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该如何设计激励员工的期权池

编者按:许多创业者在创立">互联网公司的时候都不太注重期权池的设立或者说根本不明白该如何设计一个期权池,投资人王浩在优问中的一篇回答谈到了一些关于期权池的基本点,以及该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较好的激励员工的期权池。

期权与股权

员工期权计划(Employee Stock Option Program)是将部分股份提前留出用于激励员工(包括创始人自己、高管、骨干、普通员工)的一种计划,在欧美等国家被认为是驱动初创企业发展必要的关键要素之一。

期权与股权不同,股权代表所有权。期权代表的则是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价格购买特定所有权的权利,行权之后员工获得的股份是普通股。

期权计划的目的

在创业初期给不出高薪水的情况下吸引高级人才;补偿管理层及骨干的创业风险;给员工归属感,使员工与股东利益一致;解决长期激励问题,留住人才。

期权池(Option Pool)的设立与大小

硅谷的惯例是预留公司全部股份的10%-20%作为期权池,一般由董事会在期权池规定的限额内决定给哪些员工发放以及发放多少期权,并决定行权价格。但是需要注意一些分配原则:对公司发展越重要、投入程度越深的人分配数额越多。越早加入风险越大,行权价格越低。一般同一批员工的行权价格相同。以管理层和骨干员工为主,也有部分企业实施全员激励。

授予期权的时候要在合同中明确以下具体细节:

1.期权对应的股份数额,行权价格。一般来说,A轮融资之前的价格都非常低或者免费送,随着公司前景的不断明朗,价格也随之上升。定价的原则是跟授予时的每股公允价值(也即市场上的可参照价值)相对应,同时考虑到对招聘人员的激励作用。

2.期权计算的起始日(Grant Date),即开始授予期权的时间,一般是从入职当天起计算。

3.授予(Vesting)的期限,即合同对应的全部期权到手(Vested)的时间,一般为4年。一般来说,期权按月授予,也就是说,每个月到手1/48(以4年为例),到手即意味着可以行权(Exercisable)。

4.最短生效期(Cliff),一般设定只有员工在公司工作满一定时间,期权的承诺才开始生效,一般是1年。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公司工作不满1年,离职时是不能行权的,而一旦达到1年,则期权立即到手1/4,此后每个月另到手1/48,直至离职或全部期权到手。

5.失效期限(Cut-off Period)。员工离职后,必须在一定的时期内决定是否行使这个购买的权利,通常会设定为180天。

期权的行权(Exercise)

情况一:合同正常执行。此时,员工可按照合同约定的行权价格对已到手的期权(Vested Option)行权,购买不超过到手总额的公司股权。员工只要不离职,该权利将一直有效;

情况二:员工离职。若员工在达到Cliff之后、IPO(上市)之前离职,则一般在期权合同中规定公司有权以约定价格回购该部分期权(称为Call Right)。可针对不同原因的离职制订不同的Call Right条款。回购价格理论上应为回购发生时的公允价值,但也可约定为其他价格,如每股净资产等。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公司法框架下股权必须与注册资本对应,因而无法预留股权。灵活的做法有以下3例:

1.创始人代持。设立公司时由创始人多持有部分股权(对应于期权池),公司、创始人、员工三方签订合同,行权时由创始人向员工以约定价格转让。

2.员工持股公司。员工通过持股公司持有目标公司的股份。可避免员工直接持有公司股权带来的一些不便。中国上市前一般采用这个做法。

3.虚拟股票。在公司内部建立特殊的账册,员工按照在该账册上虚拟出来的股票享有相应的分红或增值权益。华为的做法。

以上是公司创始人在设计期权池时应当高度关注的一些要点,另外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Vesting(即授予期限),我们之前专门有文章谈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谈创业公司的股权“Vesting””

文章来自36氪

时间: 2024-09-03 13:04:44

创业公司该如何设计激励员工的期权池的相关文章

中能电气股权激励出炉215万份期权激励员工

中能电气(300062)股权激励计划出炉.公司决定拿出215万份期权用以 激励员工,其中预留21万股,高管及核心员工共51人获享另外的194万份期权. 215万股股票期权的股票来源为中能电气向激励对象定向增发股份,占公司股本总额7700万股的2.79%.每份股票期权拥有在激励计划有效期内的可行权日以行权价格和行权条件购买1股中能电气股票的权利. 首次授予的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37.49元.预留的21万股占本次期权计划总数的9.77%,预留股票期权应在本计划生效后12个月内进行后期授予,并由董事会

