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医疗投资笔记

建议和结论

我们提出“个性化医疗/精准医疗”(PersonalizedMedicine)这一投资主题,我们认为这个投资方向不仅仅是未来3-5年内医药产业界最重要的方向,也是一二级市场在医药领域最重要的投资方向。

  • 个性化医疗现在是全美一二级市场最火的投资主题,然而这个火不是建立在纯概念的基础上,而是在“互联网技术进步+大数据基础具备+基因测序开始普及”这三个先提条件下,针对性的对不同患者自身基因及健康数据采取针对性的诊疗。
  • 如同互联网/大数据改造其他行业一样,互联网/大数据对中国医疗产业的改造正在进行时,然后仅仅互联网与医疗和结合只是改变了诊疗的业态,真正在最终需求“健康”上着手,离不开基因技术的普及。
  • 无论是从普通个体还是从政府角度看,在精准基因测序后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与诊疗,将极大的提升个人预期寿命以及降低社会诊疗成本。这条路径,虽然目前看起来稍微有点遥远,但是我们认为是不可逆的!从投资角度,我们喜欢不可逆的趋势!

落地到A股的投资,我们认为个性化医疗先呈现为主题,再呈现为成长

  • 主题:很好理解,如同下文所述,2009年奥巴马的国庆咨文掀起了新能源主题,不理解的筒子们可以查阅最近美国对这块的观点,乃至IBM这样领袖级企业的动作。
  • 成长:我们理解一个行业要想真正获得成长,无非是需求端或供给端都出现积极的因素。从需求端看我们坚信精准医疗的需求是天生的(每个人扪心自问即可),从供给端,基因测序成本的大幅下降和其在制药技术中应用,以及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的推广,使得这一切在技术角度和经济角度都成为可能。

投资建议:目前阶段,超配基因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相关个股,首选:荣之联、达安基因、迪安诊断、千山药机;同时关注其他标的。

研究逻辑

1、什么是个性化医疗/精准医疗

个性化医疗/精准医疗:是指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

从个性化医疗的过程来看,可以简单分为个性化诊断和个性化治疗两个部分。

  • 个性化诊断:主要涉及分子诊断技术、大数据及云计算的应用,通过对单个患者相关样本的采集检测,并与数据库中相关疾病的资料进行比对,可以得出相关诊断结果。
  • 个性化治疗:可以根据诊断的结果实现“量体裁药”。

个性化医疗有着广泛的社会效益。个性化医疗在使患者的治疗更有效、副作用更低的同时,也有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有利于制药企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研发成本,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的药物;有利于保险企业由面向所有患者到有针对性的少数患者的转变,降低全社会的保险成本。

个性化医疗的基石有两个,一个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与传统诊疗技术手段和体系和结合与改造,另一个则是建立在基因测序基础上的精准个性化诊疗手段和药物研发

1)互联网医疗的闭环

互联网医疗的闭环由5个环节构成:

  • 个人健康数据的采集
  • 线上实时健康及医疗服务
  • 线下健康及医疗服务(依托线下医院或体检网点)
  • 在线远程诊疗、处方、药品电商和配送
  • 健康保险的差别化定价

2)基因技术基础上的诊疗

目前,基因诊断和治疗的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根据基因测序所进行的个性化诊断,目标是把DNA序列与疾病或者体征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求DNA测序要够快够准确,成本足够低,目前最先进的测序仪已经实现了高通量测序,使一个全基因组得到快速测序,且成本已经降至1000美元;而另一方面要求能有更好的DNA序列数据理解分析,找到生物信息和疾病的联系。目前的研究已经找到了许多基因突变和疾病的关系,并且表明了人类的很多疾病都直接或者间接的与基因有关。人类基因组中至少有1%基因序列存在个性差异,这好几百万个基因位点的差异决定了药物治疗需要个性化处理。

相比已经较为成熟的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更是推动了个性化治疗的发展。人类疾病可以分为三类:

  • 单基因病,如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
  • 多基因病。如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病等,它不但涉及各个基因,还与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 获得性基因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入侵所致,如艾滋病(AIDS)、乙型肝炎等。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疾病都应该是可以通过基因治疗进行治愈的。

