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很长时间的三大运营商终于获得了央行的放行,拿到了梦寐以求的第三方支付牌照。
日前,在央行发布的第三批共61非金融类支付业务许可证名单中,中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及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赫然在榜。它们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600050,股吧)及中国移动旗下专门负责支付业务的子公司。
据悉,获得央行准许的牌照后,三家运营商将可以开展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业务。其中,电信和联通还可以开展固话支付业务。此前,央行分别于去年5月26日和8月31日两次向第三方支付企业发放牌照,发放数目分别是27张和13张。
事实上,三大运营商对移动支付早已望眼欲穿,早早做好了准备。据悉,在前两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时,三大电信运营商就参与其中,但由于运营商被认为在一些细分领域具有先天优势,一直未被放行。获得牌照后,意味着三大运营商终于可以大展拳脚。
不过,移动支付市场虽潜力巨大,但也存在瓶颈。以近场支付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为例,它是移动支付中最大的应用领域,尽管技术已成熟,但缺乏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运营商希望开创出一个移动支付的盛世还需等待。
获牌
对于移动支付的渴望,三大运营商并不否认。而且,在对移动支付的探索上,运营商的步伐也迈得比银联系统早。
早在2001年,中国移动就推出“手机短信银行”业务;2002年,中国移动在重庆正式商用国内第一个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一套移动电话自动售货系统。此后,中国移动又在湖南设立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基地,并于次年将试点拓展到重庆和广州。
2009年,中国移动为了加快布局移动支付,还与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合作推出WAP手机银行,并在2010年投资浦发银行400亿元,持股20%。
相比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起步比较晚,但实力不可小觑。2010年,中国电信联手中国银联推出“翼支付”,旗下多款手机支持各类的行业卡、公交卡、校政企内部卡账号、银行卡等支付方式。
中国联通也对移动支付兴趣颇浓,于2007年开始和银联合作,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进行移动支付实验并推出手机钱包业务。2010年,联通和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后又同中国平安(601318,股吧)、支付宝、上海交行达成合作,共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
虽然三大运营商均不隐瞒自己对移动支付领域的觊觎,但苦于手中没牌,只能游离在支付行业的门边,而无法大展拳脚。为获得支付牌照,三大运营商曾屡屡申请,但让这3个巨头尴尬的是,它们的每一次申请,最后都被央行打回。外界认为,三大运营商有着天然的垄断优势,支付便捷,容易形成垄断,对金融系统也有不少的冲击,给运营商发牌是养虎为患。
据了解,在去年5月26日,央行发放了第一批27张非金融支付业务许可证,去年8月31日又发放了第2批13张牌照。这40家幸运儿可分别从事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POS收单、货币汇兑、固定电话支付等7大业务类型。然而,三大运营商却不在此列。
三大运营商的愿望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终于得到实现。当天,央行发布了第三批共61张非金融支付业务许可证,移动、电信、联通三家运营商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电子支付牌照。
业界认为,此次三大运营商正式进入第三方支付市场,对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推动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完善,带动相关的芯片研发、POS机生产。
破冰
运营商获得电子支付牌照,也许意味着移动支付,特别是NFC(近距离通信技术)支付将迎来破冰时刻。
虽屡屡受挫,但三运营商为何还对移动支付情有独钟?原因在于移动支付的市场正在快速成长。据《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1》称,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将达到2.2亿户,市场收入规模将达到52.4亿元。而2013年则有望突破200亿元,达到235.1亿元。
对于运营商来说,现在获得支付牌照还有着另一个惊喜。据英国调研公司IMS Research预计,随着NFC普及到更多的设备中,到2012年年底全球具有NFC功能的手机出货量将达到8000万部。
IMS Research高级分析师师唐·泰特(Don Tait)称:“在过去的12个月中,大多数领先的手机厂商都推出了NFC手机,如三星、RIM、诺基亚、HTC。”据他介绍,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NFC机的出货量为3500万部,在排名靠前的品牌手机厂商中,目前只有苹果尚未进入该市场,。
事实上,NFC支付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新名词,最早出现在2004年。当时,飞利浦、索尼、诺基亚共同发起NFC论坛,开始向市场推广NFC商业应用。2006年,飞利浦半导体部门从公司独立出来,成为今天的恩智浦半导体,目前是RFID/NFC芯片的第一大供应商。
作为发起NFC论坛的三家公司之一,诺基亚本来有机会让NFC手机大放异彩。它在2007年CES上推出的NFC手机,当时在手机上演示的应用,即便放在今天也并不落伍:只要拿手机碰一下街上的宣传窗,便可以自动获取商家电话号码并一键拨出;碰一下胸牌可自动获取信息一键存为联系人;碰一下打印机可自动蓝牙上传照片一键打印;碰一下电子相框可自动上传手机中的照片。
但令人失望的是,诺基亚并没有把握住这一机会,并推出更多的高端智能手机。而且,其倡导的NFC论坛对开发者的支持也有限,门槛高得足以吓跑有意在此领域耕耘的开发者。据悉,获得诺基亚NFC SDK的一份授权需800欧元,租用诺基亚本地交互服务器至少需400欧元。
不作为的诺基亚加上缺乏运营商的支持,造成目前这一市场发展缓慢。但随着参与手机厂商的增多,以及国内三大运营商获得许可,NFC支付将迎来爆发期,已成为业内共识。目前,英国的Orange UK和Barclaycard推出了“Quick Tap”无接触支付解决方案。
谷歌更是对NFC提前布局,早在2010年,它发布的Android 2.3操作系统便开始支持NFC功能。而在去年2月,它在自己的两款手机Nexus One和Nexus S上预装了这一功能——NFC是这两款手机的卖点。
去年10月,谷歌再接再厉,其Android 4.0版本中基于NFC的应用——Android Beam成为最大亮点,该功能强调机对机的数据交换功能,两部手机碰一下就可以交换照片、名片等,比蓝牙更为方便。
而在国内,拥有移动终端优势的运营商们也开始纷纷布局。此前,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就推出了RFID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服务,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在此前推出了相关的移动支付平台。
尚需培育
运营商获得电子支付牌照后,业内认为,此举或将促使中国的移动支付行业出现“井喷”。
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目前移动支付领域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会直接影响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据他介绍,虽然近两年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布局,移动支付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移动支付是新业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其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方式。NFC支付是目前运营商和手机企业热衷的技术。
在他看来,由于标准不统一,芯片、卡片、手机终端的供应商比较少,这样POS机、卡片以及手机终端的成本也比较高,对业务成本造成了一定障碍。即使在发展最好的日本市场上,NFC也仅仅限于公交卡、小额支付等与支付相关的服务上,远远没有发挥出NFC的全部潜力。
而且,NFC支付涉及一条很长的产业链,从操作系统到硬件,再到运营商、商家,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NFC的进程。目前,操作系统和硬件层面已基本成熟,而不够成熟的就是运营商和商户。如果没有足够多的NFC手机用户,将很难吸引商家积极参与。而运营商也需要在计费、分成等业务层面重新针对NFC的使用特点进行规划部署。
事实上,国内手机支付之所以遭遇如此大的阻力,是因为行业内的标准太多。缺乏标准,不但让消费主流无法形成,也让上游厂商无法进行芯片生产。据悉,目前主流的技术标准有13.56Mhz和2.4G,前者的应用者有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银联,而中国移动则选择了后者。
中国移动支付行业的爆发还要经历一段时期的市场培育。咨询公司分析师张萌认为,NFC支付受用户接受程度低、市场需求有待培育、受理环境有待改善、产业链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有待加深等众多问题的影响,大规模的爆发至少还需要两三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