以下为文章全文: 怨声载道 亚马逊的强势令出版业怨声载道,但真正敢于"挑战强权"的,却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出版商.它原本在亚马

纽约时报拒绝陈光标收购会谈

中国富豪陈光标在此前宣布了有意收购纽约时报公司的计划,并在此后坦承实现此计划面临一定的障碍.而陈光标称他目前手中并未持有纽约时报公司的股份,同样也不打算购买 纽约时报的普通股.他还透露,纽约时报方面回绝了他提出的会谈请求.目前,纽约时报公司市值约为23亿美元,陈光标则此前则表示计划将出价10亿美元收购纽约时报. 奥克斯·苏兹伯格(Ochs-Sulzberger)的家族已经控制纽约时报大概有百年的时间,该家族是通过一个持有具有特别表决权B级股的信托基金控制着这家公司. 陈光标1月5日在<环球时报>

纽约时报:苹果高成长光环褪色 已被定为价值股

1月25日消息,<纽约时报>网络版周日撰文指出,长期以来,"成长"一直是推动苹果股价持续上涨的关键因素.不过从去年开始,投资人开始越来越怀疑苹果作为成长股是否已成为历史.以下为文章内容摘要: 考虑到iPhone出货的增长速度已开始出现下滑,且未向市场推出一款轰动性的产品,苹果年营收增速达到50%至60%的时代似乎已成为明日黄花.当苹果在本周二发布2016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时,投资人关注的重点将是该公司业务增速下滑的幅度究竟会有多大. 一些投资人早已开始用新方式来对待苹果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