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恐难寻接盘者 中国企业中兴华为收购可能性不大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黑莓对被收购的意愿并不非常明显,另一方面,目前黑莓的估值并不低,对于联想、中兴、华为等中国企业而言,收购黑莓将付出较高代价。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的“御用”手机—黑莓,如今的日子每况愈下。近日,先是暂停了在
纳斯达克的股票交易,随后,又发布公告,宣布已成立特别委员会来探索包括出售公司在内的进一步“战略选项”。

  黑莓称,“战略选项”包括“可能的合资、战略伙伴或联盟、公司出售以及其他方案”,而此举是为了增加公司价值,并扩大公司规模以提速黑莓10的发展。

  对此,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李方庭
认为,“黑莓战略结盟的可能性比较大”。他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进行战略结盟既能够解决黑莓的资金问题,又能发挥黑莓的优势,如果有战略合作伙伴,这种方式将是最佳选择。”

  李方庭指出,黑莓目前仍在推出新产品,表明并不希望出售公司,公司高层还是希望通过
新的发展计划扭转局势。而以现在的情况而言,进行合营,黑莓的话语权或将比较低,无法把握主导权。

  对于传言称联想、中兴、华为等中国企业亦有可能收购黑莓,李方庭则表示可能性极小。一方面,黑莓对被收购的意愿并不非常明显,另一方面,目前黑莓的估值并不低,对于联想、中兴、华为等中国企业而言,收购黑莓将付出较高代价。

  产品不给力

  黑莓手机素以独特、安全的移动
邮件系统著称。其前身加拿大移动通信研究公司因成功推出黑莓智能手机而一度成为加拿大最有价值企业。但近年来,黑莓手机市场低迷,不敌苹果、三星等主要竞争对手,转型迫在眉睫。

  黑莓手机特别委员会主席蒂莫西·达特尔在声明中表示,过去一年里,公司管理团队和董事会专注于发布黑莓10操作平台和黑莓企业服务10。“有鉴于我们的技术的重要性和实力,以及行业发展和竞争态势,我们认为现在是探索战略选项的时机”。

  黑莓公司首席执行官托尔斯滕·海因斯表示,随着特别委员会致力于探索战略选项,公司将继续推进现有战略,包括降
低成本,提高效率,加速黑莓企业服务10的部署,扩大黑莓10智能手机的采用,发布多平台BBM社交信息服务,
借助于安全可靠的黑莓全球数据网络争取移动计算领域的机遇。

  事实上,公司寄予厚望的黑莓10操作系统并没有如愿扭转局面。今年1月底,黑莓公司高调发布黑莓10全新操作系统,希望这一产品能挽回日益缩减的市场份额。遗憾的是,据市场调查公布的统计数据,虽然产品增加了搭载黑莓10操作系统的Z10和
Q10两款智能手机,但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的手机出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7%。

  中国市场疲软

  以中国市场为例,《证券日报》记者打开某电商网站搜索“手机”产品,推荐品牌中已没有“黑莓”的影子,除三星、索尼、苹果、诺基亚、HTC等品牌外,更有华为、中兴、联想、小米、天语等本土品牌抢占风头。

  其中,热卖产品包括华为G520、华为荣耀四核U9508、三星Galaxy S4、小米2S等,部分产品消费者评价过万。而搜索黑莓手机,不但机型少得可怜,评价记录仅有627个,显得“门庭冷落”。

  事实上,黑莓手机在其鼎盛时期也没能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主流产品,一般都是“粉丝”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水货,行货销量不高。

  一位黑莓手机曾经的“粉丝”刘女士告诉记者:“黑莓手机的系统不给力,而其强大的收发邮件功能对
中国消费者而言成了‘杀鸡焉用宰牛刀’。在美国,邮件的作用相当于国内的短信,而中国人除了应急情况会用手机发邮件外,一般都是用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

  此外,刘女士抱怨说,微信推出以后,黑莓手机无法兼容,成为其致命伤。

  “除了苹果、三星等公司的打压,国产智能手机也迅速崛起,黑莓在中国市场上遇到的压力空前强大。”李方庭告诉记者。

  李方庭认为黑莓走向没落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对智能手机系统的开发较为滞后,成为其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在智能手机时代,手机系统的开发占据核心位置;另一方面,没有准确把握智能手机的趋势,当智能手机
悄然兴起时,黑莓还沉溺在非智能手机成功的喜悦中,对智能手机的发展后知后觉。

时间: 2024-09-18 16:14:08

黑莓恐难寻接盘者 中国企业中兴华为收购可能性不大的相关文章

成就伟大商业机构中国企业路向何方

中国民营企业家必须超越"家天下"的传统理念,心要"盛得天下",这或许是成就伟大商业机构的先决条件之一. 以全球应对全球 参股,可能是目前中国企业切入全球主流行业的现实选择,实现全球资源整合,同时构筑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这是对冲战略风险的一个手段 . 记者:2004年,你提出中国企业要取势全球,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链条对链条的竞争"."以全球应对全球"等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理论.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如何打造“洋品牌”?

