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免费?定价或在颠覆行业规则

有则关于免费产品的老笑话是这样的:顾客问一个免费派送产品的商人,“你这样怎么能赚钱呢?”商人回答道,“我赚的是人气。”  是的,这种做法听起来并不靠谱。但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不论是在互联网还是其他地方,赠送产品俨然已成为一种合法的业务模式,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前《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记者、《连线》(Wired)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去年发表过一篇封面文章,题为“免费!商业的未来”(Free! Why $0.00 is the Future of Business)。这篇文章也是他为自己将于今年7月出版的新书《免费午餐的前世与未来》(Free: The Past and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所写的预告。克里斯也是《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的作者,他在书中指出:亚马逊(Amazon.com)和Netflix等公司业务得以红火的秘诀就是他们都提供海量的产品,但每种产品的售量都很小。现在这些公司已成为经济衰退浪潮中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之一。  提出“免费经济学”理论的并不只有安德森一人。广和投资(Union Square Ventures)的风险投资家弗雷德·威尔森(Fred Wilson)率先以“免费+收费模式”(freemium)来描述一种新兴的业务模式,即靠提供免费服务来积聚人气,然后再推出增值的收费服务,以此获得盈利。这种模式在网络服务公司和软件公司中非常普遍。  即使不准备免费奉送产品的公司,假如能够理解“免费经济学”背后的道理,对过去收费产品和服务的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他们也能从中获益。技术专家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在他的新书《谷歌的秘诀》(What Would Google Do)中提出,汽车公司能否找到一种赚钱的“免费”模式?汽车厂商能否借鉴谷歌的商业模式,免费发放依靠广告收入的汽车呢?沃顿法学与商业道德教授凯文·韦巴赫(Kevin Werbach)指出,一旦公司突破传统思维,接受价格并非完全取决于产品成本的观念,新的机遇就会涌现出来,即便非网络产品亦是如此。他说,“汽油完全可以免费,然后由开车的人每年付年费。同样的,汽车也可以免费,然后开车的人付汽油服务费即可。这两种模式现在市场上都还没有,但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韦巴赫指出,有一家名为“好地方”(Better Place)的新兴电动汽车公司正在考虑以低价出售汽车,然后再靠新型电池赚钱的模式,就像打印机公司出售低价打印机,再高价出售墨盒一样。他说,“人们认为这样做很冒险,但假如说汽车只是一整套服务中的一部份,为什么就不能设法把价格摊开来呢?”  但这种做法究竟新鲜在哪里呢?“免费”的概念自“商业兴起之后”就已经出现了,沃顿营销学张忠教授(Z. John Zhang)质疑道。他曾经写过关于定价策略的著作。他说,“你到超市去购物,得到免费的样品,结果你买了一大箱子产品回去。有些酒吧是女士免费,然后让同行的男士买单。‘免费’是营销学理论中最强大的字眼。这种方式确实可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看到‘免费’的东西,即使你本来不感兴趣,你也会去拿。营销人士会利用一切机会使用这个字眼。”  需求曲线的背后  事实上“免费”的诱惑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压垮了需求曲线。研究定价与技术的沃顿运营及信息管理教授卡提克·霍桑纳格(Kartik Hosanagar)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品完全免费,一种是不免费但定价很低,对前者的需求就比对后者要大得多。”Half.com创始人、风险投资家乔希· 科佩尔曼(Josh Kopelman)把这种现象称为“一分钱的差别”(the penny gap)。他说,“只要是免费,消费者的需求就会突然直线上升。相反哪怕只收一分钱,需求也会大幅下降。”  所以很多公司都在想方设法推出“免费”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沃顿营销学教授斯蒂芬·霍希(Stephen J. Hoch)说,“化妆品就从来不打折,都是‘买正价商品送免费小样。’这样就可以维持正常的价格。”Adobe允许用户免费使用自己的Adobe Reader 软件,以PDF电子文档格式显示文件,但向需要安装Adobe Acrobat来制作文件的公司收费。“如果两者都收费,那这款软件就没办法畅销。”  当然免费产品和服务并非真的免费;只不过是以其他方式来收费罢了。交叉收费是流传已久的销售战略,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吉列剃须刀,早在一个世纪前吉列就开始低价出售剃须刀,吸引顾客购买高价的替换刀片。后来过了很长时间打印机公司才开始采取类似的策略,廉价出售打印机,吸引顾客购买高价墨盒。  所以市场有两面,每面吸引不同的顾客。张教授说,“哪一面的价格弹性小[对价格变化不是很敏感],这一面就是你可以收更高费用的目标。”譬如“女士免费”酒吧,因为女士入场可以吸引更多的男士,而男士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小,入场券的价格高低对他们的影响不大。  过去读者订阅报纸要付费,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广告商也要付费。现在有些报纸杂志已经对读者免费,出版的成本则靠广告来支撑。但由于免费在线内容随处可见,读者的需求波动十分强烈,即只要收取任何一点费用读者都会非常敏感,于是许多出版商都在尝试着纠正这种免费模式,包括采用交叉销售,譬如《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现在就在wsjwine.com上向读者销售葡萄酒。  [page]  有则关于免费产品的老笑话是这样的:顾客问一个免费派送产品的商人,“你这样怎么能赚钱呢?”商人回答道,“我赚的是人气。”  是的,这种做法听起来并不靠谱。但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不论是在互联网还是其他地方,赠送产品俨然已成为一种合法的业务模式,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前《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记者、《连线》(Wired)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去年发表过一篇封面文章,题为“免费!商业的未来”(Free! Why $0.00 is the Future of Business)。这篇文章也是他为自己将于今年7月出版的新书《免费午餐的前世与未来》(Free: The Past and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所写的预告。克里斯也是《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的作者,他在书中指出:亚马逊(Amazon.com)和Netflix等公司业务得以红火的秘诀就是他们都提供海量的产品,但每种产品的售量都很小。现在这些公司已成为经济衰退浪潮中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之一。  提出“免费经济学”理论的并不只有安德森一人。广和投资(Union Square Ventures)的风险投资家弗雷德·威尔森(Fred Wilson)率先以“免费+收费模式”(freemium)来描述一种新兴的业务模式,即靠提供免费服务来积聚人气,然后再推出增值的收费服务,以此获得盈利。这种模式在网络服务公司和软件公司中非常普遍。  即使不准备免费奉送产品的公司,假如能够理解“免费经济学”背后的道理,对过去收费产品和服务的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他们也能从中获益。技术专家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在他的新书《谷歌的秘诀》(What Would Google Do)中提出,汽车公司能否找到一种赚钱的“免费”模式?汽车厂商能否借鉴谷歌的商业模式,免费发放依靠广告收入的汽车呢?沃顿法学与商业道德教授凯文·韦巴赫(Kevin Werbach)指出,一旦公司突破传统思维,接受价格并非完全取决于产品成本的观念,新的机遇就会涌现出来,即便非网络产品亦是如此。他说,“汽油完全可以免费,然后由开车的人每年付年费。同样的,汽车也可以免费,然后开车的人付汽油服务费即可。这两种模式现在市场上都还没有,但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韦巴赫指出,有一家名为“好地方”(Better Place)的新兴电动汽车公司正在考虑以低价出售汽车,然后再靠新型电池赚钱的模式,就像打印机公司出售低价打印机,再高价出售墨盒一样。他说,“人们认为这样做很冒险,但假如说汽车只是一整套服务中的一部份,为什么就不能设法把价格摊开来呢?”  但这种做法究竟新鲜在哪里呢?“免费”的概念自“商业兴起之后”就已经出现了,沃顿营销学张忠教授(Z. John Zhang)质疑道。他曾经写过关于定价策略的著作。他说,“你到超市去购物,得到免费的样品,结果你买了一大箱子产品回去。有些酒吧是女士免费,然后让同行的男士买单。‘免费’是营销学理论中最强大的字眼。这种方式确实可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看到‘免费’的东西,即使你本来不感兴趣,你也会去拿。营销人士会利用一切机会使用这个字眼。”  需求曲线的背后  事实上“免费”的诱惑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压垮了需求曲线。研究定价与技术的沃顿运营及信息管理教授卡提克·霍桑纳格(Kartik Hosanagar)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品完全免费,一种是不免费但定价很低,对前者的需求就比对后者要大得多。”Half.com创始人、风险投资家乔希· 科佩尔曼(Josh Kopelman)把这种现象称为“一分钱的差别”(the penny gap)。他说,“只要是免费,消费者的需求就会突然直线上升。相反哪怕只收一分钱,需求也会大幅下降。”  所以很多公司都在想方设法推出“免费”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沃顿营销学教授斯蒂芬·霍希(Stephen J. Hoch)说,“化妆品就从来不打折,都是‘买正价商品送免费小样。’这样就可以维持正常的价格。”Adobe允许用户免费使用自己的Adobe Reader 软件,以PDF电子文档格式显示文件,但向需要安装Adobe Acrobat来制作文件的公司收费。“如果两者都收费,那这款软件就没办法畅销。”  当然免费产品和服务并非真的免费;只不过是以其他方式来收费罢了。交叉收费是流传已久的销售战略,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吉列剃须刀,早在一个世纪前吉列就开始低价出售剃须刀,吸引顾客购买高价的替换刀片。后来过了很长时间打印机公司才开始采取类似的策略,廉价出售打印机,吸引顾客购买高价墨盒。  所以市场有两面,每面吸引不同的顾客。张教授说,“哪一面的价格弹性小[对价格变化不是很敏感],这一面就是你可以收更高费用的目标。”譬如“女士免费”酒吧,因为女士入场可以吸引更多的男士,而男士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小,入场券的价格高低对他们的影响不大。  过去读者订阅报纸要付费,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广告商也要付费。现在有些报纸杂志已经对读者免费,出版的成本则靠广告来支撑。但由于免费在线内容随处可见,读者的需求波动十分强烈,即只要收取任何一点费用读者都会非常敏感,于是许多出版商都在尝试着纠正这种免费模式,包括采用交叉销售,譬如《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现在就在wsjwine.com上向读者销售葡萄酒。  [page]  最新的趋势,当然是互联网。