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oogle Buzz看产品的纯粹性

我本来打算在2月13号,也就是Buzz发布之初写这篇日志,结果当天毒瘾犯了,玩PSP月下去了。拖到3月中成稿后,又因忙碌和烦躁,放了两周不去修订它。此时是否已经没有人关注Buzz?

剽悍的Buzz不需要解释,基本上是Friendfeed的翻版。很多人没玩过Friendfeed,所以老往Twitter上面套,并盛赞Buzz的创新,其实大都是Friendfeed玩残了的把戏。没办法,明星吃饭拉屎皆新闻也。然则Friendfeed没能大红大紫,始终是笼罩在Buzz头顶上的一片阴云。这个模式的缺陷到底在哪里呢?

显而易见,Buzz认为是推广不利,没能快速到达增长拐点,所以背靠Gmail/Google Reader/Picasa三颗大树。Buzz心想,坐拥近2亿的用户基础,自然胜券在握。吓!好乐观,我看未必。强大的推广渠道其实是把双刃剑,带来用户也带来麻烦,甚至于麻烦超乎想象,预期的收益中却充满了泡沫。

近半年来,我一直在极力鼓吹产品的纯粹性,主要是用户社区的纯粹性。所谓用户社区,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较多的产品。在我看来,Friendfeed也好,Buzz也好,都是由于纯粹性不足而上升乏力的案例,Buzz的情况尤其糟糕,具体有如下五点:

1、不纯粹的习惯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Gmail是一款邮件产品,Buzz是一款社交产品。二者的使用习惯并不一致。比如邮件应用的目的性较强,社交应用的随意性较强,如果沿袭邮件的使用习惯,有可能访问Buzz的时机不对(早上上班),停留时间下降(忙于处理正经事务),访问频度也低于其他社交产品。但若期待用 Buzz去改变Gmail的使用习惯,它目前还没有如此大的魔力。

拿特别熟悉的QQ举例。我们会因为挂QQ而顺带使用它面板上的其他服务,却不容易为了使用“其他服务”特地打开QQ。在子母产品之间,习惯上的主次分明,次要服务必然迁就主要服务,除非它也慢慢进化为了主要服务的一部分——多么漫长的过程,但Gmail的用户习惯却不利于Buzz的快速渗透。

我猜,Google的工程师一定也看到了个中隐忧。或许正是因为Gmail的用户习惯难以拉动Twitter类产品的使用,最终才采用了 Friendfeed模式,即便用户并不活跃地产出信息,他在Google Reader、Picasa以及其他feed源的活动依然能自动输出内容,使得Buzz用户“总有得看”,用阅读来带动Buzz起步,再用互动来加速 Buzz成长。

于是Gmail一方面加入了社交阅读器的特征(QQmail早就干了),另一方面也借力于Gmail的邮件往来数据,用算法搭建好了用户关系网络。在一开始的新闻稿中Google正是得意洋洋地宣布,庞大的关系网络乃Buzz的核心优势之一。

当真如此?

我看未必。留到第三个小节再去评价。

2、不纯粹的感受

所谓“用户感受”的概念,可以用更专业,更装逼一点的名词来描述,即“用户情感体验”,他使用产品时,在情感上产生的细腻的触动。

如果从产品类型的角度出发,那么Gmail和Buzz同为信息获取工具,用户操作均为收取-阅读-回复,看似雷同。但如果从用户感受的角度出发,阅读一封邮件和阅读一条社交信息的情感触动往往有明显的区别。邮件类型因其多元化,其阅读感受是中性的;而社交资讯的阅读感受则是亲切而随性的。

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化,作为邮件产品,Gmail强调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效率;作为社交产品,Buzz强调的是轻松阅读与便捷互动。产品设计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区别。那么不同感受的内容,不同风格的服务,强行糅合在同一款产品里,又怎么能算得上纯粹呢?

就像宣纸是纸,草纸也是纸,却绝不可以混为一谈。感受上的不纯粹使得用户适应性被削弱,接受新应用的时间被延长,无法实现平滑而凶猛的扩张。

3、不纯粹的关系
之前提到过,Buzz得意于Gmail和Google Reader现成的用户关系网络。这是鲜花,也是炸药。这是营养牛奶,内含三聚氰胺。问题并不在于用户关系网络是否真实,是否有效,而是这张网络属于什么样的交流性质?

