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药高管集体增持董秘:仅与奖励基金有关

股市低潮之际,上市公司高管出现了一股集体增持之风,南京医药(600713,收盘价10.45元)无疑最为亮眼:从5月18日至7月6日,共有23人次高管购买17.97万股自家公司股票,粗略计算共花费近200万元。对于南京医药高管的做法,有市场消息解释为“有巨大题材或者想象空间”,也有人认为是产业资本的抄底之作。不过公司董秘朱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管增持仅是因为内部奖励基金发放要求,与题材和股价无关。  14高管火速增持18万股  5月18日,副总裁何金耿打响了本轮南京医药高管增持潮的第一枪。他在18、19日两次买入共计8500股公司股份,平均每股11.3元的股价较其他高管显得偏高。6月25日,他再度以11.13元的价格购入4500股,使其持股数量达到3.47万股。  从5月18日至7月6日期间,共有14名高管先后23次买进共计17.97万股南京医药股票。其中,董事长周耀平出手最“阔绰”,他在6月29日以每股10.13元的价格买入2.48万股股份,耗资25万元。董事李毅买得最“划算”,他在7月5日以9.8元买入1.8万股,而次日股价便开始反弹,至今账面已浮盈1.17万元。绝大多数高管此前就已持有公司股份,仅高管张艳辉和副总裁周建军在此之前持股数为零。  这轮增持中,众高管的平均买入价为10.59元,较昨日(7月9日)收盘价仍有一定差距,但较两个多月前14.04元的峰值已打了“75折”。因此有分析认为,此次高管出手是产业资本在抄底,甚至有消息推测,公司隐含巨大题材或者想象空间。  南京医药董秘朱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对上述两种猜测予以了否认。他表示,高管本轮增持是内部“奖励基金”的要求,与题材和股价无关。  据了解,南京医药向高管发放奖励基金始于2008年,当年5~6月间也出现过一轮高管集体增持潮。今年的奖励基金约在5月上旬发放,获得者必须在2个月内全额使用购买自家股票并锁定一年;公司鼓励员工以自有资金“超额”完成任务,可计入下一次奖金数额;如果未能用完,将收回余额并取消下一次发放资格。在这样的激励与压力下,高管们只能“被动”增持,不过董秘朱蔚拒绝透露具体获奖人员以及分别的奖金额度。  药事服务业务藏潜力  南京医药是全国第五大医药商业企业,仅次于国药控股、九州通、上海医药和安徽华源,实际控制人为南京市国资委。基本面上,公司具有流通业共有的营业额庞大、毛利率低等特色,去年营业收入达到140亿元,净利润却只有4624万元。  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在新医改与医药行业“反贪”风暴中,流通行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盈利可保持稳定。如果从经营上看,他认为目前并不广泛的药事服务业务可算是公司的一大亮点。  南京是国内最早试行药房托管业务的城市之一,南京医药作为当地流通业的龙头企业也成为该种服务的“第一个吃螃蟹者”。不过南京医药的药事服务在药房托管的基础上加强了供应链管理,以此作为公司推广销售药品的新平台。截至去年底,公司开展药事服务合作的医院接近300家,开展区域亦在不断增加。该业态销售规模约11亿元,销售净利率远高于传统业务模式的盈利水平。公司以药事服务为特征的集成化供应链模式在江苏省、南京市管理创新成果评比中均获得一等奖,备受外界肯定。  南京医药自身对药事服务业务相当看好。完成增发还债后,公司于今年6月5日对全资子公司——南京医药药事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总金额为2亿元,令其注册资本增加至2.4亿元。  广发证券的葛峥认为,药事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仍是公司主业的潜力点。新医改最终要取消药品加成,药房不再是医药的利润中心,公司通过药房托管实现药房的成本控制是符合大的发展趋势的。公司此项业务有望在大的三甲医院取得突破,是行业的先行者。  不过分析师们均表示,上述业务的潜力并不能在短期内实现爆发式增长。“相较于140亿的营业额,药事服务所占的比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金元证券的胡骥说。

时间: 2024-07-31 03:24:30

南京医药高管集体增持董秘:仅与奖励基金有关的相关文章

苏宁高管集体增持 押宝由线下零售商向互联网公司转型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3610.html">苏宁云商昨晚发布公告,副董事长孙为民.总裁金明.副总裁孟祥胜.副总裁任峻等四位高管7月15日通过深证证交所增持公司股票545万股,增持总金额2884万元,占公司股份总额的0.074%. 苏宁公告称,公司管理层基于对本公司发展前景的强烈信心.在本次增持中,苏宁云商总裁金明增持额度最高,他共增持了189万股,花费了1000万元.增持后,他占公司总股份比例达到1.69%. 在此之前,苏宁云商的

雏鹰农牧高管频频增持底气何在?