因特网的崛起使得某些新产品的发行边际成本几乎降至零。安德森在二月份的《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指出,“无论是音乐还是维基百科,数码产品制作和发行的边际成本实际可以为零,从而把恶性价格战推向了顶峰。”除了更容易找到廉价的产品和材料外,互联网的崛起还意味着可以拥有无数获得免费产品的机遇。  除了可以将发行成本降至最低外,互联网还滋生出其他一些明显的趋势,推动价格和消费者期望趋近于零。两面性市场在网上表现得更为成熟。谷歌通过提供免费的在线搜索,把广告商和用户的搜索期望值匹配起来:譬如搜索汽车,用户就会看到汽车广告。霍桑纳格说,“以前这种交易无法实现,因为把某个广告商和客户匹配起来的成本太高。”谷歌、雅虎和Facebook等在线公司正是利用互联网的机遇,利用“免费”大餐来吸引用户,希望将来获得回报,哪怕广告或其他来源的收入不能抵消免费服务的成本也没关系。  促使这些公司推出免费服务的还有其他原因。在网上开个小店、建个信息网站或博客所需的资金很少,而传统的公司则需要承担不菲的固定成本和店铺投资。门槛低也是催生《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所称的“免费经济”(free-labor economy)的因素之一。人们只需花上一些时间就能建立起完善的,可能也很实用的网站。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普及也使得
版权内容的复制非常简单,包括音乐、电影、图片和新的文章等等,而这些是或者说过去是传统行业的产品。这一切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期望。“免费文化”正在人们的生活中崛起,即有很多东西人们觉得不付钱就享受是理所当然的。迫于生存压力,深受伤害的传统行业不得不应对免费文化的挑战,而这些提供免费产品的公司有些就是想方设法获得投资,然后再拿钱来赚吆喝,即使不赚钱也不介意,而这使得某些传统行业深受其害。  消费者对于免费网络内容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态度,“产生了始料未及的灾难性后果,并且以极快的速度释放出巨大的影响,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对新闻制作、对音乐制作的灾难性的影响仍在持续。显然依靠人气来拉动销售的概念是错误的,因为结果是无法拉动。2001年以来美国音乐唱片的销售额从130亿美元缩水至70亿美元,而同期合法数字下载的销售额达到15亿美元。”  受免费在线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产品(制作成本高但易于复制粘贴)能轻易地被博客到处转载,受困于高额固定成本和发行成本的报纸杂志遭受到沉重打击。多数报纸杂志也尝试过提供免费内容,但仅靠在线广告收入无法负担其高昂的固定成本。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一直为报纸杂志撰稿,他在二月份的《时代》(Times)周刊发表题为“如何拯救报纸”(How to Save Your Newspaper)的封面文章,对“免费经济”现象进行了直白的剖析。他在文章中写道,“这种业务模式没有存在的理由。”他建议报纸想办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并向阅读内容的读者收取费用。  张教授对此观点表示同意。他说,“现在传统报纸的做法是试图公平竞争,为此不惜降低自己的质量。他们应该向高端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征。”艾萨克森建议建立一种系统,使得读者可以很方便地为在线内容支付“小额费用”。但这是说来容易做来难。艾萨克森等人提议的这种系统以往的尝试效果不佳,主要因为“一分钱的差距”心理很难克服,再加上人们都知道网上有大量的免费新闻可以阅读。霍希说,“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让人们对免费的东西上瘾。假如你要提供免费服务,你就得做好永远免费的心理准备。假如你要低价出售,你就必须降低成本。”  免费软件代替人的工作  免费在线文化效应对传统业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很多以前由人来完成的工作现在都可以用软件来做。安德森说,“以前那个爱发脾气的税务会计变成了免费的在线软件TurboTax,股票经纪人被交易网站取而代之,你也不再需要旅行社,只要有个完美的搜索引擎就可以搞定一切。”  谷歌利用在线搜索广告的收入来补贴其他免费的在线软件,让那些提供类似产品但已经习惯收费的竞争对手惊慌失措。微软的办公软件动辄要数百美元,而谷歌推出的整套办公软件(文字处理、工作表等)却是完全免费的。于是微软不得不承诺将来会推出免费的在线版办公软件。韦巴赫说,“将来很有可能我们不用再花很多钱在系统上。”这对于那些有工资等固定成本的公司而言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企业也在纷纷尝试各种各样的定价策略。有些寄望于“免费+收费”模式,免费推出产品的基本版,但高级功能需要收费。雅虎让成千上万的幻想球员每个赛季免费参与在线联盟,然后再诱惑他们为对局统计或球员侦查报告付费。在每个报税季,H&R Block和Intuit等公司都会提供免费的基本在线税务计算服务以及电子文档,但需要更加高级的服务则必须付费。困扰报刊网站的问题是决定哪些内容可以免费,哪些内容读者必须付费才能阅读。  有些公司的做法非常新颖。2007年,摇滚乐队“电台司令”(Radiohead)在网上发行专辑“彩虹里”(In Rainbows),允许歌迷自主选择下载的价钱。市场调查公司ConmScore的调研估计,38%的歌迷以6美元的均价下载了这张专辑。后来该专辑的实际CD销量超过了乐队发行的前两张CD。  张教授说,“企业必须根据新技术调整自己的收入模式。”不是人人都有能力与免费文化竞争,但还是可以尝试一些新颖的战略。   韦巴赫说,“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都觉得业务模式是永恒不变的。但业务模式并不是静止的,尤其在今天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改变某些行业的利润分配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经历这种改革确实不易,但这就是生活。只有积极参与这种变革的公司才能取得成功。”

