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唱吧CEO陈华透露,唱吧下一步将进军线下KTV,考虑并购或投资实体店,具体计划会于6月公布。这意味着唱吧也将向O2O线下的那个O发起行动。
坐拥1.4亿用户的唱吧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然占据一席之位,然而如何完成从流量到盈利的转型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众所周知,O2O线下的那端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问题是,唱吧将如何承受线下KTV之重?
既然网上已经有那么多从唱吧推导到KTV的文章,那么本文从线下KTV需求向线上推导。
线下之需
传统行业许多玩法跟互联网玩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直接的就是,传统行业比较在意当下的钱在哪儿。互联网想介入线下首先要解决先进的方向和落后的盈利能力之间的问题。
老友记今天跟一位全国连锁KTV的营销高管进行深入沟通,试图简单描述下KTV市场的现状。
一个常驻人口大约300万的城市目前差不多能容纳200家左右的KTV,其中超过50个包间比较成规模的大约90家左右。这是一个大家都能做生意的数量,再多就恶性竞争、优胜劣汰。
再说个有意思的数据,去KTV的用户中低于23岁的用户大约占比30%,人均消费在50元以内,23-35岁的用户大约在50%左右,人均消费100元左右,35-55岁的用户大约占比15%左右,人均消费500元以上,此外儿童老人忽略不计。
这意味着线下KTV的消费主力还是偏商务需求的。23岁以下的用户并不是KTV非常欢迎的用户,23-35岁的用户是KTV消费的主力人群。
说完用户,再说说KTV的投资,在一个二线城市,KTV前期投入大约每个包间15万左右,也就是说一个60个包间的KTV大约要投资900万左右。这个费用包含房租、装修以及运营费用。一线城市装修、器材费用差不多,但房租成本会高出很多。
目前大部分KTV采用的K歌系统是雷石、视易的,可以十几万打包购买一套系统,也可以采用每个包间2元每天的方式缴纳服务费用。大约每个单店每个月6000元左右的系统费用,该高管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新歌更快上线或者增加一些定制功能,公司总部还有一直内部团队在对系统进行更新维护。
另外一个大跌眼镜的数据是,包房费用与酒水费用收入占比。此前,老友记一直单方面认为酒水费用应该是KTV收费的大头,而现实是,酒水费用占到包房费用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
因为KTV行业特征是客户非常集中,黄金时间段包房费用不打折,而且价格不菲。那些经常在团购上销售的基本都是非黄金时间段。
KTV行业净利润在40%左右,一个新的KTV门店差不多2年左右回本,3年左右就需要重新装修升级。算中规中矩的传统行业,不暴利,也没有太大的风险。
从会员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角度,大部分会员管理还停留在会员卡、会员积分的阶段。市场营销的话,会有一些团购、广告合作类介入。总之,从大数据角度来看,那是相当落后。
综述,用互联网思维来看从传统KTV的现状,可以改造提升的环节是相当多的。可是,线下的需求是唱吧能解决的吗?
唱吧如何突围
据公开信息披露,唱吧本来打算采用与现有KTV品牌合作的方式介入线下,但可能因为利润分成、资源适配等分歧没谈笼。因此打算投资实体店,并打造新品牌的方式来运作线下KTV。
美团和大众点评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年也没打算开个美团火锅或者大众点评烤鱼店。从这个角度来说,唱吧选择线下突围确实勇气可嘉。
唱吧进军线下的具体消息可能到6月才会正式公布。那现在只能从逻辑推理来看看唱吧可能切入的角度或者合作方式。
如果唱吧自建新门店,每个包间十几万的投入首先是一个门槛。第二个门槛是人,如何找一群懂互联网又懂线下经营的KTV人才是个难题。据陈华表示,现在唱吧产品团队只有60多个人。
如果唱吧不开门店,选择投资合作的方式解决实体店面以及人力资源问题。那就直接切换到下一步,开店之后,唱吧目前基于手机的K歌系统能否直接平移到KTV设备上?有一件事可以确认,视易、雷石做了这么多年的系统,唱吧不可能马上替代。当然,开发也不是不可以,技术上门槛不高,只是时间和钱的问题。
此外,如何涉足系统,唱吧还需要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歌曲版权的问题。作为一个互联网分享类产品购买的版权能否进一步用在KTV等商业场合,这个要考虑清楚。一旦出现版权问题,丢脸事儿小,丢钱事儿大。
当然,也不替代系统,只采用对接的方式。那么在对接的时候就得解决利润分成问题,人现在赚钱赚的好好儿的,凭什么跟你一起玩儿?
好,系统对接问题也假设已经解决了,实际应用场景呢?据网上公开描述,唱吧设想的场景是,在KTV里唱歌时也跟唱吧的客户端互动。你在北京的KTV里唱,我在大理拿着手机听,听完了打赏你一瓶虚拟的嘉士伯啤酒,这会马上就被唱吧转成一瓶真正的啤酒在北京的KTV里被送到你面前。同时嘉士伯这个品牌再付唱吧一笔广告费 销售分成。这或许会是未来唱吧寻求商业化的一种途经,可以肯定的是,唱吧会做出更加多元地尝试。
而本文提到的那位营销高管表示,这类社交应用此前KTV已经有做过尝试,当然,跨度没有北京大理那么远。只能基于同一个KTV。用户可以在KTV滚动屏幕上看到附近哪个包间在唱什么歌曲,如果想听可以点击进去听。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对这种社交应用并不买单。因为来KTV消费本身已经在社交状态,有进一步社交需求的用户相对是少数。
当然,从应用场景上,唱吧玩吧和传统KTV的强推式社交还是不一样的。因为唱吧已经有1.4亿用户,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500万。其中有社交需求的用户自己在唱吧寻找,而不是没有需求的用户被迫接受关于社交信息的推送。这个就是互联网产品的优势。
比较好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唱吧实现了KTV系统与手机系统的对接,用户通过KTV麦克这种比手机麦克更好的介质唱出更好听的歌曲,然后同步到唱吧或者其他平台,延续唱吧之前的粉丝社交功能。但是,这么简单的需求为什么不用一个硬件介质来解决呢?而是要并购KTV?
此外,目前唱吧还未公布太多收入数据,显然粉丝给唱歌好听的人打赏的动力显然没有屌丝捧红女神的动力那么强劲。而线下传统行业又重又苦逼的模式,未必是互联网公司可以玩得转的。
p.s.本文有纯属地命海心的嫌疑,您就练摊算命吧,共同期待6月唱吧能带给大家惊喜吧。毕竟,对于互联网的任何胜利,笔者都欣喜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