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虽然匿名社交应用“Secret”已经在国外大红大紫,而Secret在国内最大的模仿者“无秘”,却在日前被指涉嫌抄袭而遭到苹果的下架,但是,显然这个坏消息却并没有挡住国内匿名社交应用的流行步伐。自从Secret流行到传入国内,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在Android的应用市场与苹果AppStore就已经出现大量类似的产品,成了一片移动红海。
事实上,在匿名社交应用大行其道的时候,一些开发商并没有只满足于模仿。而是通过一些传统社交网络的方式,准备以此来实现产品的创新。比如啪啪的创始人许朝军做的匿名社交应用“乌鸦”就引入了“圈层”的新概念,这个概念是要将原本零散聚合的用户实现话题的圈子化。而另一款应用“猜猜”也是类似轻狂,不过似乎更加聚焦在校园用户的领域。
反实名应用
在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实名社交工具在网络上一波接一波铺天盖地而来时,一种“反实名”的匿名社交网络却应运而生。“过去大家都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互联网在人们的心理上是可以在匿名之下畅所欲言的。”一位社交网络开发者表示,“但是以微博、朋友圈为代表的平台,由于相对真实的身份却产生了一种束缚和压力。如果你的父母、亲戚、朋友、同事都关注了你,你敢乱说话吗?”
据了解,在facebook,snapchat的用户增长达到巅峰之后,年轻用户已经开始逃离这些热门的平台,因为这些用户担心自己在上面发布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父母、上司监控的对象。
公开的表达欲满足之后,匿名的表达方式重新受到了关注。自从在国外“Secret”应用迅速蹿红后,国内一些满足人们匿名欲望的应用,如“土司”、“无秘”、“小声”、“微秘”、“猜猜”和“乌鸦”等也开始流行起来。
“匿名社交就是用虚假身份说真心话。匿名社交应用的火爆与兴起,迎合了人们释放压力的需求,激发了人性—窥探欲望。它营造了社交的平等、公平、安全的氛围,能够帮助人们找到更多共鸣,释放压力。”上述开发者称。
不过,对于匿名网络也普遍有一种观点,即在匿名的环境下,人们可能会将一些灰暗的东西加以放大化,而且会导致一些目的性极强的“秘密交流”,比如,威胁用户切身利益的出轨、行贿证据等,这类具有较大价值的信息,并不乏虚假捏造的可能性。
“对这类信息要谨慎,但我们更应看到这类应用所带来的正能量。”知乎上一名为“王璇”的用户称,“匿名社交上的内容,无论国外的secret,还是国内的应用,低俗、中伤的内容还是占据小部分比例,大部分还都是一些比较贴近生活、贴近内心的内容,比如有的人在回忆儿时的梦想,有的人在爆料自己遇到的糗事,有的人在怀念逝去的青春,还有的人在感伤曾经的爱情。”
圈子化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匿名社交在近期开始火爆,但是因为基于“朋友的朋友”这样的传统人脉机制已经让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跟自己没有关系。在匿名社交的圈子里面边界无限扩大意义不大。
因此一些匿名社交产品已经开始了新的尝试,比如“Secret”已经在小范围测试新功能“Secret Dens”,去限定圈内信息的传播范围,而且不想让某人看到某消息也可以把某人移除出去。而有趣的是,国内外开发者在圈层化设定这一后续产品开发方向上似乎“英雄所见略同”。比如,“乌鸦”强调了圈层的概念—将用户分为校园用户和职场用户两类,并在注册环节通过让用户选择自己是在校园还是公司来进行人群的筛选和“隔离”。同时,为了进一步强调圈子的概念,乌鸦还让用户选择具体的学校或者公司,根据用户具体的圈子来做信息推送,使得本来趋向广场化的匿名社交重新裂变出沙龙的模样。
除了乌鸦,Whisper、“猜猜”等也在试水以话题标签定义交流圈子、引导话题。后者在内容上也更侧重校园生活,而且会按校园地理位置优先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关联度高的消息。
据了解,“乌鸦”已经支持十万多家公司以及大学、高中、初中为中心的圈子。与“无秘”等传统匿名应用相比,乌鸦等应用,更强调信息的认同感:你看到的信息都是来自于你主要的生活圈。
“乌鸦”声称,圈层概念的目的在于让用户注意力从“很黄很暴力”转移到“有料有干活”。同时,在未来,该应用还会进一步引导信息流性质和走向,甚至会考虑标签所属的信息流推送。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经过分类的圈层中,具有标签属性信息流里面可以引入广告、推荐等内容,实现商业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