时间: 2024-08-04 08:05:13

是否免费?定价或在颠覆行业规则的相关文章

麦考林CEO顾备春:颠覆洋规则的土葱炼成记

"在零售.服务性行业,国外越是成功.越是强势的企业,在中国越是做得糟糕.你看家乐福和沃尔玛,家乐福在法国已经快倒闭完蛋了,所以它不会把法国的那套当作标准来强制执行.沃尔玛这么成功,很强势地把美国的这一套copy到中国,复制到日本死掉了,复制到韩国死掉了,复制到中国,目前还没死掉.如果还不变的话,我已经看到它的未来" 夜,9点半,顾备春安静地坐在咖啡馆里等. 一位风尘仆仆.头发一丝不苟地向后梳的男子进入他的视线--来人正是红杉中国基金创办人.合伙人沈南鹏. 几个小时后,从浦东机场赶来赴约

金山:行业规则已被破坏 竞争没有底线

[TechWeb消息]11月3日消息,针对今日腾讯发布的"装有360软件的电脑停止运行QQ"消息,金山安全公关经理李小光表示:"在几个月前360 强行用户放弃金山网盾时,行业规则已经被破坏.这种没规则的情况下,竞争没有底线,用户多的力量大,最终受到伤害的是用户."李小光表示,互联网行业要重建并维护正常的竞争环境.今日晚间,腾讯发布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表示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随后,360董事

