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功企业家至今仍对当年差点被风投“搞死”的经历心有余悸

  一位成功企业家至今仍对当年差点被风投“搞死”的经历心有余悸。当时企业在经历了A轮融资之后,产品逐步成熟,也想进一步扩充资金。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风投L先生。在交谈之后,L先生对这位企业家的公司十分赞赏,当场就要作势签支票。“要不这样,我们搞个隆重的融资发布仪式,当场签约。然后风投对企业家说,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回去花钱,把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弄上去,之后争取三年上市。

  这位企业家兴冲冲地跑回去,从自己创业的小办公楼里退出来,花几十万租了个看上去比较像样的办公地点,交付了租金之后开始装修。

  这期间该风投也到公司做了尽职调查,但是却始终没有实践最后签支票的一步———事后才知道,这家基金已经投资了该企业家的竞争对手,尽职调查是为了掌握更多关于企业的数据与内部情况。而这使得本来就缺钱的企业家在搬回原来地方的同时,又不得不支付租楼违约金,公司也险些就此一蹶不振。———而这位风投至今仍活跃在业界。

  面临忽悠与被忽悠的“灾后重建”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业界的笑话中总有夸张的成分,而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笑话和不那么好笑的现实例证,但如果用“忽悠”来形容风投群体特征,显然对那些用心工作、尽心扶植企业成长的投资人不够公平。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业内普遍存在忽悠与被忽悠的现象,虽然可能“震级”不一样,但每次发生都可以看作是对诚信理念的摧毁,以此形成的负面效应甚至是恶性循环后患无穷———创投可以忽悠企业,企业反过来也可以以种种“中国式手段”来对付创投,最终只能是越来越恶劣的商业环境。因此,创投行业面临的“灾后重建”任务艰巨。

  根据赵本山对范伟“早期、中晚期”症状的总结,创投和企业之间往往也会体现出不同 时间段的典型症状,而“忽悠”种种怪现状也可以分为创投和企业家之间的对内忽悠,以及包括对媒体、对公众(包括对二级投资市场的股民)、对同行(其他风投)的对外忽悠。

  而公平地说,如果按“主观”和 “过失”来划分,“忽悠”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归为纯粹的“人品”和诚信问题,但也不排除有当事人“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企业形势、行业形势、包括资本市场错误的判断,而从客观上起到了对忽悠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一开始就抱着忽悠心态的,也有到后来被“逼上梁山”的……当年有一部老外写的《MrChina》专门讲自己是如何被中国合作者忽悠的,而近两年来风投界的类似主题素材也足可以写成一本著作。

  为什么创投界会有如此多的“七十二变” 忽悠?归结起来无非是“机会多,法规少,人才缺”,在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商业机会,众多行业都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在资本市场造就的 “创富神话”刺激下,人选择多难免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而另一方面,风险投资行业在中国还刚刚起步,随着创投队伍在短时期内的大量扩充,其中难免良莠不齐,有水平、有经验、熟悉中国本土市场的创投人士还远远不够,而这个行业也更多地还处于以游戏规则做事,而不是以准则和信条来做事的状态。

  这一期我们先来看看“对外忽悠”的典型症状,下一期我们再着重看看风险投资人与创业者相互之间的“对内忽悠”。

  “对外忽悠”的典型症状

  对外忽悠的典型症状包括:“兑水”夸大融资数据吸引眼球、同行之间玩“击鼓传花”、相互抢单、忽悠二级市场投资者。

  曾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某中国知名公司,上市前曾经在媒体上曝出三轮融资,其中包括2500万人民币启动基金,4000万美金A轮融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3000万美元C轮融资,但在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中,却显示创业者加上A轮融资的投资一共也投入了不过600多万美元,B轮融资也不过1200万美元,只有C轮融资与所公布的金额相差无几。

  当然这其中可能有创投签约承诺与实际投资的差别,但是实际差距如此悬殊,不能不说是“大跃进”意识的结果。有这样成功者的案例在前,在很多人意识中“大即是美”,为了获得媒体注意力、社会公众以及合作伙伴的信任,企业你追我赶地刷新融资纪录,而在这背后给融资金额“兑水”似乎已经成了行业普遍的潜规则。

  “这一年不仅被企业忽悠,而且也被同行自己人忽悠。”这是在一次创业论坛年会上一位投资人的慨叹。尽管很多投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投资功夫在前不在后”,但不少事例恰好相反,不少企业为了融资,堆砌概念,项目仓促上马,投资人只花两三个礼拜甚至更短的时间做尽职调查,之后发现问题,投资人再想办法“击鼓传花”吸引下一轮投资者,而被忽悠进来的风投如果不甘心吃这个哑巴亏,最终只能是把问题企业交给二级市场投资者——— 普通股民。

  在投资高潮时期,对热门企业的投资不仅仅投资人之间相互抢单,而业界彼此间的生存状态也越来越紧张,同行之间相互隔岸观火、火中取栗、甚至趁火打劫的事例比比皆是,在风投间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甚至也有为此对簿公堂。 