基因治疗是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生物医学高技术。目前最强大且应用范围极广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技术具有搜索和替换DNA的双重功效,甚至可以让科学家们通过替换碱基,轻松灵活地写DNA,用于治疗多种遗传疾病,如血友病、罕见代谢疾病甚至神经退行性疾病。

2、个性化医疗在全美的现状:最火投资方向

1)全美最火投资主题

2014年底,我们参加了克利夫兰医院举办的全美医学年会,大数据和医疗的结合+个性化治疗始终是贯穿大会的主题,被公认为是治疗癌症、糖尿病、阿尔茨海默氏等疑难杂症的大趋势。

在刚刚结束的JP Morgan健康大会上,个性化医疗和分子诊断又继续受到以罗氏和Illumina为代表的一些生物医药巨头们的热切追捧。随后,奥巴马1月30日推出“精确医学计划”,提议在2016财年向该计划投入2.15亿美元,以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全社会的关注+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支持使个性化医疗成为了目前全美最火的投资方向。

  • 美股“精准医疗”相关概念股近期纷纷大涨,一月份整个生物医药板块上涨近7.5%,美国基因测序龙头Illumina公司股价在1月28日创出了每股213.33美元的历史新高。
  • 美国很多业界人士判断,从预防性的诊断、到疾病趋势的预测、再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健康管理、再到个性化医疗,这一模式可以改变疾病基因带来的“宿命”,我们的下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可以达到100岁。下一个Google、微软将会出现在大健康领域。
  • 巨头纷纷进入,并作为未来主打业务布局

巨头们通过兼并收购大举布局个性化治疗领域。制药巨头们纷纷把基于分子分型的个性化诊疗作为研发的方向,并开始以免疫细胞治疗为主的生物治疗。

与之前生物医药界历史不同的是,除了制药巨头们外,像以Google、IBM、微软为代表的一些科技界巨头也开始布局个性化医疗。

  •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拥有个性化医疗的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4%的股权,Google旗下风投Google Ventures持有该公司9%的股权。就在今年初,罗氏又以12亿美元入股Foundation Medicine。 Google投资的另外一家公司23andMe也是基因测序领域最具代表的公司。
  • 垄断全球70%二代测序仪市场的Illumina除了继续研发设备外,也开始向个性化治疗临床进军,涉足无创产权检测和肿瘤领域。
  • 分子诊断领域的领袖罗氏也掀起了一股在组学和分子诊断领域的收购热潮,2014年罗氏收购了第四代测序公司Genia、快速分子诊断公司Iquum、信息学公司Bina、无创产前检测公司Ariosa;同时罗氏从AbVitro并购了下一代测序样品制备技术,并投资了下一代测序公司StratosGenomics。
  • IBM利用其最领先的大数据技术,推出了超计算机Watson,助力像MD安德森、梅奥这些全美顶尖的医院开展癌症的个性化治疗。另外,IBM投资数十亿美元投资建设云计算平台,提供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

3)相关公司在一、二级市场受到追捧

二级市场上,以Bluebird、Juno、Kite、Spark为代表的基因公司在IPO后领涨美股,表现抢眼。一级市场相关领域更是热火朝天,很多拥有先进技术,和独特的商业模式的初创公司快速成长,Google投资的23andMe、DNAnexus是这个领域商业应用的佼佼者,另外还有像FoundationMedicine等个性化医疗初创公司受到VC、PE和产业巨头们的追捧。

  • 23andMe主要为个人消费者提供基因组检测服务。它的商业模式类似于互联网公司,以抓住客户量为战略,再逐步实现商业价值。
  • 23andMe的用户只要邮寄一小管唾液过去,花费99美元,就能拿到最多248项检测指标,包括是否患有50种罕见遗传病的诊断,21种药物过敏程度的预测,120种具有遗传因素的疾病的患病概率。
  • 从商业的角度讲,99美元的检测价格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使得23andMe获得了很大的客户基数,积累了大量的疾病样本数据。
  • 今年1月,Genetch花费6000万美元从23andMe购买了3000个帕金森氏的样本数据。这笔deal也使像23andMe这样的测序公司的盈利模式逐渐清晰。另外,23andMe还与与制药巨头辉瑞(Pfizer)签署合作协议。除了这两家合作以外,23andMe还和其他12家机构达成了合作,其中包括私营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
  • 罗氏12亿美元入股Foundation Medicine,FMI一直致力于癌症个性化诊断与治疗的。公司提供的是癌症全基因组测序服务,医生能够参照测序结果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史蒂夫•乔布斯曾使用过这项技术,使得该公司名声大噪。截止2014年底,公司收入已达1600万美金左右。
  • 基因治疗,CAR-T治疗领域的受到热捧的技术研发型公司Bluebird、Juno、Kite、Spark不时传来技术突破的好消息,股价相对涨幅远远领先与纳斯达克

