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还记得初中那会儿收集了许多可爱的信纸,粉粉的,上面还有可爱的图案,我很珍惜地用它们记日记,再收藏起来。时隔十年,我已经换到了无纸化的 印象笔记 完成日常记事,然而
我还记得初中那会儿收集了许多可爱的信纸,粉粉的,上面还有可爱的图案,我很珍惜地用它们记日记,再收藏起来。时隔十年,我已经换到了无纸化的“印象笔记”完成日常记事,然而这笔记应用太禅宗太简洁了,我会时不时想念那张带着小女生粉扑扑气质的信纸。
直到我今儿个发现这款一看就是给女孩子用的日记应用“粉粉日记”,深藏在我日渐粗糙的灵魂里的那点柔软又被唤醒了,整个UI就像我少年时用过的那种蛋糕花边似的信纸(80后大姐的回忆你们不懂),非常少女。“粉粉日记”创始人Jerry也告诉我,这个应用的大部分用户多是90、95后的年轻女孩。
一款应用当然不能靠“长得好”的UI吸引人,它必须能够解决用户的某种需求。随着微信、QQ等社交网络日渐全民化,这便意味着各种年龄阶层的人都会加入其中,尤其是老一辈。
而年轻人最渴望的是能够独立地去表现、发现自己,逃离父母的监护,于是他们就会逃离原本非常喜欢的平台。同样痛失年轻人群体的还有国外的Facebook,最新的调查表明,其25%的活跃用户年龄都在45岁以上,曾是Facebook发源地的大学生群体流失率高达59%。
Jerry告诉36氪,基于他对主流社交网络正流失年轻用户的分析,他认为年轻用户通过信息分享获取身份认同的需求并没有消失,而这正需要一个垂直化、年轻化的社交平台去满足。
把准了这个脉搏,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个做日记本的工具要进军社区了。“粉粉日记”自2011年8月份推出后,目前用户规模已经积累到千万级别,沉淀的图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日记形式已能够支撑社区内容。
用户在本地“日记本”里发布的内容可一键同步到“粉粉社区”,也可以直接在“粉粉社区”发布“云端”日记,“粉粉社区”突出强调了社交功能,社区首屏即是用户关注的人的feed流。
但Jerry告诉我,“纷纷社区”强调的是兴趣驱动的关系形成机制,前期这就得靠运营来鼓励用户生产有意思的内容了,比如“好友印象”、“最美校服照”等,这样即使一个刚刚注册的用户进来也能找到话题入口,入口解决了,再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人门槛也要低些。
为了增加用户的社交场景,同时对他们的兴趣图谱作进一步细分,“粉粉社区”在发现频道推出了任何用户可随时加入的IM“粉粉聊天室”、“粉粉群组”、和BBS形式的“粉粉圈”,后两者目前尚处于Beta测试阶段。
其实任何工具要转社区都有一定难度,Jerry也对自己的产品有过分析,他的看法是,日记类应用不像天气、美图工具,其本身就有很强的内容属性,受众找对了,想办法将整个用户圈转起来就是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