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疗行业而言,2009年注定是被载入史册的一年。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再加上上百亿的投资无疑为医疗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一剂强心记,吸引着众多厂商进入医疗领域,展开一场激烈的角逐。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回顾医疗行业信息化在这一年里走过的历程:医改开启医疗信息化新纪元;IT厂商掘金医疗行业;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进入新阶段;电子病历迎来发展高潮。
医改开启医疗信息化新纪元
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已达20多年之久,长期以来信息化在医疗机构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新医改方案,将这一切成为了历史。新医改方案中信息系统首次与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以及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法律制度并列,被称之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这是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领域迎来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09~2011年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4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新医改方案,提出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医疗改革。7月22日,国务院发出 "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新医改正式启动。
关于医疗卫生信息化,新医改方案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方案指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
在被形象地比喻为"一顶、四梁、八柱"的新医改方案中,信息化作为其中一大支柱,史无前例地占有一专门章节。对此,业界众多专家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姚志洪表示,医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唯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共享服务,在医卫服务全环节中实现协同和整合,才能推动医患资源的灵活流动和结构优化,得以实现"六位一体"的医改目标。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认为:伴随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医院信息化也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如何解决各类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等重点突出问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同时发挥和有机结合。北京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琚文胜主任认为:说到医改对信息化的作用,我认为医改里最关键的不在于写了信息化要干什么,最关键的是将信息化列入到了医改文件,这是史无前例的。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李玲教授说:整个医疗体制的管理其实就是一种信息的流动,假如信息发生不对称的情况,医疗领域就会发生市场失灵,所以中国的医改能不能成功,信息化是其中的关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认为:医疗是民生所系,医疗信息化是兼顾发展经济、保护民生的重要切入点。医疗信息化是建立一个覆盖面广、公平性好、运行效率高、监督管理到位的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支撑。
国内外IT厂商掘金医疗行业
我国医院总量为3万家,包括1200家三甲医院在内,实现门诊医生站、住院医生站数字化的不足20%。这一数字意味着,在新医改政策的推动下,医疗信息化有望在继金融、电信等行业之后,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应用市场之一。据IDC分析预测,预计到2010年,我国医疗整体IT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120多亿元,而2007~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
无论是世界级企业还是本土级企业,无论是实战经验颇丰还是初涉该领域的企业,纷纷看到了这块诱人的蛋糕。一批原本对HIT没有经验的本土IT企业,开始凭借优良的背景,逐步涉水卫生信息化领域。而浸淫在这一领域多年的卫生IT企业,也在雄厚的经验之上开始了与政府、医院的新一轮的互动。英特尔、微软、思科、IBM等世界级IT企业,则一方面加快研发速度,另一方面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密切合作。
简单整理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厂商在这一年的动作频频:
8月31日,用友宣布斥资1亿元人民币,成立专门面向医疗信息化全资子公司--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以角逐医疗信息化市场。
针对新医改,东软成立了"东软医药卫生业务发展中心",推出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形成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
新加坡Wilmar集团(年营业额近300亿美元,2009年度世界500强排名第300名)在中国投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面向医疗行业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微软在美国、中国及泰国设立了医疗技术开发团队,研发资金及团队力量都在不断扩展;中国团队将针对中国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提供本地化解决方案。而医疗解决方案团队隶属的"新兴市场"是微软亚洲工程院的四大研发方向之一,也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五大研发重点之一。
2009年戴尔公司在医疗行业有一些列的动作,其中以39亿美元收购美国医疗信息行业领先的Perot Systems(佩罗系统)公司引起业内关注。此次收购使得戴尔公司成为具有为医疗卫生用户"度身订制"医疗信息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
联想公司在2008年推出医疗电脑专供机之后,不断研究医疗卫生用户的应用特点,将在2010年推出升级版的医疗专供机。
在工控机领域世界著名的台资企业-研华公司开始将其在欧美医疗信息领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引进大陆,将对国内的医疗信息化用户来带新的理念和应用。
面对新医改迸发的巨大商机,大大小小的方案商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对此,有专业人士敲响警钟:医疗信息化远非想象中的简单,不是头脑一热、多投点钱就能做得起来。
首先,方案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能够将该行业所有业务流做深做透,从多元化、多业务角度为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这样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切合用户的实际应用;