很显然,我的工作网络,家庭网络,同学网络,兴趣组网络各自不同。我希望老板看到自己生活中的一面吗?我希望家人看到自己工作中的一面吗?把关系网络简单理解为熟人关系,好比这世界上只有一个Internet,却不允许无数个局域网的存在。我在接受Buzz作为社交网络之前,被强行夹到一份自以为是却错漏百出的速配列表之中,然后一个个删除清理。何必这么辛苦呢?不用它便是。

任何一张成功的社交网络必定由用户亲手织成,由他根据不同的社交情景来选择每个交往对象。情景不同,则对象不同,则语境和氛围不同,根据情景和对象来定义不同的社交类型,才会使得用户足够投入。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它必定是自由恋爱而非相亲节目。然而Buzz与Gmail、Google Reader捆绑,使得用户关系的性质错综复杂,发言颇多顾忌,更有隐私泄露的大患。

后来Google很快解除了Buzz与Google Reader好友的同步,可见用户之怒。这不是废话吗?Google Reader的follow只是普通的订阅关系,可视之为“社会化”,却与“社交”两个字天差地别,我接受一个陌生人的文章推荐并不代表也接受他输出的其他信息。可解除同步无法根除Gmail关系的芜杂,速配必然失败。我们必须尊重用户本人的社交选择意愿,多么高明的算法也无法将之取代。

如果没有被用户接受的关系网络,那么社交就是一朵假花。Buzz借力于Gmail,情况可能还要糟糕一点,就是用户被茫然导入,对此地的对话情景全无了解,也很难认可这张轻浮的算法列表。好像被外星人抓到了一起,天空中有个高音喇叭说:“快聊”。那么他连从头开始建立关系网络的兴致可能都被打消了,或者直接过滤掉Buzz,眼不见为净;或者自居于公众场合而不是私人空间,有悖社交的初衷。

4、不纯粹的内容
上面谈到“不纯粹的关系”,乃是Buzz的致命伤。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用户,他们可以接受Gmail的算法推荐,或是手动清理出来一张满意的关系网络,然后踏上Google赞助的社交之旅。你好,Friendfeed的衰败阴云正在前面等着你们。

在2009年,我曾经疯狂迷恋过半年的Friendfeed,但只使用它的Room(以后还会专门写篇日志分析“社会化推荐”)。和大红大紫的Twitter相比,Friendfeed一贯叫好不叫座,红颜薄命吗?我倒认为是孤芳自赏居多。

那半年里我在Friendfeed上follow了不少人,信息流那是刷刷的快。过瘾吗?一点也不。我压根感受不到在信息背后的人的存在,只是一队僵尸,一个高音喇叭,一条死气沉沉的河。只见源源不断的碎片资讯被抓取而来,可作为阅读器,乱纷纷的碎片干扰了阅读的质量与节奏;作为社交产品,它又缺乏最起码的人味儿。既然大多数人压根不来这里活动,哪里有什么人味儿呢?与邮递员送信又有何异。

缺少个人魅力的吸引,把人抽象为内容订阅源,却忽略掉了微妙的“人的气息”,这就是Friendfeed模式的败笔。在社交场合我们关注的是某个鲜活的人,而不仅仅是他发表的内容,如果他不在这里(或很少来这里),那么我也没有留下来的必要。当他发表的内容被从本人身上剥离出去,变成若干条广播消息,于是光芒尽折,我却更愿意看到他亲口在某处讲述。这无关时间、地点与形式,转发如临摹,再怎么逼真也是幅赝品。

当然,Friendfeed里也不乏活跃的发表型用户,但终归是少数,僵尸抓取信息与真人发布信息羼杂在一起难以辨识,尸臭沾染到活人身上。信息再怎么汹涌,也如同群尸过界。创始人太看重信息获取效率,却无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诉求。

说回来Buzz,它自动关联feed的设计既丰富了内容,又制造了一大批生化僵尸来削弱社交的乐趣,看似Google Reader的互动加强版——然则僵尸愈多,社交乐趣愈少。

