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一个B2B的“金融化”样本

  接连数周的内部讨论都没有一个定论,但那时的郭江(现任慧聪网CEO)必须做出一个决策,因为包括他在内的绝大部分管理层都十分清楚,不改变将意味着什么。

  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2011年的11月,慧聪看上去正在转好,接连几个不错的财季让它的股票已经涨了数倍(2009年初,最低点时曾低于0.3港币),而付费用户数量、盈利状况等核心数据也有了明显增长的迹象。这在几个月之后便得到了验证:2012年3月,它的付费用户数终于超过了10万,是除了阿里巴巴之外第二个达到如此量级的B2B电子商务公司。

  但所谓的“B2B末日论”就从没有停止过,阿里巴巴的付费用户开始流失,而一大堆崛起的B2C网站正在“截流”VC们口袋里的钱,根本没有人愿意碰B2B这种费时费力的商业模式。

  这并不是郭江真正担心的。更“可怕”的是,阿里巴巴此前一系列围绕金融业务的尝试已经产生效应,“我们当时的确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迹象。”慧聪网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耿春明告诉本报记者。

  正是金融的植入让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逐渐合理起来,它看上去不再是信息贩子,而是一个真正能通过各种服务去提高产业链价值的平台。这跟慧聪的逻辑完全是两个维度,毫不夸张地讲,这场战争的结束只会是个时间问题。

  做,必须得做!但怎么做,谁都不知道。“没有概念中的模式,也没有时间表,我们就开始了。”郭江给了耿春明这个任务,却没有明确的指示,这对于网站运营出身的他来说,压力自然很大。

  而一年多之后的2013年1月,民生银行(600016,股吧)信用卡中心总裁杨科和郭江共同为“新e贷信用卡”揭牌,慧聪终于有了金融的基因。

  补位

  那个时候,围绕着电子商务和金融结合的这种商业模式的讨论逐渐清晰化,产业链上下游对金融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热情。国内小微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够不着传统金融机构所规定的信用资格。因为信用记录“不好”,所以银行不愿意借钱给他们,或者通过高额的利息来规避风险。

  B2B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在解决订单流和物流的问题,在它被赋予的职责里,越来越多的出现数据和金融的元素,这甚至是那些小微企业更需要的服务。它们非常渴望有一条不再脆弱的现金流,而且还有人告诉它该把钱投向何处。

  很显然,这是传统的B2B商业模式所无法覆盖的。“会员费+竞价排名+各种信用认证+线下展会、促销会等特殊专项服务”的变现效率越来越低,这使得B2B不再是一个好生意。

  因此,金融基因的植入会引起一个质变。当然,这并不是说B2B公司会像银行那样把来自于金融产品的收益作为主要的商业模式,而是通过金融解决了合作伙伴最迫切的现金流问题。

  但对于郭江和耿春明来说,这个事情的难度在于没有任何的模板可以借鉴。一方面,美国没有B2B网站,也就谈不上所谓的“金融化”;而另一方面,即便是阿里巴巴,慧聪也不能完全照搬它的模式,因为那个时候两家公司已经十分不同了。而且更关键的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任何一点微创新都是对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挑战,因此一切制定的战术细节,都要慎之又慎。

  B2B的一个硬伤就是不涉及支付环节,买卖信息都在网上流通,但除此之外的整个谈判和交付环节都是在线下完成的。阿里巴巴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国内电子商务总交易额达到了9.6万亿,其中B2B占了差不多8.4万亿,而阿里巴巴一年的收入不过70亿元。“我十分羡慕那些房产中介,同样是信息生意,他们却可以通过提供担保,去收取佣金。”郭江开玩笑称。“佣金”和“会员费”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让自己处于现金流之中,正如支付宝如今在阿里巴巴开始显现的效应,越来越多的B2B交易是通过支付宝进行的。

  但很多关键性的问题依然存在着。“最常见的发票问题都没办法解决,网上交易如何开发票,国税和地税怎么分,又该遵循哪条法律法规?”郭江称,“80%的B2B交易是生产环节的配套,而不是流通环节的批发,一个订单需要十几个企业去支持,线下交易自然会更方便。”

  而且这些草根的企业主并不那么懂网络营销,他们更看重线下交易,即便是B2B的付费用户,也只是简单的信息发布,远不如淘宝上那些卖家用心。这其实非常现实,交易双方的信誉谁来认证,大宗产品交易谁来担保,交易品的规格标准谁来检查,出现问题谁来赔付……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合理的答案,企业主就必定要实地确认这些问题,线上交易的价值何在?