时间: 2024-08-02 04:01:30

一位成功企业家至今仍对当年差点被风投“搞死”的经历心有余悸的相关文章

创业者与风投相互忽悠:10个伎俩 光谈恋爱不结婚

想创业,第一个要解决的难题就是融资,显然要从投资商口袋里掏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有些创业者会耍小手段,忽悠和欺骗投资人.但事实仅止于此吗? 实际上,众多的创业者在跟风投的接触中,也常常觉得自己被风投忽悠了.但是小伙伴们要知道,创投们的本质也就是前面相互忽悠,到最后还是联手忽悠了投资者! 下面,九哥特此综合整理了两者之间相互忽悠的伎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业者如何忽悠风投: 1.刻意伪饰企业表现 除了一些情理之中的装积极的做法,创业者最常见的是对自己公司的情况造假,比如媒体曾曝光的在海外

风投真相:面临忽悠与被忽悠的灾后重建

摘要: 对外忽悠的典型症状包括:"兑水"夸大融资数据吸引眼球.同行之间玩"击鼓传花".相互抢单.忽悠二级市场投资者. 一位成功企业家至今仍对当年差点被风投"搞死"的经历心有余悸.当时企业在经历了A轮融资之后,产品逐步成熟,也想进一步扩充资金.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风投L先生.在交谈之后,L先生对这位企业家的公司十分赞赏,当场就要作势签支票."要不这样,我们搞个隆重的融资发布仪式,当场签约."然后风投对企业家说,你现在的任务就

至今仍未被破译的五大神秘文本

  世界上最神秘的文字,不是象形文字,也不是你和Ta之间的情书,更不是小屁孩们在床上"随意"涂鸦的大作,而是那些隐藏着宝藏.背负着历史使命.传递人类发展长河重要信息的内容神秘信息.这些少为人知的神秘文本,记载着各种奇妙的故事--     比尔密码      梦想自己能得到一张藏宝地图,上演一段破译密码探寻宝藏的传奇故事?你的机会来了.据说,在1820年,一个叫做托马斯•杰斐逊•比尔 (ThomasJeffersonBeale)的人在弗吉尼亚贝德福县的某个地方埋藏了大量的宝藏,随后把装有

开心网为什么至今仍未开始捍卫自己的品牌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先来说说我和开心网(kaixin001.com)的宿怨,那还是去年5月份的时候,一位多年的良师益友跟我谈到,他有一帮朋友搞了个SNS网站,名字叫开心网,当时听了名字,感觉还不错,不过看了看域名,似乎有点山寨意味,当时我就跟朋友说,我对开心网没什么信心, 原因有几点: 1.现在许多大公司都在抢夺SNS这块"肥肉"(是不是肥肉

成功企业家的7种特质后天修炼见高下

在谷歌中输入企业家特质",你会发现搜索到的通常都是乔布斯的..."和比尔.盖茨的..."等诸如此类的链接.当我们想到企业家时通常都是这些名字印入脑海,似乎这些特质都是这些企业家打从娘胎出来就有的.这些现象激励着我们,但同样也在吓唬我们,如果我们不是天生就像乔布斯那样的天纵奇材,或者盖茨那样的钢铁意志该怎么办?现在有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企业家可以通过培养重要的特质走向成功.学者.商业专家及风险投资者都认为企业家可以出现在任何阶段.任何领域,而且他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以及各式

MySpace走向困境,能否成功收购Spotify仍待观望

猎云网注:曾雄踞社交界的MySpace如今也出现了危机,如何从"广泛"转型到"精专"成为MySpace自救的关键.MySpace前在线销售总裁Sean Percival对其发展历程作出了详细分析.从公司创业初始一路历经风浪至今,MySpace一路有敌友相伴,此起彼落.Facebook,Google各互联网巨头与之相互借鉴学习. 负责MySpace在线营销的前副总裁Sean Percival(西恩·珀西瓦尔)为了公司的困扰绞尽脑汁,但在收购Spotify上却碰了壁.&

美国1%家庭至今仍在拨号上网,受教育程度决定上网普及率

腾讯科技讯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明国,然而在互联网宽带的普及和建设上,美国已经落后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最近,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了一份有关美国家庭互联网接入服务的统计报告,报告给出了一些令人吃惊的现象:比如贫穷家庭中,一半上不起互联网,另外时至今日,还有1%的美国家庭,仍在使用在中国都早已淘汰的拨号上网.调查发现,截至2013年底,78.5%的美国家庭拥有一个台式电脑或是笔记本电脑,63.6%的家庭拥有非PC上网设备,其中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据称,73.4%的美国家庭已经用上了宽带互联网服务.

谷歌至今仍未就该问题向社会做出公开的解释

苹果软件技术副总裁巴德·特里布尔(Bud Tribble)当地时间5月10将参加一个由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下属委员会举办的听证会.此次听证会名为"保护移动数据的安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机以及隐私",特里布尔将针对苹果公司在保护用户隐私数据安全方面的作为接受参议员们的质询.在特里布尔之后,谷歌美国区公共政策主管阿兰·戴维森(Alan Davidson)也将就相同的问题接受美国国会的听证.有知情人士透露,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将着重询问苹果与谷歌公司是否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通过iP

美国13位成功人士早晨读什么

成功人士更喜欢抓紧时间,去年华尔街见闻分享过前纽约市市长.彭博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彭博(Michael Bloomberg)的观点: 我的经验是,你得给自己制造运气.越卖力工作,运气就会越好. 我一直努力做到早上第一个来上班.晚上最后一个离开,请假请得最少,离开办公桌去洗手间或者吃午饭的时间也花得最少.   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即使取得相当成就,一些名人也会挤出清晨时间了解资讯.Business  Insider总结了以下十多位成功人士的阅读习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把宝贵的晨光用来了解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