5、不纯粹的阅读
即便是照搬Friendfeed模式,Buzz可能比它的前辈还要更糟糕一点。因为Friendfeed的正文设置为新开窗口阅读,Buzz却继承了Google Reader的衣钵,在本页直接展开阅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你自己看嘛,正文接评论接正文接评论接正文,鸡包纸包鸡包纸包鸡……

冗长的评论毫无疑问对正文阅读造成了干扰。有时候我好奇点开折叠评论,呼啦啦拖下去两屏,全是生面孔的无聊吵闹,下一条正文信息被挤到两屏开外。Buzz的交互设计极力鼓励琐碎的评论发表,又时常因为陌生评论者的掺入而显得索然无味。再加上Friendfeed回复优先的显示设置,信息被反复顶上去,一长串无趣评论频频跑到你眼皮子底下去抢风头。结果用户关系驳杂的创口越撕越大,不感兴趣的“好友”动态,莫名其妙的口水回复,充盈视野,使人焦躁不安。

更加要命的是,轻快的微博和长篇大论的文章,通栏排开的图片绞在了一起,忽而长文忽而短语,绞成一团乱麻。内容界面全无简洁清爽的美感,只能用“杂乱无章”四个字来形容,阅读节奏时轻时重,时快时慢,怎可能与Twitter行云流水的流畅相比。

Buzz把长长短短性质各异的内容放在同一个页面上,必然带来阅读上的跳跃感,忽而漫步忽而短跑,全无连贯性可言。然而Twitter之所以是了不起的Twitter,不仅因为它够简单,还因为它够纯粹,又从纯粹中派生出鲜明的感染力与稳定的节奏感来。像脉动一样强有力的内容节奏能明显提高阅读舒适度,进一步促进阅读的连贯性和浸入感。如果把Twitter的纯粹理解为简陋,把Buzz的花哨理解为强大,则徒增笑柄。

反观Buzz之旅,与其说是热闹,不如说是嘈杂,使阅读区变成了闹哄哄的广场——是的,一群Google粉丝聚集闲聊的广场就是Buzz的现状。讨论比发表更热烈得多,讨论者之间常常互不相识。它更像是一个由五花八门的follow关系构成的,开放性的资讯讨论组(或灌水群),却与社交的初衷南辕北辙。轻浮的用户关系再加上紊乱的阅读体验,如何能“社交”得起来?

Buzz发布半个月后,伟大的谢尔盖·布林宣布说,Buzz公测的结果与Google内部2万名员工的内测结果大不相同,因此Google今后的产品都将进行小范围公开测试,不再以内部员工测试为准。于是你立刻理解了为什么牛逼如Google也会在Buzz上犯这么多错误,因为所有的Buzz试验都是以Google员工,这批少数派精英为参照标准,尤其在封闭式的环境下无法还原多样化的用户情景。而社交中的情绪化,个性化,远远超出了 Google工程师的感知范畴。社交的本质是特定关系网络中的特定社群文化,它的规律即便用尽全世界的大型电脑也无法计算。

最终,我猜测Buzz不会垮掉,毕竟背靠着Gmail这棵大树,但它也很难大红大紫。遥想Yahoo!Buzz当年,难道不是另一颗大受追捧,冉冉升起的明星吗?今天谁还记得它人老珠黄。

来源:http://firecacada.blog.163.com/blog/static/7074376201022910247668/

时间: 2024-09-19 09:39:45

从Google Buzz看产品的纯粹性的相关文章

Google称自身产品在革新性上存在局限性

       4月23日消息,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一位Google官员于上周在波士顿举行的AIIM会议上指出,由于在本公司的内容管理系统产品领域缺乏必要的竞争,使得公司在对产品进行革新性的改进以便其更具吸引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Google企业运营部的产品市场经理David Bercovich指出,除了在商务应用领域存在趋向于消费者型产品的趋势之外,公司的内容管理系统并未同搜索引擎Google类似的需要致力于使用户满意的压力. Bercovich说,"同内容管理系统长时间不需要变换卖主和技术

web社区的内容为王:Friend feed和Google buzz为什么不行

Friend feed串联起你在互联网上所有的好友(或者叫关注的人等,称谓在这里无所谓),让你和朋友们在网上的任何分享都能最快地传播开来.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搞不起来(Alexa才#642,不如很多小的垂直性社区)?因为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8258.html">内容为王.这四个字要细细分析一下才能知道为什么看似这么浅显的道理如此重要. Friend feed(下面简称为FF)上没有内容么?当然有了.这里不讨论人和人的关系,虽然说某