3、为什么此时个性化医疗迈过门槛

1)基因测序技术进步,成本大大降低

一代测序是1975年桑格和考尔森开创自动毛细管电泳测序系统,2001年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正式使用一代测序方法,但是该方法测序时间长,花费巨大,高达9526万美元。二代测序开启了基因测序新时,以Illumina和Life Tech为代表的测序仪制造商使用生物学和光学检测方法相结合,成本大幅下降,每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1000美元,每碱基测序成本由2001年5292美元降至0.045美元,价格的大幅下降让这个革命性技术推向大范围临床应用成为可能。

创新还在继续,目前在研发的三代、四代公司往更简单的方法,朝着更精确成本更低的方向发展:以单分子检测和纳米技术的运用为主导。

2)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进步,利用基因测序结果做针对性诊疗成为可能

一个完全测序的人类基因组包含100-1,000GB的数据量。一百万个客户的数据合计能达到1EB或者说1,000,000TB的数据量。哪怕是在五年前,这个数据量也是难以快速处理的,但是随着并行计算系统和硬件的进步,这都不是事!

从计算能力这一方面来说,已经有专门的硬件用于加快基因组数据分析的速度。在过去的十年间,人类基因组的排序成本已经下降了100,000倍,分析时间从13年降到了三天以内。

3)干细胞等细胞疗法在局部取得突破

随着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细胞工程等各种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按照一定的目的,在体外人工分离、培养干细胞已成为可能,利用干细胞构建各种细胞、组织、器官作为移植器官的来源将成为干细胞应用的发展方向。

肿瘤免疫细胞疗法。免疫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业界预计在10年内肿瘤免疫疗法有望成为350亿美元的大市场。

2014年肿瘤免疫疗法成为年度最大的颠覆性技术。其中过继T细胞疗法和免疫哨卡抑制剂一起,是肿瘤免疫疗法的重中之重。CAR-T将是细胞治疗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其市场规模能够达到100亿美元,潜力巨大。预计CAR-T细胞进入市场时,价格将会非常昂贵。目前骨髓移植的价格超过50万美元,而一些赞助商初步计划使CAR-T细胞疗法的价格高于骨髓移植的费用,这也迫使制药公司制定一种特殊的费用偿付方案:只有当患者从CAR-T细胞治疗中获益时,才需要付费给制药公司。CAR-T细胞疗法的销售峰值可以达到可以达到每年100亿美元。

  • 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如Juno、Kite、Celgene、Cellectis、Bluebird,传统制药公司如诺华、葛兰素史克、辉瑞、强生等都投入到了CAR-T疗法的研发中。2014年6月,辉瑞与Cellectis签署高达29亿美元协议宣布进入CAR-T领域,而强生(JNJ)在11月与Transposagen签署3亿美元合作,也宣布进军CAR-T领域。

4、投资方向:潜在需求巨大又刚兴起的产业,犹如朝阳,全产业链投资

1)基因测序潜在需求巨大

基因测序是一个革命性技术,所带来的应用领域非常广,目前仅个别领域应用技术较为成熟,是一片未开发的蓝海领域。

第一个市场化应用无创产前唐筛取得初步成功,可以想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测序将覆盖更多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主要体现在致病基因的突变和用药的敏感性,还有未病基因检测,结合一些已知的疾病和基因之间的关联数据,“推测”出该个体患某种疾病的概率,这些方向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处于研究发展初级阶段。