  但必须上线交易平台,郭江十分清楚这一点。除去商业模式的考量,这也是银行愿意跟你合作的最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数据的把握更准确,银行却很难做到这一点。”“银行最想要的就是关于客户信用和现金流的全部真实信息,这也是为什么每家银行都要求贷款客户在自己这里开立账户的原因。”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称。

  但现实却是处于电子商务产业链最末端的银行正在“被边缘化”。像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工具隔断了消费者和银行,这些人本来是银行自己的持卡客户,但银行却根本不知道他们的购物明细,只能知道他们花了多少钱。而在支付宝年交易额突破万亿元的情况下,随着它对银行叫价能力的提升,手续费势必会降低,这将在某种程度上侵蚀银行的收入。

  银行也同样看到了小额信贷的价值,而且有了互联网技术这个催化剂,让这种交易模型有了落地的可能。包括建设银行(601939,股吧)、交通银行(601328,股吧)、民生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不同程度,以及不同方式地涉足了小额信贷。“两边都在补位,实际上根本原因还是国内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国外十几年前就完成了支付工具和银行卡的绑定,而我们是在6年前才完成。”耿春明称,“eBay只是‘补’了一个Paypal,而我们需要补的东西太多了。”

  路径

  项目一上马,耿春明就开始不断地接触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也有银行,但更多的是担保和抵押公司。”但是和这些“准金融机构”的合作总是不顺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体上他们发展还不那么成熟,风险监控等环节做得不怎么扎实,我们会时不时地看到一些P2P(Peer to Peer,人人贷)公司一下子就消失了。”

  那个时候,研究阿里巴巴金融的演进路径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郭江在很多场合传递出来的信息都是:“慧聪不会去做金融,对金融的选择完全是方向性的,不会成为一个具体的产品。”

  “郭总(指郭江)说得很明确,慧聪只专注于B2B领域,不会像阿里巴巴那样,铺得那么广。”耿春明称。

  但那个时候的阿里巴巴已经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在浙江和重庆成立了两家小额信贷公司,为阿里巴巴B2B业务、淘宝、天猫三个平台的商家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订单贷款就是对卖家已发货、买家未确认的实物交易给出授信额度,而信用贷款则是完全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

  其实阿里巴巴此前已经试水了三年。2007年5月,它联手建行推出了“e贷通”,阿里巴巴会员可凭借在其网站上的交易信用记录申请贷款。同年10月,它又与工商银行(601398,股吧)推出了类似的产品——“易融通”。根据阿里巴巴公开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0年,这两个产品共帮助小企业获得了128亿元的贷款。

  而这两个合作最终都终止了,虽然双方都没有公布具体的原因,但显而易见的是,双方对于金融产品的理解差异颇大。据一些媒体报道,有阿里巴巴内部人士透露,给银行提交的订单里,绝大部分都被否决了,小微企业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累积的信用不能获得银行的认可,仍需要担保、抵押或联保,而真正能够通过银行审核门槛的又极少。

  慧聪碰到的情况基本类似,“我们试着提交了40多个订单,最后只成了几个。”这让耿春明很是为难,跟准金融机构的合作并不可持续,规模也太小,但银行又没有完全摆正位置,合作门槛太高。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2012年的年中,也许是因为银行看到了阿里巴巴金融的效应,他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和大型的电子商务公司沟通。据网上流传颇广的信息显示,从2010年4月阿里巴巴拿到小额信贷牌照到2012年6月底,阿里巴巴金融已经为超过12.9万家小微企业提供了贷款,贷款总额超过260亿元。一个十分恐怖的数据是,阿里金融已经实现了单日利息超过100万元。

  开始有一些银行游说慧聪去做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而经过第一阶段的试水,郭江对慧聪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也有了一定的想法。“我们选择了用信用卡去做,一方面,这是无限责任的,我们是把卡发给企业主,所以不存在企业倒闭的问题。另一方面,信用卡可以很轻松地实现利益日计。”

