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泄露事件频发,谁来背锅?

在电影《绝对控制》中,导演为观众构建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能记录下生活中一切的高端手机、满足家庭各个成员的智能家居用品,以及极为高效的线上互动服务,等等。

不过,编剧似乎也在拷问观众:在这看似平凡的生活里,到底我们是互联网世界的主体,还是已经深陷网中,无法自持。甚至,片中还提出了一个极为有争议的观点 —— “隐私不再是权利,而是特权。”

现如今,用户在各类网站和App每输入一次手机号、银行卡、身份证号等信息,就会被记录、上传。然而,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些看似“隐秘”的数据,居然有一天会被公之于众。

数据泄露事件频发,谁来背锅?

在2014年,BM的研究人员发现,大约有86%的Android手机中都存在一个漏洞。黑客可能借此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包括银行服务和虚拟专用网络(VPN)的密钥,以及用于解锁设备的PIN码或图形。该漏洞位于Android KeyStore,这是Android系统的一个敏感区域,专门用于存储密钥和类似的身份信息。

去年9月,互联网巨头雅虎称在2014年被某国家支持的黑客袭击后,至少5亿用户的个人数据被泄漏;仅仅三个月后,雅虎又宣布,在2013年8月的黑客攻击事件中,共计10亿用户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外媒报道称,雅虎承认公司内部某些员工知道2014年的数据泄漏事件,但他们默不作声等待了几年才终于告知投资人。

日前,一名谷歌研究人员发现了科技公司CloudFlare的网站信息泄漏事件,涉及大量密码、私人通信和敏感数据,受损的不乏Uber、FitBit和OKCupid等大型科技公司,这可能是2017年开年以来最严重的一起泄漏事件。由于出现漏洞的是颇受欢迎的科技公司CloudFlare,许多人戏称这一事件为“CloudBleed”。

4天前,搜索引擎Ask.com同样被爆出泄露用户数据。在出现此漏洞的时候,所有用户的搜索记录都能够被翻看得到。虽然公司目前声称,已经修复完毕,但仍然造成了用户对于该平台的信任度大减。

当然,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此前,猎云网就曾撰文《细极密恐!揭秘个人信息泄露网上贩卖“黑市”,可实现精准实时定位!》,详细讲述了用户数据是如何被当成市场交易筹码来进行买卖的。

不过,让人值得玩味的是,即使用户的数据遭到泄露,他们第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要苛责哪一方?

数据库被侵入的科技公司是受害者;负责监管的政府部门无法为技术漏洞买单;黑客盗取数据,也不纯碎是为了牟利。所以,谁才应该为数据泄露这一事件负责呢?

吃瓜群众的“后知后觉”

虽然说泄密事件屡屡发生,但是为什么大多数用户或者是民众都没有那种“惊慌失措”的感觉呢?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我们普遍认为自己的信息价值不高,因此不会有人“花重金”来针对性地买卖我们的个人数据。现在许多的数据分析平台,虽然有构建用户画像的能力,但是不会针对某个人来进行。也就是说,即使自己的信息被拿去做分析,也仅仅只是千万分之一,分担下来的好处和坏处都影响甚小,所以也就不需要去特别关注。

第二,我们其实都是“半自愿”地出售了自己的隐私数据,并且终止交易的过程似乎并不困难。通过Uber和美团,虽然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坐标地址,但是却解决交通和饮食问题;通过花呗和淘宝,虽然分享了资金动向,但实现了在家购物的体验; 还有线上医疗咨询诊断,共享单车等等。当普通用户不想再接触这些应用的时候,要么选择注销账户,要么更改个人信息。总之,“改头换面”并不困难。

第三,大多数用户早就已经对“个人信息被出售”感到麻木了。手机的短信功能现在除了接收移动应用程序的验证码之外,就是商家广告;时不时,用户还会接收到各种推销商品的电话。并且,让人惊讶的是,几乎每个人能接到的推销广告产品都不一样,有些人是买房,有些人是留学,有些人是贷款…总之,似乎电话销售能比用户本身更了解他们当前的需求。普通人已经从开始的愤怒,逐渐软化为麻痹。反正,对于用户来说,挂断电话和删除短信,操作上都仅是1秒的事情。