AnyPerk激励员工提升幸福感 获140万美元新融资

怎样 激励员工?对于很多中小型公司来说,年终奖是比较少的,年会是没有明星的.但实际上,每个月 5-10 美元的小投入,或许也能鼓励员工保持对公司.工作的爱.AnyPerk是去年YC 2月份Demo Day 中的创业公司,做的是为中小.创业公司提供网上服务折扣和员工福利,让公司用 5 美元"买"员工的幸福.它在今天宣布获得一笔 140 万美元的新融资.目前,标榜让员工"不只赚工资"的 AnyPerk 已经和不少大公司合作,让员工可以在健身.娱乐.旅行.服务等获得公司的

联发科业绩创新高发4个月奖金激励员工

北京时间12月12日下午消息,据台湾媒体报道,由于今年的营业额.获利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联发科表示,公司今年预计发放2个月的年终奖金,是否会因业绩创新高而再加码,目前仍在评估中.其实,若以今年8月联发科已先行加发2个月绩效奖金来看,员工今年平均实际拿到的奖金至少有4个月,员工可以开心过个好年. 今年对于联发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除了打败众多竞争对手重登台股股王宝座外,联发科今年的营业额也首度突破千亿元新台币,成为首家营业额跨越千亿元大关的台湾IC设计公司,若以绝对获利金额来看,也是逼近4百亿元新台

传Zynga向全体员工发放期权以挽留人才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0日凌晨消息,一名消息人士透露,Zynga已向所有全职员工发放期权,以避免人才流失.Zynga此前公布的季度财报未达预期,导致股价大幅下跌,从而影响员工当前所持期权的价值. 该消息人士表示,在7月25日发布财报不久之后,Zynga就向所有全职员工发放了期权.尽管Zynga通常每季度都会向员工提供现金和期权奖励,但这是

一家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里的一名员工

我是一名90后,现在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里的一名员工.如果回到2013年的这个时候我的名片上印着是"为你爱"创始人兼CEO.现在的我却背负了一身债务,每月为了还债整夜辗转反侧. 提到90后创业者大多数人一定会想到,大象创始人刘克楠,脸萌创始人郭列,Segmentfault创始人高阳,以及泡否创始人马佳佳.至于像我们这样的创业者who care?说实话在国内的创业圈子里,失败者是没有发言权的.我走出这一步也是深思熟虑,我希望那些90后创业者看过这篇文章以后能够对你们有鞭策. 2012

不提高薪酬激励员工的15种方法

一般认为,给员工提供更高的薪酬.更好的待遇就可使员工快乐,达致激励效果.其实,金钱的确是 激励员工的主要因素,一个稳固的报酬计划对吸引.保留优秀人才的确非常关键,但在实践中金钱并不总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在许多方面它也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原因很简单,金钱所起到的激励作用具有短时性,额外得来的现金很快会被员工花掉并很快被遗忘.而公司希望的激励却是长期性的.事实上,一些非现金却能有效激励员工的方法一直被企业管理层所忽视. 下述是不提高薪酬激励员工的15种方法. 1.认可. 当员工完成了某项工作时,最需要

教你如何管理和激励员工

员工管理和激励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有时让管理者摸不着头脑,甚至感到头疼.员工管理往往并非现场管理,遥控管理无形之中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轻松一下,看看以下的八个经典故事,也许你会从中受到启发. 一. 分工 [故事]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 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

除了钱 如何激励员工?

激励员工的能力是所有企业家所具备的最伟大的技能之一.今天谈到激励员工,企业家无外乎都会想到的是钱,但是员工的士气并非都是靠钱来激励的.尤其对一些初创企业来说,资金是紧张的.很多时候即便破产了,你也未必能提升员工的士气. Ilya Pozin在17岁的时候就进行了创业,现在他的企业Ciplix主要是在数字营销方面为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服务.在管理他的企业时,Ilya Pozin就遇到了员工激励的问题,但是Ilya Pozin自认为自己缺少激励员工的能力,所以他聘请了一个经验丰富的CEO来帮助他管

除了钱以外,什么最能激励员工?旅游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你应该知道,那些表现优异的员工除了需要一个适当的薪水和福利以外,还需要其他的方式去激励.根据工作表现给予一定的分红奖励是非常常见的,尽管很少有员工会把支票退给公司,但是如果真有选择的话,可能他们会希望有其他激励方式. 最近一些研究显示,和直接给予现金鼓励相比,员工更喜欢一些非现金的奖励和其他方式的激励,但是根据<经济心理学杂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