根据Illumina的测算,目前基因测序的市场规模有200亿美元左右。在中国,单以产前筛查为例,按照数据目前我国每年的孕妇有2000万人,若每人在该项目中花费2000元,收入规模就已达到了400亿元,这还不包括辅助生育、不孕不育这方面的检测市场。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现在商业化的逐渐成熟,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只是时间的问题。

2)全产业链布局,A股标的稀缺

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为测序仪器和试剂供应商(华大、达安、紫鑫药业、贝瑞和康),中间为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这块是市场潜力最大的,目前主要服务于3个比较重要的领域。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这块服务是目前市场上最成熟的基因检测服务,也是目前行业龙头华大基因最赚钱的业务。下游对象为医院,药企,科研机构和病人本身;目前测序仪和核心试剂相关技术为外企垄断,国内企业多为检测服务提供商。

  • 科华生物:分子诊断龙头企业,正在布局基因测序产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
  • 达安基因:公司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尤其是基因诊断技术及其试剂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主要从事荧光PCR检测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荧光PCR检测试剂盒的生产和销售。 与Life Tech合作申报的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及检测试剂已获批上市。Life Tech公司人士指出,基因测序仪获批后由Life Tech负责产品销售的工作。年初和国药合作成立基因测序公司,借助国药在全国的渠道优势布局基因测序服务
  • 紫鑫药业:与中科院合作生产的国产测序仪样机已经组装基本完成。测序仪测试后被业界认可。内部人士指出,预计春节前后陆续发放到试用单位,待试用单位反馈足够的有效数据后,公司再做大规模生产的安排。
  • 荣之联:与华大基因合作多年,为华大建设一整套IT系统,合作建设生物云和国家基因库。现正在建设独立的生物云平台,为测序机构提供基因大数据存储计算分析的服务。
  • 北陆药业:入股南京世和基因,世和基因主要从事开发、运营、销售与癌症用药有关的基因检测技术服务业务,包括高通量全景癌症基因检测、罕见病基因检测、科研测序及合作服务等服务和相应技术支持。另外,北陆药业开展的细胞治疗业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 新开源:新开源收购武汉呵尔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长沙三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和晶能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100%股权。针对这三家收购,新开源在基因产业上的基因测序、基因诊断包括早期诊断上应该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应用型架构。
  • 千山药机:公司高血压检测基因芯片已完成铺货,目前已有10家医院开始提供基因检测服务。“个体化医疗”主要产品有乙肝病毒定量及耐药检测试剂盒、肿瘤靶向治疗及化疗药物检测试剂盒(将逐步进入注册申报程序)等,乙肝检测试剂盒2009年3月获生产批文,是国内首个基于DNA测序技术的诊断产品。
  • 迪安诊断:公司已设立省级分子诊断研究开发中心,致力于分子诊断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已搭建了PCR分子诊断、焦磷酸测序平台和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平台,向各级医疗机构提供诊断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开展各项学术课题的科研合作,拥有非常大的渠道优势。目前,已开展肿瘤个性化用药、病毒基因分型及耐药,以及遗传性疾病等多项分子诊断项目,基因芯片项目现采用合作方式。公司现已获得多项分子诊断类项目的发明专利,并在SCI等著名杂志发表科研论文。
  • 中源协和:国内干细胞的龙头企业。基因测序方面,中源协和与李同恩共同出资5000万元设立中源协和(天津)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专业开展基因检测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业务主要包括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技术平台、无创产前筛查技术平台、免疫力评价相关基因测序技术平台、建立中国人群肿瘤及其他常见病易感基因数据库等。
  • 仟源医药:公司去年2014年11月收购杭州恩氏基因技术发展有限公司80%的股权。恩氏基因为一家以基因制备技术和人体环境检测技术为核心,以孕环境检测和婴儿基因保存为主营业务的科技型企业。
  • 昌红科技:公司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基因存储产品。公司产品线中具有基因存储板、分子筛、基因扩增板等产品,基因存储板是基因测试工程的核心耗材,壁垒极高,属于高端制造,该产品的下游客户主要为从事基因诊断业务的公司、科研机构、临床和服务单位。目前全世界仅有两家公司能提供该产品,昌红科技是其中之一且国内唯一。公司的基因存储产品线已获得美国FDA认证并成为赛默飞世尔(全球顶级基因公司,达安基因的战略伙伴)的供应商,说明已进入全球基因产业主流供应端。

