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音心经)注解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可指观世音菩萨。这里的「观自在菩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的菩萨,不一定指观世音。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深般若波罗蜜,加一 「深」 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般若,而是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
「照见五蕴皆空」
「照」 ,有心叫作想,无心就叫作照。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五蕴」 蕴是指“类、堆”。 佛把世间一切事物总分为五蕴(五类),分别是:色、受、想、行、识。
「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
「受蕴」我们现在看见了风扇,看见有一台风扇,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
「想蕴」就是种种思想。
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
「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
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五蕴皆空],五蕴没有任何一蕴不是空。也就是说世间事物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 “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佛认为人世间充满了苦, 而人生最基本苦有 [八苦] ,即:生、老、病、死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很盛,荫盖了你,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苦的根本。)。如何去除这些苦,得到真正的自在是佛法的根本目的。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世间事物,了达五蕴并非实有,当体即空,因此能「度一切苦厄」。

以上是经的总纲,下面依此广释。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
 [色] 指「五蕴」中的 「色蕴」,
指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也就是平时说的[物质]。
 「色不异空」后四句都是说色(物质)和空是等同的。
 佛为什么说世间的物质都是[空]的呢?
 佛学认为物质都是由更小的元素组成的。和物理学上说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道理类似。如一台风扇,你可以把它拆成电动机,底座等部件,而些部件是由不同的分子原子组成的。这样分解之后你发现里面不存叫“风扇”的东西。 风扇之所以被称为“风扇”不是因为里面的原子分子有风扇的特性, 而是因为这些分子原子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了一个具有送风这样一个功能的东西, 而这个规则(因缘)外在地决定了它是“风扇”, 其实本没有被称为“风扇”的本体,如果把这个风扇熔化了,用同样的成份,工人可以做成水桶或台灯。 根据这样的道理,佛说物质是“空”的。
显然这个“空”不是指现在科学上说的“真空”, 而是指物质没有主宰的本体、没有不变的实质。
请参看另文解释「色即是空」
 为什么同样的意思要重复四次?原来这四句是对不同的人说的。
 「色不异空」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世间的物质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让你破除这样一个执著。
 第二句[空不异色]是对小乘佛僧说的,他们证了空,却执著空,空成了被执著的东西。这是提醒空也是色,故说「空不异色」。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这两句是对菩萨说的。菩萨圆融无碍,所以对他们来说[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色空不二。
    「五蕴」中[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识])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大士再唤舍利子,并进一步开示说,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没有五蕴。
 佛说的「法」是一切事物,有形的、无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是人用来感知色蕴的器官,[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样合称为 [六根],一句合起来代指五蕴,
前面加个”无“,就是说五蕴皆空。
[色声香味触]分别对[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内容。也代指色蕴,「法」是一切事物。这六样称 [六尘]。
前面加个”无“字,还是说五蕴皆空。
[六根]加上[六尘]为 [十二入]([十二处]),所以这句也可以指[十二入皆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空。 [界]是界限、区别、种类。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六界,眼识到意识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 [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 。也就是告诫凡人的。
 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起,下面的是说给修佛僧的道理,破法我执,为[圣人法]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文中的[无明]和[老死]是 [十二因缘]中的两个,因为十二因缘全部内容太多,摘了这两个出来作为代表整个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的是因果轮回。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
参考:关于佛学十二因缘内容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灭谛]。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道谛]。
 小乘佛教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智]指[四智]。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得]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 「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上之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所以「无得」。「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总结以上五蕴等皆空的理由。

    这里从西藏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就是通常说的“菩萨”的全称。指立志解救众生,要自觉觉他的人。观世音就是一位菩萨。
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挂碍。
菩提萨埵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你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为,才能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空。如梦中物,梦中见老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着害怕,对于一切都应这样对待。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挂障碍。故经曰:「心无挂碍」,也就自然「无有恐怖」了。
    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
[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干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就是把变化的当作永恒不变的),把无我的当做我(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认为自己焉能主宰自己。其实都是业缘牵引,根本无我。),把苦当做乐。
[梦想]即是妄想。
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这就叫做[究竟涅槃]。[涅槃]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因般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无上之正觉。
至于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然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道,无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为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维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此两者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容赞叹般若。故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比的妙用;是「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等等咒」,因为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它们同归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前经文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咒,此处经文是咒,乃是密说,指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正说般若[妙法];有言说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蕅益大师说,此咒「正以不翻为妙」。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出一两个,反而是局限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开一切含义],就更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说的文字到无说,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显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的东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在这些思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本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样也是如此。

转自 船长日志http://www.cslog.cn/Content/xin_jing_jue 

时间: 2024-09-22 13:16:5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音心经)注解的相关文章

领悟《观音心经》后的空寂感与现实世界的有机结合

领悟<观音心经>后的空寂感与现实世界的有机结合 太阳火神的美丽人生 (http://blog.csdn.net/opengl_es) 本文遵循"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创作公用协议 转载请保留此句:太阳火神的美丽人生 -  本博客专注于 敏捷开发及移动和物联设备研究:iOS.Android.Html5.Arduino.pcDuino,否则,出自本博客的文章拒绝转载或再转载,谢谢合作.