在全球市场,"中国制造"已被打上了低成本.低价格的烙印.大部分外销的中国产品就是以这种低端形象进入海外市场.当中国逐渐演变成全球制造加工基地,本土企业越来越不满足于赚取低廉的加工费.树立全球品牌,凭借全球品牌获取更多利润.拥有更多市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奋斗目标. 然而,经过怎样的品牌历练才能达到目的,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原装美国货":有多少资源可以耗? 一种做法是,中国企业以美国高档产品的价格推出"美国制造". 2008年4月,海尔在国内推出

据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仅为印企40%

中国企业正准备收购的悍马,当初曾被印度企业拒绝.一迎一拒,显出中印企业在海外收购时的取向是多么不同 中国在海外的并购数量仅为印度的40%? 看惯了中国企业大手笔海外收购的消息,上面的数据多少让人有些疑惑,印度的整体经济实力与中国尚有不少差距,它的海外并购真的那么多吗? 而这个数字,却是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今年1月份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的.实际上,在中国公司忙于海外抄底的时候,印度公司同样没有闲着.英国伦敦商学院的一位教授甚至认为,人们应该改变看法了:"印度人在西方人脑海中曾是这样一种形象:在某个跨国

中国企业收购目标非亚太区超四成

[<财经>实习记者 刁晓琼]摩根大通大中华区并购业务主管顾宏地20日接受<财经>记者采访表示,与往年相比,中国企业全球收购目标区域更广泛,其中非亚太区已经超过四成. 顾宏地透露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至今,中国并购业务正在积极拓展除亚太地区之外的其他市场,2006年中国企业全球收购的四分之三都在亚太地区,而今年上半年整个目标区域非常广泛,14%在欧洲.中东和非洲:14%在拉美:13%在北美,亚太地区占59%. 顾宏地认为,"这说明中国企业在全球收购方面已经达到了平衡的全球

英国“脱欧”促中国企业调整在欧战略

英国"脱欧"给全球带来一系列影响.在业内人士看来,该事件将导致欧盟发动贸易战的协同性下降,有利于中国企业打开欧洲市场,但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市场战略需要改变. SPI绿能宝董事长彭小峰指出,英国"脱欧"后,中国出口到英国的组件可以不受"双反"的影响,因为那是欧盟做出的决定.这几年欧洲光伏市场萎缩,但英国从2014年开始安装4吉瓦,成为新崛起的光伏运用大国.英国"脱欧"后,中国输英的光伏产品不再受欧盟对华反倾销影响,出口英国不受限

中国企业出海收购失败率全球最高壁垒可能增多

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失败率全球最高.知识产权专家指出,未来,西方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案例还会更多,对此,一方面中国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另一方面要尽快从法理上根除跨国公司的超国民待遇. 美国对中国企业设置三重防线 1."反倾销"和"反补贴"手段. 主要针对一般商品,通过"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和"反倾销"."反补贴"方式,针对中国企业输送到美国市场的低端产品,以此为由进行打压.类似

中国企业正由被收购转为收购方

●中国经济总量在今年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显得尤为耀眼. ●今年,中国并购交易额排在全球第二位,对外直接投资达400亿美元,中国企业由被收购转为资产收购方,以能源为主的采掘业成海外投资主力军. 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昨日在京发布了<世界经济黄皮书>和<国际形势黄皮书>. <世界经济黄皮书>表明,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8%,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增速是发达经济体的3.5倍.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黄皮书分析

彼得-诺兰: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仍处初级阶段

3月21日消息,在今日举行的2010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表示,现代世界发展到了关键时刻,全球政治经济正在一个十字路口,而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与产业集约进程中仍然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诺兰认为,全球化与产业集约是目前全球发生的背景.针对中国的表现,诺兰表示,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中国想要成长为国际化企业的公司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在与高收入国家大企业发展合作方面,道路还很漫长. 诺兰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就高于世界3倍以上,09年

印度频频为难中国企业华为中兴扩张计划受考验

印度政府对中国电信设备企业实施新的禁令,"国家安全"只是它的一个借口,实质上是为消除中国企业崛起在印度市场所引发的恐慌 <IT时代周刊>记者/杜 舟(发自新德里) 9月22日,据印度媒体报道称,印度政府目前正在对中国电信设备商发布新的禁令,并称这些企业的设备威胁到印度的国家安全.此举意味着华为.中兴在印度的扩张,将会受到牵连. 与以前的各类打压政策相比,这次印度提出的"安全威胁"有所升级,不仅召开了专门的运营商大会,还将规范对象从国有电信运营商扩展到私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