其次,方案商的专业服务团队。基于医疗行业应用的特殊性,要求方案商必须建立专业的行业服务队伍以及快速迅捷的响应机制;
第三,方案商还应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由于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普遍回款周期较长,平均约为60天左右,方案商对此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及实力准备。
此外,尤其在现阶段,系统与平台整合是医改信息化的重点方向之一。这就意味着方案商还要具备跨系统与跨平台的方案整合能力,同时能够结合医疗用户本身的特点,为其设计了最佳IT资源规划。
标准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20多年以来,信息标准化始终困扰着业界的发展,很多专家为此付出了不懈地努力。2009年是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5月和8月,《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相继出台,我们称之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标准年" ,新医改之年,标准的出台必将极大地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5月,在卫生部推出《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饶克勤主任指出,按照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当前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打好三个基础、建好三级平台、提升业务应用系统"。"打好三个基础"的核心是要加快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的建设。第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其中包括统一的内容,和标准化的信息及数据。如果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和标准化的要求,健康档案将会是五花八门,这将会重走美国过去的道路。二是建立国家电子病历的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电子病历的内涵、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做出清晰定义。三是建立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字典。只有打好这"三个基础",才能推动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才能使我国信息化建设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各个业务领域的应用性,实现各级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共享和交换。
"建好三级平台"就是建立国家、省和地市三级平台。地市级平台是面向居民的个案数据平台(包括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摘要等)、数据交换中心、区域卫生管理平台;省级平台是面向综合卫生管理平台,包括个案索引和系统整合等,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管理决策和社会需求,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国家级平台是全国的综合卫生管理平台,主要服务于管理决策、政策制定、行业监管、健康评价、以及绩效考核。
"打好三个基础、建好三级平台",就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规划,必须要对医药卫生领域各个环节的需求、内容、信息、流程、管理以及标准化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解决信息从哪里来,怎么来?信息储存在哪里,怎么储存?以及信息被谁利用和怎么用等问题。
电子病历迎来发展高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电子病历的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建立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字典,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基础上,重点推动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并提升业务应用系统,构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服务机制,实现区域卫生协同,惠及居民。
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7月推出《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这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首部关于电子病历的国家标准,对于规范和推动我国各级各类医院建设和应用电子病历具有重大的意义。
电子病历是现代医疗机构临床工作开展所必需的业务支撑系统,也是居民健康档案的主要信息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的电子病历建设是实现区域范围以居民个人为主线的临床信息共享和医疗机构协同服务的前提基础。不仅能保证健康档案"数出有源",还能有助于规范临床路径、实现医疗过程监管,促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紧急医疗救治能力。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总体目标,现阶段我国电子病历标准化工作的首要目的是满足区域范围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临床信息交换和共享需要,实现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区域卫生协同,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焦点问题。
《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首次制定了我国电子病历业务架构和数据标准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电子病历的基本概念和体系架构,电子病历的基本内容和信息来源,电子病历信息模型,电子病历数据组与数据元标准,电子病历基础模板与数据集标准等内容。电子病历标准的出台,必将推动医院电子病历的建设和应用,引来电子病历的建设高潮。
回顾2009年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表示了自己冷静的思考:信息化建设是医改的要求,也是业务的要求,同时国家又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但四梁八柱的信息化支撑该怎么支撑?具体怎么做?由谁来做?如何投入?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这些问题对于很多人还很迷茫。厂商看到了这将是个巨大的蛋糕,所以来展示产品和方案,而用户则是来找答案。卫生部提出了健康档案标准及电子病历框架,那么医院具体该怎么做?按照这个框架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大家都在思考。"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热是好事,但过热就会出问题了。越是这样的时刻就越应该保持冷静,要认真思考,集思广益。各地、各医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业务模式,然后根据业务模式来规划和建设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数据和信息稿清楚,可以提高效率,但是技术本身改变不了业务流程,更改变不了当前利益分配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