在某些国家,出卖数据甚至已经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

2009年,印度推出推出Aadhaar项目,为的是帮助政府解决臭名昭著的福利系统中的贪腐问题。几年过去了,Aadhaar已经成了一项强制性政策,政府和私人部门均要求广大印度人民将个人信息录入这一系统。

上月底,美国国会甚至通过一项措施,允许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将用户的网页浏览历史出售给出价最高的竞价人。这项措施也意味着,即是将来出现潜在的数据泄漏,ISP都无需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用户数据。

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有这样一句话:“贪官污吏不偷寻常人钱包,是因为钱袋不值得偷;加入钱袋里容得上几千万……他也会偷。”寻常百姓的“隐私”钱包之所以感觉安全,是因为价值不大。要是有一天你的个人信息价值百万之后,你还能够悠然自得地去扫那些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吗?

解决之道

虽然,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存在绝对的安全。不过,让人稍感欣慰的是,不少公司都已经注意到了“用户隐私”需要保护这一问题,推出不少黑科技和线上服务。

来自土耳其的42岁手机维修工杰拉勒·乔治设计了一对智能芯片,将一片插入手机,另一片安装在眼镜上,通过蓝牙配对。只有戴眼镜的人才能看到手机屏幕的内容,其他人看到的只是白屏。

美国设计师克里斯·霍姆斯发明了一系列偷拍服饰,在布料外层加上纳米玻璃,一旦遇到闪光,就会像镜子一样反射,这样拍摄出的相片曝光不足,无法显示人像。

成立于2000年的Lancope是领先的网络安全可见性和安全情报供应商。通过分析NetFlow、 IPFIX以及其他类型的网络遥测, StealthWatch系统提供情境感知型安全检测,可以快速检测出来自APTs 和DDoS的恶意软件威胁。该公司的客户遍布全球并且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医疗、金融、政府、高等教育机构等。

另外,还有创建于2010年的Norse。Norse的IPViking技术可以持续监视网络黑客活动和网络流量情况。通过专用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高风险数据流量,IPViking可以使用户防止金融欺诈,加强网络安全,避免安全隐患。当然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它的NorseAttackMap了。在这里,用户可以以上帝视角观看黑客攻击的世界大战。

现今,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三维实时卫星地图,云共享等新功能层出不穷,个人隐私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互联网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同样也带来了个人隐私的传播范围扩大的问题。

现今,似乎用户享受着科技带来红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着个人信息暴露在外的不安全感。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隐私其实与发展往往是对立的。无论是靠法律规则,又或者是自身的反抗来保护个人隐私,都有可能会阻碍电商这类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隐私的保护很难通过逃避数据化来实现。也许,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是时候去衡量技术和个人信息安全两者的比重了。这并不是要用户二选一,而是要用户去斟酌:自己愿意牺牲多少个人隐私,来交换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享受。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4-08-03 09:37:50

数据泄露事件频发,谁来背锅?的相关文章

从顺丰数据泄露事件看我国企业IT系统建设的安全软肋

8月26日,顺丰速递湖南分公司宋某在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受审,被指控罪名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泄露过程粗暴而简单:宋某将公司业务系统的账号密码出售给他人,导致大量客户个人信息泄露.笔者翻阅了公开披露的司法文书,发现宋某事件并不是个例,即使作为快递行业的领头羊,顺丰也无可避免的出现过多次客户信息泄露事件. 为了支撑超大规模分布.实时性极高的调度要求,顺丰实施了强大的IT系统建设,然而多次数据泄露事件却无情的揭露了这家物流巨头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的显著问题,不单是顺丰,这也是我国成长中的IT系统建设的

程序化交易:侠之大者为国背锅

导读:7月31日,证监会发布公告,对24个具有程序化交易特征的账户采取限制交易措施.一时之间众说纷纭谣言四起,将一向颇具神秘色彩的程序化交易推到了风口浪尖.在本文中,知象实验室将深度解析"背锅侠"程序化交易的本质,并澄清加之其身的诸多误解. 证监会7月31日盘前就程序化交易账户核查情况微博公告,称证监会相关派出机构.沪深交易所正在对部分具有程序化交易特征的机构和个人进行核查,对频繁申报或频繁撤销申报,涉嫌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其他投资者的投资决定的24个账户采取了限制交易措施.问答实录如下

