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市场挺有意思,同质化的产品总是扎堆的出现。比方说,最近1年以来,百元酒店拉开了发展大幕,自丽星邮轮的“我的客栈”酒店在杭州开业之后,国内各大小品牌的百元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贝壳酒店、布丁酒店、汉庭客栈和百时酒店相继开门迎客。很多业内的人士也都发表了很多不同的观点,笔者有幸曾经参与过其中一个品牌诞生的策划工作,与大家分享。
说到这里,不禁想到曾经参与过几个品牌的命名过程,印象最深的有2个,一个是锦江之星全权管理的三星级酒店“白玉兰宾馆”,在重新调整品牌VI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它的名称,中文名字业已确定,就是白玉兰宾馆,英文名字煞费脑筋,因为,在VI系统里出现过长的名称不是很好的事情,而Magnolia Hotel连空格长达14个字符,这在应用的时候麻烦不少,笔者于是灵机一动,造了一个词,成了酒店的名称——Magnotel。第二个是锦江之星即将推出的经济型低端品牌“百时”,中文名字是其他同事翻译过来的,英文名称颇有创意,其实是公司高层在一起头脑风暴,最后慢慢意见集中,集中到了Best Stay这个概念上,笔者再次创造了一个词——Bestay,很好的诠释了住酒店的真实意义。不过,笔者命名的思路受季琦的影响最深,当年如家命名是取的“儒家”的谐音,如家曾用的“唐人”也很有特色,包括后来的汉庭。
言归正传,来讲讲笔者经历的经济型酒店推出低端品牌的思考过程:
1. 首先要看一下理论基础。
国外的酒店集团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更加的市场化,我们研究过多家酒店集团的品牌架构,无不是由高到低的三角型结构,这里仅以以经济型酒店发家的全球第4大酒店集团——ACCOR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为例,看一下他的品牌结构图:
这5个品牌都是他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但他实际上做了由低到高的排序,不光结构如此,实际上考察每一个产品都会发现些许的变化。
2. 市场的需求
不知道其他品牌推出百元酒店的真实目的和他们的盈利模式,但百时的推出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是在经营的过程中,确实发现酒店的入住群体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而带来价格区间差异的问题,这就给这个产品的出现带来了一个契机;接下来,公司专门安排了高层赴英国考察,带回大量的一手资料,给这个品牌的推出带来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又经过内部多次的市场调研和论证,这个品牌的推出其实是一个必然,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最近也了解了一下汉庭在杭州新开的汉庭客栈,开业以来生意爆棚;最后,想说一直以来对于经济型酒店的客源结构笔者坚持用帕累托的二八法则来解释:可以把全球的商务客人做个划分,20%的高端客人是全球性商务,入住着全球的高端品牌,80%的是本土的中小型商务客人,他们的出行更多是在本土范围,而且入住的多以经济型酒店为主,这也正是为什么国际品牌全球开店都很成功,而经济型酒店多以本土为主的主要原因了,同时也给本土的经济型酒店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那么面向80%的本土市场,也就一定又有了市场细分的机会,经济型酒店的低端品牌自然出现生机。
3. 市场培育的基础
百元酒店的出现虽然有很多人认为不足以细分市场,会把很多现有标准的经济型酒店客人拉向更低端的酒店,承认这个流动率存在,但不会特别大。对这一点,锦江之星徐祖荣总裁的一个观点叫做“择邻而居”,中国古代既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在国外居住过的人也一定发现周边的邻居一定身份地位相似,住酒店的人其实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选择周边的其他客人,这一规律在现今的经济型酒店中已经很明显,对于那种经常接团队的酒店有质量的商务散客比例就是相对较低,因此,目前的几个经济型酒店品牌其实已经出现了部分错位经营的状况。那么,低端的经济型酒店的出现也就一定会存在他的消费群体,更年轻更时尚的群体,笔者在讲品牌课程的时候,会说到品牌的磁场效应,其实也就是nike争夺adidas品牌市场的经典案例,它的核心正如小平同志所说“。。。从娃娃抓起”,这是真理,所以大酒店集团做品牌的梯次也是有升级的考虑的,低端的经济型酒店正是培育这一市场的沃土。再说回来,低端经济型酒店并非降低标准,最起码百时是这样,因为他是对空间更巧妙地利用,从某种程度上讲,他要求更高的建造标准,可以拭目以待。
4. 中国酒店行业成熟的标志
回顾一下中国酒店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侯站(国家使臣)——唐朝(我国属于最早有饭店的国家);2.客栈;3.高档酒店——鸦片战争后;4.机关事务管理局——解放后;5.高星级酒店——外资垄断;6.经济型酒店——1997;7.全系列
前文已经说过,当酒店也已经开始进入自己的市场培育过程之时,也就说明这个行业开始有序的发展,他也就成熟起来了。因此,百元酒店的出现也就是一种酒店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只要管理到位、经营有效,相信中国的酒店业将会迎来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