3)最有价值环节:

从产业链的上游看起,最先进的测序仪不仅在中国,在全球目前都处于寡头垄断状态;然而测序试剂、耗材、检测项目的开发国内企业已经开始有所布局,这是也一个可以共同开发做大的市场。

达安基因、贝瑞和康、华大都已经纷纷开始布局,有部分试剂盒和试剂已经获得了药监局批准。但是由于壁垒不高,所以基因测序所用耗材势必会有较大的竞争,并且这一竞争正在加剧。

这个行业仍然存在很高的技术壁垒。基因检测手段很成熟,很多实验室都能实现,然而检测结果的解读却非常困难,因为这依赖于基于大数据上的数据库。所以对于测序服务类企业来说,测序结果,也就是基因大数据的储存和分析是业务流程中最大的壁垒,数据分析的准确度和样本量直接相关,所以是否有能力采集到足够的疾病样本量,拥有企业自身的疾病基因组数据库,又是另一个价值环节,

  • 达安基因、迪安诊断:渠道为王,以获得足够大量的样本建立疾病数据库。华大说过,基因行业四个发展阶段是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人人服务,现在行业即将从科技服务发展到医疗服务,这时候渠道非常关键,能否通过建立医院的渠道,大规模开展测序服务,从而积累大量疾病样本。从这点看,华大已经拥有了巨大优势,二级市场来看,达安基因和国药合作运作基因测序公司,可以利用国药在医院的渠道优势开展大规模测序服务,所以非常看好的达安的后续发展。另外,迪安诊断作为国内分子诊断领域的龙头企业,拥有巨大的医院渠道优势,在收购了技术领先的基因测序公司博圣后,完成了基因测序的布局,预计一旦开展测序服务,能拿下一定的市场份额。
  • 荣之联:生物信息数据的存储和分析处理能力是核心。对于测序服务类企业来说,测序结果的储存和分析是业务流程中最大的壁垒,数据分析的准确度和样本量直接相关,是否拥有企业自身的疾病基因组数据库,能否积累足够的样本量,构建自己的 IT 平台提高解读准确度是拉开测序服务企业差距的关键之一。尤其现在基因测序行业正处在爆发的起点,很多测序服务机构开始角逐这块市场,测序所得的基因数据计算和存储有着的巨大市场需求。荣之联通过多年和华大的合作,拥有了行业经验和技术,如今作为生物云计算,IT大数据提供商,正可以满足这块市场需求。在美国,亚马逊(Amazon)的云服务接管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存储,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类遗传学数据库。虽然数据是公开和免费的,但是研究人员使用亚马逊高性能的计算资源来运行数据计算是收费的。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5-03-06

时间: 2024-11-10 00:53:23

个性化医疗投资笔记的相关文章

Rock Health:从预测性分析走向个性化医疗

预测分析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亚马逊.Netflix.谷歌早以将其玩得很娴熟.从过往的数据中挖掘出关联性,最终预见未来,是其基本逻辑. 预测分析在个性化医疗的重要性已经无须质疑. 在医疗健康领域,事实上医生们每天都在干这样的事--观察病人的症状,将所受训练和经验用于诊断和预测最能奏效的治疗方案.让科技力量来接手医生的这项工作,更精确的计算出各种可能性的概率,从而带来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自2011年起,风投在此领域已有19亿的投资.这里的统计对象为以算法为主题的解决方案,例如临床决策.预防再入院.

2013年美国数字医疗投资进入高峰期

数字健康孵化器Rock Health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医疗科技投资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数字医疗市场的37笔投资/收购项目累计约3.65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35%.Rock Health在官方博客中指出,这意味着2013年医疗科技创业投资将创下新高. 在2013年汹涌而至的医疗科技投资大潮中,UnitedHealth集团对Humedica的收购最为抢眼(据报道估值高达数亿美元).下图是Rock Health提供的医疗科技投资历史数据对比(包含2013年第一季度数据). 以