学界热议3B大战 呼吁健全行业规则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近期互联网市场上风波不断,从去年的3Q大战,到后来的"小三"大战,再到正如火如荼进行的3B大战,战场从企业间的口水战到论坛.微博内的"对骂"再到法庭对决,沸沸扬扬.风风火火,让用户.读者与网民看热闹的同时,又有些无所适从.企业间的竞争究竟是通过立法来约定底线,还是通过行业自律来达到平衡,或者是让市场来做最终决断?中国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究竟适用于"天空法则"还是"丛林法则"?哪种

一场颠覆行业格局的新型文艺促销盛会即将上演

劳卡衣柜举行大型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175.html">团购会 为配合新品上市,位于五星美居中心的劳卡衣柜中山店响应总部号召,作为劳卡本年度最大力度的优惠促销,中山首站将于8月12日举行大型团购会,首次打破传统模式促销,以文化艺术融合家居情景模式,汇聚众多书画艺术精英现场挥毫即席泼墨助兴.厂家首度开仓零利润直供,保证全年最低,以惠谢全国喜爱劳卡品牌的忠实消费者.为支持本次促销活动,总部特委派领导高层携带50万大礼包空降现场激情签

由方到圆海尔空调颠覆行业传统引领产品革命性变革

从1902年世界第一台空调诞生至今,110年间,空调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的传统外观从未改变过.但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变革已经将这种"传统"彻底颠覆.在上月举办的"2012-2013第四届中国高端家电趋势发布暨红顶奖颁奖典礼"上,海尔推出的帝樽空调实现了传统空调由方到圆的颠覆,成为空调行业唯一获评"红顶奖"的产品.不仅如此,这一源于用户需求的灵感结晶一经上市便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来自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

颠覆行业“潜规则”后谁在恐吓周鸿祎

谁在恐吓周鸿祎? 近日,一则题为"360免费杀毒软件遭围攻,创始人增强保安防恐吓"的新闻见诸报端,报道中称,"现在每天在360的 客服电话中七成电话是恐吓电话",令人不寒而栗.我们不禁疑惑,究竟是怎样的利益驱使,让这些人如此疯狂:我们更不禁要问,这些恐吓周鸿祎的人,究竟是谁? 周鸿祎经常说,360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做360卫士只是想把流氓软件赶尽杀绝.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老周就开始不断得罪人,随着360功能的完善,从查杀流氓软件,到查杀木马,再到遏制钓鱼网站,老

阿里云免费云服务器套餐再次升级——规则详细解读

阿里云免费套餐再次升级,提供更多产品,更久时长的使用.本次活动针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不过仅限新用户申请.下面就来简单地了解一下活动规则. 个人免费套餐详细规则 一.资格获取条件 1.新用户(指从未购买过阿里云产品(域名.邮箱除外)的用户): 2.通过阿里云个人实名认证: 3.个人芝麻信用分≥620: 二.免费套餐介绍 套餐基础版,包含1核1G云服务器.1核1G云数据库等35+核心云产品免费使用6个月.每天有名额限制,抢不到的朋友也不用急,只需要花18元将套餐升级到网站应用版即可获得,同时还能获

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互联网思维颠覆行业成本结构

9月16日,亚洲顶级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论坛在成都举行.中欧创业学兼职教授.中欧创业和投资中心执行主任李善友做了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的主题演讲."不谈成本结构的互联网思维都是伪思维."李善友作为主讲嘉宾,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抛出了其对互联网思维意义的认识. 作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酷6网创始人.原CEO,李善友见过太多行业人士对互联网态度的转变,他也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变化有颇多感概.他认为,"一个时代就应该要有一个时代的思维,互联网时代

3个月免费云服务器,10+行业解决方案,阿里再推企业上云浪潮

近日,阿里云正式推出"云3计划",活动期间所有未购买或试用过阿里云的企业级用户均可获得最高3个月的免费时长.这是在阿里云完成免费域名.企业邮箱.虚拟主机后,首次针对云计算的核心产品云服务器提供免费服务,此举不仅是阿里云对用户再次让利,也标识着更多企业级用户可借助阿里云完成首次"云端"体验,必将大幅推动云计算在国内的发展和落地.   云服务器免费,阿里云"互联网+"更进一步   如上所述,通过域名.企业邮箱.虚拟主机免费计划,阿里云为各行各业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