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不想扯">电商价格战。普哥以前在第三方咨询公司工作,每到价格战,我们电商分析师就异常忙碌,各路记者电话采访问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各种节目邀请去发表些无关痛痒的观点;接到的电话采访和节目邀请多了,一听到又是问电商价格战,想死的心都有了,因为电商价格战,去年有,今年搞,明年依然还会打。
作为消费者,电商价格战的宣传充斥电视、报纸、网络,我们都难免被动地成为关注者;但显然,活动月月有、甚至天天都有,那些降价、0元购、送券的促销活动已经越来越难让消费者产生及时性冲动。当然,从购物网站的角度看,这样的噱头活动还是很有必要的,短期吸引大量关注,流量和订单量都明显增长;但至于能否“搞搞更健康”,这就不好说了。
中国网购发展到2013年,整体市场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以大规模宣传为特色的价格战,固然有利于线上网购继续对线下零售进行蚕食;但线上各家网站显然不会有一致对敌(线下)的想法。如果说,前两年各大网站还能共享零售线上渗透率不断增高的成果;2013年后,线上各家电商网站彼此间的零和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促进网购发展的双轮驱动是网购人数和人均网购金额。从网购人数看,主流电商的用户依然集中在成熟的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广大三四线及农村地区并没有被挖掘出太大的用户增量,2012年网购用户为2.42亿,2013年网购用户的增量将在20%左右,如果要支撑网购50%的增幅,则必须每人的网购金额有大幅增长。而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是个不争的事实,各大网购平台的用户重合度呈增高趋势,各大电商参与价格战,它们争夺的是同样一批用户,用户零和成为必然。立足三四线城市的唯品会过去几年和主流电商形成差异化竞争,整体发展情况不错;在唯品会进军一线城市和各大网站开通特卖频道的背景下,唯品会和各家也迅速走向零和游戏。
前两年,各第三方公司在发布电商市场份额时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家大的电商网站的份额都同时增大。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确实是电商领域强者愈强,逐渐挤压了其它中小电商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几家主要电商由于各种考虑,一切以市场份额提高为目的,在对外数据上有较大水分。到了2013年后,无论各大电商如何操作,它们之间的市场份额避免不了此消彼长的零和境况,这已经不是能通过钱来解决的。两家电商巨头里面,阿里想用淘宝加天猫超过1万亿的概念想谋得高市值;而京东极力想凭借自己在中国自主B2C领域的主导优势去冲击IPO;而已经有财报披露的苏宁、当当、易迅、国美等难免有些吃亏,它们倾向于淡化真实的财务数据。各大电商网站市场份额的零和不可避免,未来可能会出现各家网站为了自己的上市或市值,相互揭露对方的老底,质疑对方数据的真实性;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电商行业的水分确实很大。
电商价格战,噱头是低价,实则是营销大战,口水大战。确实有部分电商企业私下达成默契联手炒作的情况,但大多数电商之间的“战”有针锋相对的性质;最了解一家企业的往往是它的竞争对手,电商网站打法大多粗暴野蛮,它们相互放出对方的负面消息非常常见。而且在中国电商行业,所谓的道德准则难以发挥作用;打口水大战,各大电商企业组织一些媒体和五毛党,一是宣传自己的正面形象,二则不忘通过各种渠道释放对手的负面消息。商场如战场,各大电商网站的这种行为,玩的也是口碑上零和游戏,很可能导致的结果却是双输。
电商价格战,各家电商企业仅仅关注短期访问量的上涨,而忽视了用户失望而归后的长期流失率;而价格战对某些企业来说,只有一百的实力,却去充当二百五,由于体验跟不上,每打一次价格战,口碑反而愈来愈差。作为一种宣传手段,电商价格战,对整体电商行业的促进作用在减弱;作为一种竞争方式,电商价格战对电商各参与网站的负面影响在增强。无论各家对外宣传的结果多么辉煌,实际的情况大多不尽如人意;台上唱戏的人很卖力,台下的观众却越来越不买账,只有部分媒体和微博大号收了公关费,充当着托在极力地叫好着。
[黄渊普为品途网研究总监,互联网行业分析师;微信公众号“普及社”(微信号:puji-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