《观音心经》领悟后的空寂感,如何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

<观音心经>领悟后的空寂感,如何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 太阳火神的美丽人生 (http://blog.csdn.net/opengl_es) 本文遵循"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创作公用协议 转载请保留此句:太阳火神的美丽人生 -  本博客专注于 敏捷开发及移动和物联设备研究:iOS.Android.Html5.Arduino.pcDuino,否则,出自本博客的文章拒绝转载或再转载,谢谢合作.

心经新释

心经新释   受想行识     当今世上五十六亿七千万人中,只有及其少数的人是得到生命最高真理的觉悟者,我们称他为佛.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彼岸,而剩下的大多数,错看生命的实像,活在颠倒梦想世界里的众生,他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此岸.活在此案的平凡人们,他们有主观上的我.他们处在任何时空,就像一根针掉进一桶水一样,永远保持着自我,不肯溶入时空的水中.有我就有与时空对比出来的好坏贵贱:有了我,就有了他们.他透过他自己的辨识工具,眼.耳.鼻.舌.身.意,接收到了外在世界所学回来的资讯,色

网易云音乐佛教歌单:佛音常在,净心养性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7954.html">nbsp;       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将佛理与音律相结合,通过音乐这一美妙的载体将佛的教化广为宣扬.网易云音乐中有着不少整理完备的佛教音乐歌单,这些悠扬安宁的佛教音乐,正是净心养性.助人虔诚的一剂良方. 梵音常在助虔诚,禅乐声声悟哲理 佛教音乐对于佛教徒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因为佛教音乐的内容多为祈祷和歌颂佛祖,或传颂佛理,佛教徒可以从中领悟佛法,令一心向佛的

王义辉:网络营销策划学(一)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第一节 随便说说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取得成功,须臾不可缺少的就是"营销"这个工具,而在"营销"这个工具中,成本最小.效果最好.最能体现策划水平,发挥四两拨千斤技巧的,当属用好"网络营销"这个工具.而如何用好"网络营销工具"的学问,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网络营销策划学" 网络营销策划人的水平,决定了网络营销的投入产出比,在网络营销工作中,从营销到达

人生如牌

玩牌和人生有很多相似之处,玩牌玩出了点啥?如何从牌里看人生,得良知,有动力,思进取. 一.牌事是事 小事也是事,最近玩了一次OH(OH Cards潜意识投射卡)卡牌,抽到这张卡,还蛮有意思的. 如果把每张牌比喻成一件事,我已经历了很多事情.也许是学业.事业:也许是亲情.友情.爱情:成年以后,经历的事情,慢慢的变得颇为不同.每一件经历的事情,有很多收获,也走在追求完美并接受不完美的路上. 1.困惑 生活.学习.工作.创业: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英语.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管理学.社会学.哲学

企业的“阳燧”之道与治理

业界常将应对金融危机叫做"过冬",过冬取暖当然要"乞火".然而"乞火莫若取燧",燧即"阳燧",是古人采集太阳光生火的器具,足以作为人类进化的标志.今天的经济"寒冬"无论怎样严酷,太阳总是有的:管理如果能够依循"阳燧"之道,自然能够为人们带来火的惊喜.当然,这不仅是指要善于利用资源"暖心",也包括先把自己管好,做到真金不怕火炼. 倾力聚焦 按照企业"过冬&qu

《互联网+ 电商平台设计与运营》一一1.3 “互联网+”幕后的商家生态

1.3 "互联网+"幕后的商家生态 如今,商业世界已经经过1.0和2.0的时代,发展到3.0时代. 在商业1.0时代,运作模式非常固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品牌商,一是消费者,然后是渠道商,中间过程中是广告.在这几百年里,我们一直在学习如何把一个品牌变得越来越有含金量,从知名度.美誉度,直到用户黏度,这些都在商业1.0的范畴里. 在商业2.0时代,用户只是多了一个鼠标,但这个鼠标却解放了消费者.商业1.0的时代是单向传播,消费者最大的成本在于信息收集成本,然而当消费者搜索产品信息的时

商人做到一定程度很多选择不是为了自己

口述/赵笠钧 北京美华博大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执笔/本刊记者 王晶 我对下一个三十年有更多期待 "笠读圣贤,钧天逍遥"是我内心一直以来的期待,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归自然,回归一种比较宁静的生活.但我却只能将此作为一个梦想,虽然这个梦想时常会很强烈地出现在我的脑中,但梦想却无法照进现实,因为现实中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允许我宁静悠闲. 美华博大在中国环保产业中积极进取16年,不断发展16年,与国内同类企业相比,我们的规模是比较大的,但和国际上的环保巨头相比,我们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国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