2月6日,雏鹰农牧高管再次集体增持.基于对目前资本市场形势的认识及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前景的信心,总裁李花女士.董事会秘书吴易得先生.财务总监杨桂红女士等公司高管近日通过二级市场以自有资金合计购入公司股票50多万股.深交所信息显示,2014年4月29日~30日,雏鹰农牧总裁李花.财务总监杨桂红.董秘吴 易得,分别增持10.86万股.10.83万股和10.8万股.而早在当年1月份,上述三位高管就与副总裁肖宜龙.区锐强联袂掀起首轮增持.2014年里,雏鹰农牧高管层已经增持超过60万股,累计动用资金

汉王回应9名高管集体减持:他们去年就有考虑

[事件]日前,有媒体 曝光,3月21日,汉王科技9名现任高管集体减持手中股份.减持数量从4.5万股-30.1万股不等,当天合计减持了120万股自家股票. 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令市场惊讶的有三大原因.首先,窗口期刚结束立即减持.9名高管在3月21日--实质意义上的首个解禁日就立即进行减持.其次,是以流通上限顶格减持.据记者统计,9名高管中除副总经理张立清外,减持量均为其持股量的25%.根据证监会规定,A股上市公司高管每年最多只能减持25%的持股,就是说8位高管同时选择了以最大额度减持,把201

金地管理层集体增持欲平息高管变动不利影响

网易财经7月1日讯 网易财经今日浏览上交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本公司股份变动情况"数据时关注到,包括董事长凌克在内的金地集团多名管理层正在买入公司股票,似乎是一致行动. 网易财经第一时间联系了金地集团董事会秘书徐家俊,他证实了这一消息.徐家俊表示,公司近期个别高管变动,市场有些担心情绪.为了稳定投资者对公司后续发展的信心,公司管理层经商议,一致采取了这一行动.除了交易所网站目前已经登记的信息外,这两天还会有其它管理层陆续买入.他还表示,所有高管均承诺,买入的股票6个月内不会卖

焦点科技净利增五成基金密集调研集体增持

焦点科技今年上半年良好的业绩表现再度引来各路基金的大举增持"捧场". 根据焦点科技今日披露的2010年半年报,公司今年1至6月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3820.58万元,创造净利润5619.33万元,两项数据较上年同期分别 同比增长39.73%和55.77%. 而或是由于公司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略显独特,今年二季度包括工银瑞信.博时基金.中金公司等多家机构都曾前往公司调研.而回看报告期末股东持股情况,工银瑞信.博时基金在二季度对焦点科技的"增持热情"也最为高涨. 参照半年报,

今年A股高管增持5.8亿创业板仅占0.24亿

<投资者报>分析员 孔俊彬 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跌幅达到15%,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都选择减持股份,但是在此过程中,仍有不少上市公司的高管做了"少数派"举动--逆市增持自家公司股权. <投资者报>对今年以来全部A股高管的增持情况进行了统计,截至9月27日,337家上市公司受到其高管的增持,增持股数累计为4512万股.增持股份的高管人数为565人,对应的增持金额约5.75亿元. 从不同板块看,主板增持活动最活跃,中小板增持金额最给力.就申万一级行业而言,食品饮料.信

集团抄底技高一筹宝钢股份高管16次增持被套

在宝钢股份(600019)多位高管增持16次被套之后,宝钢集团也出手增持宝钢股份.与宝钢股份高管相同,王亚伟旗下的华夏大盘在上半年陆续增持后,目前也很可能处于被套状态.宝钢股份的市净率已经重回2008年最低点. 9月27日,宝钢股份大股东宝钢集团增持公司2000万股,宝钢集团此次增持耗资约1亿元.实际上,在大股东增持之前,宝钢股份的高管们早就行动了,但宝钢集团抄底的技术似乎比高管们高超一些. 记者统计显示,自2011年初以来,宝钢股份的高管已经自发性先后增持了16次公司股票.增持时间集中在5~7

紫鑫药业高管增持涉嫌信披违规4天净赚48万

俩高管4天净赚48万 董秘答复称严格按法规要求操作巨额内幕交易的调查尚未定论,昨天,紫鑫药业(10.00,-0.24,-2.34%)再次成为焦点.因股价连续大涨,紫鑫药业发布股价异动公告,不料却倒逼出高管数百万的增持计划及包括董秘.副总经理在内的两高管提前建仓的玄机.因未及时信披,紫鑫药业再陷信披违规泥淖.而董秘在回答相关疑问时,理由更是出人意料.公告暴露玄机根据股价异动公告,紫鑫药业称公司近期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

高管增持难掩业绩变脸鞍钢股份预亏22亿

"买入计划是集团公司及公司管理层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强烈信心所做出的决定".1月11日,钢企龙头之一的鞍钢股份(000898,收盘价4.79元)披露控股股东鞍钢集团及公司的高管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从二级市场增持A股股票,每人打算购入1~20万股,并自愿锁定两年:对于增持原因,公告喊出上述豪言壮语.正当外界以为其已扭转业绩下滑势头之时,鞍钢股份今日突然送出 "噩耗":预计公司2011年亏损21.51亿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2011年1~9月,鞍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