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伟蔚
中国江苏网3月5日讯 姑苏区一事业单位员工小华这几天遇到了件烦心事:元宵要猜灯谜,领导让他编一些原创灯谜。“这也太难了。”小华冥思苦想几晚上,终于勉强完成了任务。他从网络找到一些灯谜,再稍微加工。“即使百度也要动点脑筋,否则大家上网一查就知道答案。”小华的烦恼也是现在灯谜文化遭遇的尴尬:网络信息爆棚的时代,博大精深的灯谜文化怎样为其神秘感留一处安身之地?
苏州历史中,灯谜历来是“强项”
苏州的元宵花灯从唐朝起就名闻天下,宋朝开始就增加了打灯谜的活动,为苏州人元宵节赏灯增加了无数乐趣。周密《武林旧事》上说:“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在清代苏州文人顾禄记叙苏州一带节令习俗的《清嘉录》中,专门辟出一章记录打灯谜习俗:“考灯谜有二十四格,曹娥格为最。”
在古代,灯谜更像是文人之间的一种文字较量,通过打灯谜来考考对方对典故掌握得怎么样,像明朝的唐伯虎和祝枝山都是当时灯谜领域的高手。在现代,苏州也出了许多制谜专家,如费之雄、汪寿林等,这批老“谜人”在全国灯谜领域威望极高。
社区组织猜灯谜,主力”竟是手机“
元宵节前,苏州市内不少单位、街道、社区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灯谜活动。昨天下午,姑苏区平江街道的元宵活动中,打灯谜也成为整场活动的绝对主角。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体现元宵灯谜的传统特色,特地邀请了区灯谜协会前来帮忙,制作了一批有苏州文化特色的原创灯谜,他们还用毛笔一笔一划地将几千条灯谜写在纸上。可到了现场,工作人员傻了眼:本该是书香气十足的灯谜现场,竟然成了智能手机比拼网速的赛场。“灯谜难猜,不知是谁开了个头,想到用手机百度搜索谜面,立刻就有很多人模仿操作,变成了看谁搜索速度最快。”
猜谜变成了手机“搜搜搜”,这样的事情几乎在每场灯谜活动中都会出现。其实,不但会猜灯谜的人越来越少,懂得编制灯谜的人更是难寻。姑苏区灯谜协会副秘书长彭志浩介绍,元宵节前夕他们义务接受不少单位邀请,前去组织灯谜活动,让他们遗憾的是,大多活动组织者根本不会自己编制灯谜,而是在网络搜到之后稍微改改就行了。对谜不了解,很多都不是真正的谜语。”比如,“有些其实是歇后语,如“阎王爷写日记——鬼话连篇”,有的直接把一句话的上下句拆分成谜面和谜底,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有些谜面和谜底甚至出现了同样的字,这在专业“谜人”看来犯了“露面”(灯谜文化中一专有名词)的大忌。
走进中小学,灯谜文化盼望升温
现代人猜灯谜为啥这么费劲?网络时代,灯谜文化该怎么“避网而生”呢?
其实,灯谜是一门极精巧的文字游戏,曾有人总结了平射法、反射法、偷袭法、借典法、假名法、掉包法等多种猜谜技巧。彭志浩告诉记者,培养猜谜功夫贵在“别解”,需要对中国文字有深入理解。比如“俊”这个字,现在常用的涵义是“漂亮”,而它还有一个意思是“笑”,如“忍俊不禁”一词即采取这种解释,“编制灯谜时,往往谜面采取一个字意,谜底却用另一个涵义。”彭志浩解释。网络时代流行快速阅读,人们的文字习惯越发浮躁,让灯谜的传承更少了一份土壤,“每次灯谜协会活动,几乎都是几张老面孔,以中老年人为主,很少看到青年人。”彭志浩说。
不过,近年来对于灯谜的关注持续升温,记者了解到,除了因为“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成本低、人气高、效果好的灯谜活动也与全社会倡导的厉行节约风气相呼应。在苏州,灯谜的传承也出现新亮点:谜人”们陆续走进中小学,以“语文、历史、政治知识为背景编制谜语,让孩子们以最熟悉的方式亲近灯谜文化;各种符合当代社会热点的主题原创灯谜也应运而生,如“门前一笑泯恩仇(打一司法用语,谜底为庭外和解)”这种宣传法律的谜语,只盼雾霾不再来(打一成语,谜底“为望尘莫及)”这种环保主题谜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