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短期利空长期利好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十多年内,对于大多数普通居民而言,房子仍将是一种奢侈品。只要房子还是一种奢侈品,就没有必要为它的前途担忧。  ■记者观察■本报记者周雪松  楼市调控动真格了。就在这个被认为是“金九银十”的所谓旺季,举国沉浸在节日氛围的日子里,中央有关部门再次打出调控“组合拳”。转眼间楼市风声鹤唳,成交暴跌。  胶着、混沌和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充斥的楼市,常常令人感到困惑、迷茫,甚至在抉择的路口徘徊。每当调控之时,人们总不免要观望一番,一场多空博弈也将随之展开。  短期将会继续寻底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轮空前严厉的楼市调控是稳定之需,民心所向,是中央关注民生的实质性举措,值得肯定。  从具体的调控政策来看,无论国庆前夕刚刚出炉的“国五条”, 还是今年4月出台的“国十条”,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抑制不合理需求,增加有效供给,给予炒房投机等不合理需求精准打击。  譬如,在土地供应和用地监管方面,加大了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供地力度,对拖延开发进度、囤地行为加大了查处力度;在交易秩序监管方面,对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也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大
曝光和处罚力度;在信贷税收方面,提高了首付款比例,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实行差别化政策,通过税收政策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在责任追究方面,建立了考核问责机制,等等。所有这些措施,招招都是“实招”,如果执行到位,效果毋庸置疑。  “国五条”是“国十条”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但措辞措施更为严厉,“国五条”明确规定,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同时要求各地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严格实行问责制,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国五条”的出台非常及时果断,在“金九银十”这个房价过快上涨可能再次抬头的情况下主动出击,说明中央对楼市调控的态度非常坚决,在中央动真格和“国五条”的“高压”之下,楼市调控已不再可能沦落为地方官员的政治秀,而是事关“乌纱帽”,正是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部分原本难产的地方细则很快出台,各地也开始纷纷跟进,各种地方版的包括限购、提高契税等内容的新政陆续浮出水面。  以北京地区为例,自9月29日开始,各银行已经按
房贷新政严格审批、发放个人房贷,不论套型建筑面积是否在90平方米以下,第一套购房首付都必须在三成以上,地税部门也已经开始严格执行第二套房契税全部3%的政策。与2009年政策最宽松的时候相比,“二套房”契税翻倍,部分房源增加的税费已接近总房款10%。  实践证明,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中,信贷税收政策效果最为明显。从以上因素及北京、上海等地出台的细则来看,限购住房(京沪以每户一套为限),暂停三套及以上房贷款,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款比例、贷款利率和契税的大幅度提高,购房门槛和成本必然随之“水涨船高”,很快将会对投资投机性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而从短期来看,这些空前严厉的政策如同釜底抽薪,对于市场而言都是利空因素,近期随着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减少,选择观望的人数增多,多空双方博弈的力量可能暂时失衡,楼市将会量价齐跌,继续寻底。  长期仍有需求支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从长远来看,上述政策又将有利于楼市平稳健康发展,是长期利好。这些年,伴随着房价飞涨,“一套房子消灭一位中产”现象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现实,房价过高、房价上涨过快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及中国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头号隐患”。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使房价保持合理价位已刻不容缓。  如果房价过快上涨得不到有效遏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房价飞涨的结果最终将导致楼市泡沫破灭,并使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及时有效的楼市调控可以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为楼市暂时的利空而纠结。  在中国,理想的状况是每户家庭拥有两到三处房产,显然这与现实还相差甚远,很多居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或拥有属于自己的可以提高生活品质的旅游或休闲处所,抑或第二或第三居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至少还有一二十年好日子,这也决定了中国房地产需求仍然十分旺盛。  许多人认为目前中国的空置房很多,楼市已经供大于求,实际并不是这样,房地产的问题实质是收入与分配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权威数据: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一共为19182万平方米,接近2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10646万平方米,如果按照每套住房100平方米来估算,一亿平方米全国住宅待售面积意味着有100万套左右的商品房待售。而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9.37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达到8.5亿平方米,同样的算法约成交8500万套。很明显,这100万套待售住房,相对于巨大的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十多年内,相信对于大多数普通居民而言,房子仍将是一种奢侈品。只要房子还是一种奢侈品,就没有必要为它的前途担忧。

时间: 2024-09-20 10:51:50

楼市调控:短期利空长期利好的相关文章

出口退税调整对缝机业影响 短期影响长期利好

在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中,缝纫机产品出口退税率从13%降为9%,这使中国缝制机械出口企业颇受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方向发展.长远来说,这是一个利好消息. 财政部6月18日宣布从7月1日起,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做出调整.近日,28家上市公司就因出口退税率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发布公告,根据公告中预测的利润下降金额计算,此次出口退税调整影响相关公司业绩为14.09%.但出口退税调整政策的推出,受波及的绝不仅仅是这几十家出口企业,不少行业的

