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因为开发利用数据的能力差异,各国有可能形成新的数据鸿沟。中国要警惕因为大数据方面的落后,重新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我认为要正视以下四种数据鸿沟:
首先是观念上的数据鸿沟。中国在涉及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重大潮流方面,总是被动地跟在美国后面。这已不是第一次了,从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一直到物联网,回回如此。为什么中国没能引领一回世界潮流?根本原因是中国在现代化观念上,已落后美国一个时代。
大数据其实是托夫勒在1980年《第三次浪潮》中早就预言的,“如果说IBM的主机拉开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数据则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从信息高速公路到大数据,都是以“第三次浪潮”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然而,中国时下的观念水平还停留在第一次现代化上,只对第二次浪潮的东西(如包括高铁在内的“铁公基”之类)产生灵光。这是我们步步赶不上趟的深层原因。这个问题不是在科技创新层面能解决的。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是跳出就事论事的追赶,形成以信息生产力为基础发展新文明的观念。
其次是战略上的数据鸿沟。美国高度重视大数据,奥巴马政府2012年3月29日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提出要收集庞大而复杂的数字资料,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洞见,以提升能力。而中国在大数据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顶层想法,在战略上又落后于美国一筹。
大数据的战略价值在于,通过对蕴含意义的数据的专业化处理,获得意义控制权。在世界史上,人类在第一次浪潮争夺对胃的控制权,靠把功能专业化,实现生存主动权;第二次浪潮则争夺对钱包的控制权,靠把价值专业化,实现发展主动权;第三次浪潮是在争夺对大脑的控制权,靠把数据专业化,实现意义满足(所谓“满意”)的主导权。
从战略生态链上说,意义管价值,价值管功能。美国的思路很明显,就是用第三次浪潮,把第二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拍死在沙滩上。中国人对此尚未完全察觉,还在热衷忙活胃和“铁公基”这些GDP上的事。然而,中国在1820年时就曾是GDP世界第一,结果仍被英国打败,即便中国重回GDP世界第一,不越过战略上的数据鸿沟,还会被动挨打。
第三是产业上的数据鸿沟。大数据听起来很技术化,但大数据的关键并不在数据原料的多,而在于数据加工能力上的高,这才是大数据真正的价值。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中国如果只用山西煤老板的眼光看大数据,钻到数据采矿业这个低端,而不能控制数据加工业,就会成为大数据上的中东、非洲,成为低端的原料和自然资源生产国,错失上万亿美元的高端发展机遇。
如果中国陷入群龙无首、无头苍蝇式的大数据狂潮,大干快上大存储、大数据中心、大产业园,这样的大数据产业可能只是肥了投机房地产或钻税收优惠空子的人,仍然避免不了落入数据鸿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产业文章做在数据加工增值上,不光要“收集庞大而复杂的数字资料”,更要着力“从中获得知识和洞见以提升能力”。美国这一思路值得借鉴学习。
第四是民生上的数据鸿沟。从国际竞争角度讲,对大数据制高点的争夺,实质是在控制未来全球网络大脑的意念,左右老百姓对意义的解释权,针对的就是“上兵伐谋”中的“谋”,它关系到一国国民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满意不满意的解读权、裁判权。
美国专家深知操纵数据来影响人们的意念,并用这个原理操纵选举,通过把调查或选票上的问题,从“你认为这个候选人真的很好吗”变成“你认为这个候选人真的很坏吗”,来改变中间选民的意见流向。大数据一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这个问题就会从个例,蔓延成全面影响。中国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才不会落入民生上的数据鸿沟。▲(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责任编辑:蒙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