  但最初,郭江预设的方式是给买方发卡,从而让慧聪接入交易。而2012年8月,民生银行建议他们可以更大胆一点。

  郭江对民生银行提出的一些细节性的建议很感兴趣,双方的谈判进入了快车道。半年不到,他们就设计出了第一款产品:针对慧聪会员个人发放信用卡,额度在20万以下的,凭慧聪网的付费会员商誉记录即可申领。若有房产、车产和流水等证明 (不抵押),可追加授信上限到50万元。据杨科透露,2013年的目标是给10万个慧聪会员授信共计200亿元。 这种合作方式有别于阿里巴巴和苏宁自建的小额贷款公司,跟京东商城和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的合作也不尽相同。

  但这只是一个好的开端,阿里巴巴已经开始围绕金融服务去升级自己的生态链。去年9月,阿里巴巴的账号完成了与淘宝、天猫和一淘账号的打通,这被视为几个平台无缝对接的最明显的信号。

  阿里巴巴中国总裁叶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为了满足B2B买卖双方除了信息交互之外的更深层服务需求,阿里巴巴正在从信息平台转向服务平台。和其他平台的打通,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和数据层面,还存在于整个流程层面。其实在去年的“双十一”促销,天猫就和阿里巴巴进行了一次“实战演习”,有1.3万个B2B厂商参与了供货,货物总数超过了1000万个。

  而慧聪今年也会上线自己的交易平台,他们当然希望也有自己的生态链。耿春明的团队正在大面积地和银行接触,“不断地去试,看看他们的产品有哪些适合我们的会员。”

  马云在2008年曾说过:“如果银行不改变阿里,阿里就将改变银行。”互联网正以它惯有的姿态要去颠覆传统的金融业,至少在现在,它看上去咄咄逼人。虽然郭江并不认同“颠覆”一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B2B的“金融潮”改变的不仅仅是它们自己的基因,它甚至会改变整个中国的制造业和金融业,这一点显而易见。

时间: 2024-10-24 09:01:47

慧聪:一个B2B的“金融化”样本的相关文章

B2C巨头入驻慧聪网B2B价值的重塑

在充斥着B2C价格战的硝烟中,B2B似乎已经被我们淡忘.尤其是阿里巴巴宣布B2B业务退市,将业务重心转向B2C后,B2B没落的言论四起.中国B2B领域的另一知名企业慧聪网发布的2011年财报和2012年第一季度季报的出色表现,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星星之火能否打破B2B老矣的魔咒仍存在争议. 6月6日,当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凡客诚品.优雅100等7家国内顶级B2C企业宣布入驻慧聪网的消息传出后,重新唤醒了市场,来评估和审视B2B的商业价值. 来自媒体的报道称,在慧聪网主办的家居产品交易会

B2B行业的阿里巴巴与慧聪

在所有的行业中,差不多都会有两个以上的巨头,二者相互制衡并引领行业一起发展,比如饮料行业中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中国乳制品行业中的伊利与蒙牛,B2B行业中的阿里巴巴与慧聪.巨头为了让自身的发展变得快速而又不被竞争打败,一般来水只有在产品与服务上不断创新,而在战略上最大可能的走出差异化.例如阿里巴巴与慧聪,在B2B行业走出了2条完全不同的路线. 是树敌还是结盟? 早在2008年,阿里巴巴与百度两大互联网巨头就已经慢慢的开始交恶.先是淘宝"封杀"百度蜘蛛,接着推出"阿里妈妈&qu

电子商务也疯狂,阿里慧聪演绎不同B2B路线

   几乎在所有的行业中都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巨头,二者相互制衡并共同引领行业发展,例如饮料行业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伊利与蒙牛,B2B行业的阿里巴巴与慧聪.      在表面平静的海洋中通常涌动着汹涌的暗流,巨头为了保障自身的快速发展而又不被竞争对手所蚕食,通常只能在产品与服务上不断创新,而在战略上尽可能走出差异化.例如阿里巴巴与慧聪,在B2B行业走出了2条截然不同的路线.   是树敌还是结盟?      早在2008年,阿里巴巴与百度两大互联网巨头就已经开始交恶.先是淘宝"封杀&

你不熟悉的慧聪网?