美国网络瘫痪急着找中国公司背锅,但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

这个周末,美国遭遇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网络攻击,大半个美国互联网一度处于瘫痪状态.目前幕后黑手尚未找到,但参与调查的美国科技公司纷纷把锅甩给了一家生产摄像头的中国公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场超大规模的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即利用伪造的请求占用资源,导致网路瘫痪)攻击整垮了大半个美国互联网. 从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到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美国的互联网服务几乎迎来了全面宕机,包括Twitter.Tumblr.Netflix.亚马逊.Shopify.Re

金融安全资讯精选 2017年第八期:Equifax数据泄露事件本周五个进展,企业用户如何使用SOC 2 报告来评估CSP安全性,Alert Logic发布云安全报告:云上发生安全事件数更少

   [金融安全动态] Equifax数据泄露事件本周五个进展.点击查看原文 点评:上周我们提到,Equifax泄露的信息包括用户社会安全码.驾照信息.生日信息.信用卡数据等.据SEC(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文件,三位Euifax董事已经售出了"一小部分"所持股票.和Equifax可能受到的处罚(链接).   从上周三到今天,Equifax事件有5个新披露的进展.   首先,CIO辞职.Equifax首席安全官员Susan M

想在数据泄露事件中幸存?你需要了解这些

让我们以2012 RSA网络安全大会上,前FBI局长罗伯特·米勒的话作为开场白吧: "我很确信,世界上只有两种公司:一种已经被黑,一种即将被黑.甚至二者正合为同一个类别:已经被黑且即将再被黑一次." 很多安全专业人士也持有类似的评论: "不是是否被黑的问题,而是何时被黑的问题." "不是你尚未发生数据泄露,只是你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数据早已一泻千里而已." 如今我们都承认,曾经的噩梦已变成了现实.事实无可辩驳,那么我们该怎样确保公司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

二十一世纪14大数据泄露事件

安全从业者从专业角度出发票选出14起最严重数据安全事件     数据安全事故每天都在上演,统计数据分分秒秒在增加记录条目.但是,重大数据泄露和小型数据安全事故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请看下列本世纪最重大数据泄露清单,你会发现其中关键. 该清单未必基于被泄记录数量,而是根据数据泄露事件对公司.保险公司.用户或账户持有者造成的破坏或风险定出的.某些案例中,口令和其他信息收到加密措施良好保护,因而口令重置就消弭了大部分风险. 1. 雅虎     时间:2013-2014 影响:15亿用户账户 2016年9

2014年七大内部威胁导致的数据泄露事件

从内部威胁的角度来看,2014年对于许多知名企业而言,是遭受到了难以置信破坏性的一年.不怀好意的内部人员利用受感染的POS机和高度复杂的恶意软件掘取公司知识产权和客户个人信息,如信用卡信息和社会安全号码等.据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恶意内部人员对组织的威胁,指的是授权访问组织网络.系统或数据的现任或前任员工.承包商或其他业务合伙人,通过有意乱用或误用该权限,对组织的信息或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2014年由内部威胁引起的七大安全事件. 一.韩国

2016年十大数据泄露事件:规模更大事态更严峻

又是一年,又是海量的数据泄露.2015年曾发生了大规模的泄露事件,但2016年却更加糟糕,其中两个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泄露,一个是对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带有政治色彩的大规模黑客攻击,另外一个是对医疗销售点技术及联邦政府内部的持续攻击. 不过,根据Piper Jaffray的一项研究发现,数据泄漏可能对合作伙伴意味着安全方面的机会增加了.该机构发现在数据泄露事件的数量和安全公司收入的增长之间存在80.9%的关联性.在数据泄露时间发生两个季度之后通常会看到收入的增长. 2016年即将结束,所有迹象都

MySpace出现史上最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

近日有新闻曝光了1.17亿条LinkedIn(领英)数据被泄露的消息,而最新的消息是社交网站MySpace也遭到了数据泄露,而泄露的数据比领英还要多. 大量数据被泄露 早在2007年底,MySpace的Alexa全球排名已经稳定在第六名.曾有数据显示,每个MySpace的注册用户的平均浏览页面数高达30以上,用户粘性极强.而这次事件的主导者就是上次售卖超过1.64亿Linkedln用户数据的同一个黑客,而现在该黑客宣称已经拿到了3亿6000万MySpace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以及密码.如果情况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