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黑天鹅》的理论,下一部我们想看什么电影,甚至什么是好电影,都没有人知道。《爆发》却说,人类行为93%是可以预测的,预见未来依靠的就是“大数据”,这与QQ空间最近发布的《大数据里看电影》榜单的观点不谋而合。大数据不仅可以预测电影票房,还能分析出观众的关联喜好,如:热议致青春的人,还特别关注了杜蕾斯等,这期间的关联性是如何看到的?《大数据里看电影》榜单一一进行了解读。
电影是观众">的大数据
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总是在不断增长,但这些知识的基础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撼动,而撼动它往往只需要一个简单但激进的观点。电影从诞生开始就被认为是艺术家的个人或者群体创作,观众喜欢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的思维,仿佛越是天马行空就越是容易博得人们的亲睐。真是这样吗?一个声音说,“票房决定一切”,另一个听起来似乎很庄严的声音则斥责道:“庸俗!俗不可耐”。然而大道至简,今天,技术的发展已经使11545.html">我们有能力为这个简单而庸俗的道理寻求到足够的支持。
十年前,人们感叹电影已死,影院门可罗雀。十年后,看电影成了家常便饭,新的院线层出不穷,看过的电影数不胜数;至于那些或因海报不够吸引或因时间没来得及或因工作没顾得上看的电影,则在硬盘上DVD里“堆积如山”,就算你没有保存它们的兴趣,视频网站上供你随时读取的电影也是以万来计算。这时候,再腕儿的导演也仿佛随时听候你的差遣。电影本身,因为产量的飞速增长,已经成为了一种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大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从编剧到导演,从明星大腕到无名演员,都成了观众随意享用的美食。
观众也是电影的大数据
别以为有什么不平等,有人不是说了吗?“世界是平的”,大数据让我们人人平等。因为反过来,观众也是电影的大数据。根据QQ空间的数据分析,社交网络所提取出来的大数据倾向,能够直接反映出电影的各个方面。受欢迎程度与票房的正比例关系是我们最直接能够意料得到的,在对QQ空间的电影数据报告中,观众对电影的议论和关注数据曲线与后来的票房统计高度贴合,从趋势来讲几乎是完全一致;在包括观众年龄、所在城市、不同学历和文化水平等等多个维度上,QQ空间都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票房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如插图所示)。其次就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程度对电影类型的偏好,在大数据下也暴露无遗,谁是重口味、谁是小清新、谁大爱好莱坞、谁最有文艺范儿……那么下一次,导演拍什么会被热捧、编剧该侧重什么题材、演员如何转型才能收获更大的成就?只要电影人想要的答案,在QQ空间的大数据中都能寻到。
与传统的数据统计不同,大数据反映的一是行为动态,二是蝴蝶效应。传统的数据统计是事后诸葛亮,而大数据却能够扮演先知的角色。口碑最能体现的就是群众行为心理,而大数据能够对口碑进行全程细节化的跟踪分析,对于电影发行商和院线来说,即使不是如虎添翼,至少也算得雪中送炭。在QQ空间当中,我们发现,一张嘴可以撬动一个票房,一声共鸣也有能量举起一个市场。大数据的研究表明,滚雪球的口碑效果,在互联网的世界比传统市场更能够对亲朋好友产生深远的影响:每一个QQ好友,都对院线的生存至关重要。
虽然我不喜欢《致青春》,虽然我觉得《小时代》很恼残,但我不能阻止别人去热爱它们,这就是人群喜欢的差距,QQ空间大数据里看电影也能看到非常大的差异性。每一个观众,都值得电影去尊重,每一波大数据的震荡,也都有着成就一个全新电影时代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