大数据推进个性化医疗的五大原因

大数据,由于与医疗保健相关,已经出现在个性化医疗革命的中心.简单地说,数据的增长给诊断精准性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因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探寻从而创造更多的,尤其是在分子和组织水平的,有针对性的治疗. 美国Definiens公司是生命科学领域里,对生物标志物诊断和医疗保健行业的定量数字化病理图像分析和数据挖掘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托马斯黑德勒,和我们探讨了大数据推进个性化医疗事业的五大原因. 1. 能解开未知 科技可以帮助我们从实验样品和活组织切片中获取大量的数据.这就使我们

移动医疗投资热度从去年开始升温

摘要: 俗语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对于移动医疗领域而言,似乎现在就存在这样的机会. 随着对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渐入佳境,借此与传统领域结合催生的新兴行业正在给投 俗语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对于移动医疗领域而言,似乎现在就存在这样的机会. 随着对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渐入佳境,借此与传统领域结合催生的新兴行业正在给投资人带去无限的遐想. 投资机构争"风口" 见到投资人莫飞(化名)时,他的桌子上正放着一份关于某移动医疗企业的DD清单(尽职调查).他告诉记者,这家企业已

基因搜索:个性化医疗领域必将诞生谷歌

导读建立DNA搜索引擎的竞赛---基因组搜索公司争相成为个性化医疗的谷歌! 自2005年,二代测序开始改变遗传学领域的研究.获得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变得快速且相对廉价.遗传信息数据库正在以TB字节的速度增长,医生和研究人员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信息筛选方法,以寻找某种异常的原因或者为评估患者对治疗措施的反应提供线索. 在过去的五年,研发DNA搜索引擎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争相成为研发DNA搜索引擎的第一人.他们都有不同的战术--有些甚至拥有自己私有的遗传信息数据库,但是大多数正致力于链接足够多的遗传

前三季医疗投资35亿美元

本报讯 (记者刘夏)2011年是新医改"3年目标方案"的收官之年.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今年以来医疗健康市场投资热情高涨,前三季度VC/PE投资金额达到35.24亿美元,为2010年全年的2.7倍. 清科集团董事长倪正东(微博)介绍,2010年医疗健康领域共披露132起投资,投资金额累计13亿美元,今年仅前三季度就已经达到35.24亿美元,预计全年突破40亿美元.

物联网驱动 个性化医疗将成现实

在医疗行业,"医疗物联网"等术语已被大量使用,指代可实现互联医疗的物联网结构.虽然互联医疗是建立在已有数十年发展经验的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解决方案的基础之上,但它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即由互联网上的智能传感器.设备.软件和网络相互连接的.快速发展的物联网(IoT).各家跨行业的公司正在争相利用物联网的生态系统提供各种新型APP.产品和服务,将其用于追踪.分析和协调行动. 业内越来越多地认为,医疗行业迫切需要通过医疗物联网解决接入.质量和成本等棘手的医疗挑战. 医疗物联网生态系统利用传感器

软银中国资本华平:跨界投资达人新医疗革命3大脉络

在软银中国资本主管合伙人华平看来,阿里巴巴的上市,在软银中国资本15年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是软银中国资本1999年底成立之初,最先投资的项目.彼时恰逢互联网泡沫破灭期,创业大环境从高峰瞬间跌入深渊,在那时期的很多互联网项目都夭折了,很少公司能够挺过来.而阿里巴巴成功穿越这个寒冬,并逐渐发展壮大.这对于刚刚成立的软银中国资本团队来说,无疑是一积极的案例.也正是因为阿里巴巴成功的示范效应,此后的软银中国资本逐渐形成了低谷期加速投资的逆向风格.2003年泡沫破灭后的低潮期,当大部分

互联网医疗未达充分市场化状态却已降温 投资机构看好医疗服务创新

近日,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上, 国药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张翼表示,在中国医改逐渐推开的窗口中,未来的最大潜力在于医疗服务.但是到目前为止, 无论是公立医院改革,还是连锁诊所.医生集团的出现,都不是一个真正充分市场化的状态. 尽管投资机构对于互联网医疗的热情在下降,但是, 一些以医生和患者为核心资源的移动医疗平台,正在加速拓展医疗服务体系,且仍然吸引了大笔资金的进入. 一.分流就诊人次 主打医生资源的医联在2015年时分别拿到了红杉的A轮融资,以及腾讯.云锋基金的B轮融资.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