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研发和使用问题受到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关注。
“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金额远超原油进口额,全球芯片约六成市场在中国,年进口额约2000亿美元。从公众知晓度很高的计算机、智能手机到使用量巨大的空调、彩电,几乎每一件日常使用到的电子产品都离不开芯片。”
全国人大代表、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徐金鹏等11名代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关于在家电行业鼓励使用国产芯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指出,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领域,人们对芯片被英特尔、高通等国际行业巨头所控制并不陌生。但除了业内,大众却不怎么了解:从城市到农村,进入了每一个家庭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是芯片应用的“大户”,而这类芯片也被国际行业巨头所控制。
广泛应用于空调、冰箱等各类家电的混合信号中央处理芯片(MCU)是智能电器的核心。
“我国家电行业所使用的MCU,特别是高端MCU,几乎100%是进口欧美日品牌。按一颗MCU进口一般为15元计算,家电行业的MCU进口额达200亿元。”徐金鹏说,这200亿元可能影响甚至控制着2万亿元的产值,“是一头巨牛被一个小小的栓子牵着牛鼻子。”
《建议》称,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批科学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投入芯片研发,再加上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多项“强芯”政策和国家产业投资基金扶持下,我国国产芯片产业有了不小的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芯片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多重难题。
徐金鹏认为,一方面,国际巨头的技术和市场“围剿”让国产芯片的市场化之路十分困难。
今年1月,美国总统科技咨询委员会发布的《确保美国半导体的领导地位》的报告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和不断增长的海外并购对美国企业和国家安全已构成“威胁”,建议美国政府对中国相关产业加以限制。芯片行业的并购已受到格外严格的审查,如紫光收购美国企业有股份的德国半导体企业都遭到了美国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否决。
另一方面,由于空调等家电零部件国产化比例已很高,甚至可以说除了MCU几乎全部国产化,而MCU成本占总成本约1%,因此家电企业对价格已不敏感,加上对国产芯片技术可靠性的不确定,大多对应用国产芯片的积极性不高。
之所以建议在家电行业鼓励使用国产芯片,徐金鹏的理由是:计算机芯片的关注度高,因而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国际竞争对手的警惕甚至联合打压。
因此,“中国大可选择对芯片特性要求较强、实际应用广泛,同时所应用行业是中国已占主导地位的一些细分领域,如家电和工业控制等,加速应用自主芯片,形成‘研发-应用-促进研发-更好应用’的循环。”
此外,智能家电市场对于MCU存在大量需求。
徐金鹏分析,我国半导体下游应用结构大抵如下:计算机占29.7%,网络通信占29.2%,消费电子21.8%,工业控制 11.5%,汽车电子3.1%,其他4.6%。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智能家电的兴起,MCU价值在终端产品产值中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达到3-5%。
“在战略层面上,由于中国大规模产业升级和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的需要,市场对于MCU的需求是巨大的。”
徐金鹏在《建议》中指出,全世界的芯片市场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考虑到国家安全因素,一直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且有政策投入的产业。要想在强手如云的行业内成长并占有一席之位,国家支持推动力量不可或缺。
“如,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相对欧美日也是后来者,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已有包括台积电、三星等一批企业成为行业巨头。”
他还具体提出,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从以下方面予以支持。
一是选择几家有技术沉淀和研发能力的企业,以补贴或奖励的方式推动加速市场化应用,如每使用一颗国产MCU,补贴3-5元。鉴于整个行业特点和强者愈强的趋势,可通过补市场的方式检验企业的成长力,最终将政策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两家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
二是加大研发投入和补助力度,改变目前主要依靠和补助研究机构的做法,借鉴先进国家经验,鼓励科研机构与芯片企业合作研发,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大型技术和产业中心,相关研究经费允许企业主体单独申请。
三是吸引高层才人才聚集。为企业引进海外芯片领域领军人才提供包括绿卡、研究团队组建、启动资金、住房等方面的支持。由于企业的灵活性,吸引人才到国内企业比到传统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更有吸引力,也有利于人才流动,形成人才竞争市场,避免巨资引进后却无后续产出的情况。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