这年头没听说过安利的,估计凤毛麟角了.但是,要说不知道慧聪的,还真有不少.这也难怪,慧聪网CEO郭江先生说过,慧聪专注B2B,不为大众所熟知,不奇怪. 呵呵!慧聪给很多人的印象,估计还停留在92派代表人物--创始人郭凡生这位前辈身上.可你知道吗,慧聪网已整整创业22年了,03年就在香港上市了,老郭也早已经退休了(目前在钓鱼台搞股改培训班,"耕者有其田,商者有其股",半个月就收那些土老板一人几万块,赚钱轻轻松松啊). 最近,有条新闻让大家关注了慧聪,还有郭江本人.福布斯发布的"

B2B新的规则出台 慧聪还会采取跟随战略吗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淘宝客 站长团购 云主机 技术大厅 7月16日,晚上7点,笔者登录阿里巴巴网站中文站,一片绚丽的色彩,耳目顿感一新. 以往的求购.供应.公司等选择项明确的划分成了交易和商情部分,交易包括了产品.公司.加工.库存二手.批发.创业加盟.项目合作.商务服务.买家等9个部分,而商情则分为交商友.商业资讯.论坛.博客.阿里帮帮5个部分.咋一看似乎没有理清头绪,仔细一想,哦,原来阿

慧聪网“11购”活动打造企业B2B采购盛宴

双十一"活动可谓家喻户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双十一"毕竟是一场面对终端消费者的采购活动,与广大的B2B生产企业并无直接联系.正是看到这一不足之处,慧聪网日前推出了"11购"活动,依托慧聪网在B2B领域的巨大优势,致力于将活动打造为一场面对企业的B2B采购盛宴. 据了解,"11购"为每月11日举行的一场低价采购盛会,采购产品含盖消费品(服装纺织.礼品家居.家居灯饰.食品茶叶.箱包饰品)与工业品(机械.五金.建材.仪器仪表)两大类.其中

慧聪网CEO郭江:30万用户是B2B平衡值

[通信产业网讯]"30万用户应该是B2B平台比较好的平衡值,量太大了,服务并不一定能够跟上."在接受雪球微访谈时,慧聪网CEO郭江(微博)表示,"百度的用户量是31万,但这并不妨碍百度成为最大的 互联网公司之一." 郭江所力图表达的是:"在增长客户数量的同时,我更希望能提高服务的质量". 郭江这番话,针对是网友有关慧聪网买卖通付费用户达到10万门槛的提问. 多年前,B2B行业老大马云(微博)就曾经说过,10万付费用户是B2B 交易平台的一个很高门

慧聪网郭江:B2B还需努力一把

慧聪网郭江 认为B2B与B2C相比前途更需努力(TechWeb配图)南阿里.北慧聪,一个以综合实力称霸,一个以工业品行业深度称雄.但2011年4月的万网(阿里巴巴旗下)关闭慧聪网域名解析4小时事件,让这对行业大佬对簿公堂.而对于发展了十几年的B2B行业来说,整个行业仅有五家公司上市,95%以上的B2B企业营业额难以突破千万大关,一个供求收取会员费.广告费的模式做了十几年不变.行业从业者中,乐观者们说B2B的高潮还未到来,而悲观者说B2B的梦想早已结束.B2B行业,到底是否还有机会?出路何在?亿邦

慧聪网CEO郭江:品牌B2B升级处在进行时

在中国的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和慧聪似乎注定是一对"冤家".在过去的几年里,两家B2B巨头都在超速发展中不断蚕食着每一块市场,也都在冷静应对市场给予的每一次机遇与挑战.而此时,对于出任慧聪网CEO刚满一年的郭江而言,大展身手的机遇才刚刚开始. 以质取胜 增强品牌竞争力 作为一家从传统线下商情杂志转型为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慧聪网扎实的行业经验足以让国内任何一家行业网站望尘莫及.然而随着平稳发展期的到来,如何确立更为持久.更为坚实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将扎实的行业经验"合纵连横&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