如何分析互联网产品的耐用性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产品的迭代更新展现了这时代特有的快节奏.产品就好比赛场中的运动员,用户就是接力棒,产品不断地更替,而用户使用产品都会存在一定的选择周期.用户的需求就是最后的目标,而产品本身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媒介.根据产品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互联网公司的反应越来越快,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市场中竞争.但众多的"快产品"是否能成为用户持久使用的"耐用品"仍是个问题. "快产品"用户爆发式地增长不代表它本身就是"耐用品",比如微

Google Buzz,究竟路在何方

Google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1184.html">Buzz其实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产品. 虽然不是专业的G粉,不过还是在buzz刚刚推出时就去试用过,但是当时对于这个相当社会化的产品还并不了解.时隔几个月,现在已经对于这个全新的产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Google-Reader与Google-wave 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词.社会化网络的出现,极大的增强了用户的粘度.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Google-Reader社会

谷歌Gmail推出社交网络功能Google Buzz

据国外媒体今日报道,谷歌周二发布一款名为Google Buzz的新产品,用户将可以直接在Gmail内分享信息.连接和照片.谷歌另外还发布了一系列用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新型社交网络功能. 谷歌全新的社交网络技术继承了Twitter和Facebook等热门社交网络服务的特点.相比使用谷歌的时间,用户在Twitter和Facebook上花的时间不断上升. 根据comScore调查显示,Gmail是全球最热门的电邮服务,去年12月独立用户访问量达1.765亿.排在谷歌之前的是微软的Windows

社区内容的品质的纯粹性

本文最初的标题是<社区内容的纯粹性>,左看右看不顺眼,文章也写不下去.夜里,灵光一现,发现问题出在纯粹性的主体上.社区的内容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泥沙尽下的,但是好的内容是有标准的,这就是所谓的内容的品质.一位社区运营的实战派专家对我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用于社区一点也不错,一个社区诞生三个月的情况就能决定这个社区的未来格局.如果内容的品质发生了偏离,想扭转过来比重做都难! 社区内容品质被人比喻为血统,这所谓血统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决定社区未来的内容品质究竟是什么? 血

Google Buzz掀起新一轮隐私权争议

Google本周开始于全球的Gmail帐号中部署Google Buzz社交服务,不过,新上线的Google Buzz旋即引来外界对其隐私政策的质疑. Google Buzz可整合状态更新.连结.照片及影片等社交分享功能,移动版还加上了位置分享功能.引起隐私争议的其中一项功能为Google Buzz可自动找出使用者在Gmail中最常联系的好友并产生追随/被追随名单,而且使用者追随/被追随的对象列表是公开信息. Silicon Alley Insider分析,这使得好友或陌生人都可看到Buzz用户的

产品需求设计(以迅雷看产品为例)交互设计与视觉设计

文章描述:从产品到设计. 很多网页设计师认为自己做好设计就可以,其他的事可不用理会和学习,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深入了解产品本身.相关交互结构及用户体验等常识!这样设计师设计的东西才能深入产品中去,避免不犯错误!设计来源生活和思考,同样作为一个网页设计师,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分析产品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这里主要以迅雷看看产品为例,谈设计及用户体验的点点滴滴!希望对刚跨入网页设计这行的童鞋们有所帮助! 主要两个方面讲: 1.了解产品需求设计(以迅雷看产品为例) 2.交互设计与视

互联网产品设计:从短信看产品设计

文章描述:从移动短消息看产品设计. 今日收到移动短消息,内容如下: 尊敬的动感地带客户,截至3月10日,您的客户M值为947分.PC登录jf.10086.cn或手机登陆wap.jf.10086.cn畅享积分商城"99积分超值抢兑"活动:3月31日前每天下午15:00特价礼品99M值抢兑,特惠礼品数量有限,先兑先得! 这条短消息要想表达的意思清楚--来抢东西,把M值都用掉.但缺乏考虑和设计. 1 消息长.至少有85个字,还不算标点符号,不要以为大家用的都是大屏幕手机,还是有很多人在用小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