房产税难以除百弊楼市调控要打组合拳

关于房产税的预期正逐渐明朗.5月31日公布的<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 意见的通知>,明确将"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列入今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点内容之一. 对住房持有环节征税,将对住宅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业内人士认为,房产税对楼市短期利空明显,但长期则有助于抑制市场泡沫.促进稳定健康.但另一方面,不能让房产税承受过高的期待.房地产调控必须要打"组合拳",确保抑制投机,增加供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各项措施"多管齐下

揭秘楼市调控车轮战:流动性与需求并存

瞭望2010020期封面:楼市"车轮战" <瞭望>文章:楼市"车轮战"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国经济舞台上,房地产调控已上演了好几场"折子戏". 目前的这一折,经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政府刺激经济计划出台,2009年中国成功"保八".央企追逐"地王".一线城市房价疯涨等一系列情节发展,终在今年4月,伴随着"精确打击"政策的急促步伐,进入了戏剧的高潮. 此刻,上一

楼市调控主攻住宅市场

新快报记者 杨金霞 楼市调控主攻住宅市场 春节前,"国八条"骤然出台,拉开新一轮楼市调控大幕.由于调控手段主要剑指住宅市场,因此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节后"国八条"影响逐渐显现,商业地产有望吸纳更多的投资者,市场对商业地产的需求将进一步增旺.据了解,春节期间大部分商业项目正常"休市",而一些初三就启市的商业项目开市就迎来了"开门红". 商业项目陆续启市 据了解,广州大部分商业项目在春节期间均放假.不过"国八条"

楼市调控还没有结束金九银十将价稳量增

9月3日晚,长三角房地产研究院2010年地产EMBA班开班典礼在南京仁恒国际公寓会所隆重举行.来自万科.金地.雅居乐.仁恒.天正.苏宁环球等多家一线房地产开发企业.代理营销机构的20多位知名地产精英成为EMBA班首批学员. 当日晚上举行的主题为"宏观经济形势和房地产走势"的经济沙龙和9月4日的首次正式授课,让著名高校的资深专家.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及地产实战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今年新政后南京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特点.存在的情况以及开发商应该采取的对策,让地产精英们深受启发. 为地产精英搭建

本轮楼市调控已满三月剖析六大焦点预知楼市未来

楼市正在成为一个各方难解的谜局. 就在本轮楼市调控已满三个月,各地楼市价格相继松动的关口,有媒体透露,来自高层的信息显示,始于4月份的针对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短期调控已宣告结束,楼市调控的重点开始转向"居者有其屋"的长期调控.与此相互佐证的是,近日北京二手楼价迅速掉头向上. 不过,昨日国土部的"上半年全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报告仍然建议,下半年要保持现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实现调控目标.政策风向的迷失让市场依旧扑朔迷离. 不管怎样,楼市自有其内在的规

楼市调控主攻住宅市场商业地产或继续升温

新快报记者 杨金霞 楼市调控主攻住宅市场 春节前,"国八条"骤然出台,拉开新一轮楼市调控大幕.由于调控手段主要剑指住宅市场,因此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节后"国八条"影响逐渐显现,商业地产有望吸纳更多的投资者,市场对商业地产的需求将进一步增旺.据了解,春节期间大部分商业项目正常"休市",而一些初三就启市的商业项目开市就迎来了"开门红". 商业项目陆续启市 据了解,广州大部分商业项目在春节期间均放假.不过"国八条"

楼市新政满月观察:专家指楼市调控效果初显

新闻背景:"国四条"."国十一条"."新国十条"--自去年年底,一系列的"政策重拳"连捶当下诟病良多的疯狂房价.中新社发司海英 作 编者按:国务院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的新"国十条"于今日(5月17日)"满月".一个月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伴随着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一番波动,然而其间楼市价格走势扑朔迷离,媒体报道众说纷纭,专家学者莫衷一是,平民百姓则一头雾水.为厘清当前房地产市场相对真实状况,中新

公募暗战转为明争 私募长期利好

每经记者 巩万龙 李娜 2008年的漫漫熊市,让基金专户理财有了更为肥沃的土壤.如此看来,在目前股指调整压力高企.债市颓势难改的大环境下,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一对多业务的开闸显得那么顺风顺水. 同时,100万元的新门槛无疑让公募基金专户理财已和阳光私募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这将使得高端理财人群的格局发生那些变动?公募和私募又将以怎样的身份出现呢? 公募:暗战转为明争 其实,对于基金专户理财"一对多"业务的开闸,基金公司早已是翘首以待. 上海某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初,公司就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