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迷雾中的估值
没有上市的阿里巴巴,其估值在兴奋、怀疑、嫉妒、羡慕等多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混合成的环境中发酵和膨胀。
全球媒体对阿里巴巴市值估算一路水涨船高,从早期的800亿美金到1500亿再到现在的2000亿美金,阿里巴巴享受着IPO规模超越Google、Facebook等全球互联网巨头这一前无古人的荣耀。
无人怀疑阿里巴巴的轰动,即便是刻意打压者也不得不承认阿里巴巴上市将成为历史性的的一刻,阿里巴巴将打开一扇财富之门。
然而,很多事情没有必然的结果,世界的精彩就在于变化,一件事情提前能看到的结局或许只是一个幻象,很多事情的变化会出乎人们的意料,正如我们曾经看到的那样。
于是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在事前对结局准备多个版本,并尽可能的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这个逻辑同样可以放在阿里巴巴的身上。
于是,对于阿里巴巴的市值,我们有了一个不同的大胆猜测,那就是对马云来说,或许并不希望阿里上市的市值太高,至少不是2000亿美金这么高,甚至大大低于媒体的猜测。
10亿美金的融资规模透露了什么?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5月7日阿里巴巴向SEC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提到阿里巴巴预计通过IPO募集10亿美金而不是普遍猜测的至少150亿美金。面对这种大大出乎意料的情况,媒体几乎一致解读为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而非实际要募集的资金。
但情况仅仅是如此简单吗?只是因为那里需要一个数字,所以随手就填上去了吗?看起来未必,这可能给外界透露出了非同寻常信息。
如果阿里巴巴想获得高估值其没有必要在提交IPO文件时放一个很少的象征性的数额,因为这毫无意义,除非阿里内部对估值还有争议,不得不暂时随便放一个数字。
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个数据之所以抛出来,是测试外界的反应。
第三个可能则是和大众猜测的不同马云并不像阿里有个很高的估值,打压大众预期,压低估值。这个可能性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并非毫无依据空穴来风的猜测。这一点正是我这里要重点分析的。
有权益无权力的软银和雅虎
马云为什么不希望阿里有个高估值?这是问题,我来说说答案。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的经历,要预测和判断一个人就要知道他现在和未来的处境。什么土地就要会长出什么树,什么树就会开出什么花,什么花就会结出什么果。
阿里从资本上来看是软银和雅虎控制的企业,但从话语权上看却是马云控制的企业。软银和雅虎两者在整个阿里巴巴的控制股权合计占比高达57%,而马云和蔡崇信加一起也不过12.5%,但软银和雅虎却对公司几乎没有话语权。
首先,在阿里巴巴,只有马云和蔡崇信是终身合伙人,其他人均可能变动。
其次,在阿里巴巴董事会的提名中,仅软银有权提名一名董事,而雅虎连提名一名董事的资格都没有,更为重要的是软银“在没有和马云及蔡崇信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不能反对任何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的董事”,同时必须“将超过公司发行普通股30%比例股票代表的投票权进行委托,支持马云与蔡崇信的投票”。
第三,当软银在阿里巴巴持股低于发行股份的15%时,将失去投票权。
上面所有的规定层层锁住软银和雅虎,让其在阿里巴巴集团中只有权益,而没有权力。
退出或许是软银和雅虎不得不选的一条路
对软银和雅虎来说,虽然在阿里巴巴的权力没有权力,但作为第一第二大的股东,阿里巴巴带来的巨大财富也能给它们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但这很可能只是它们一厢情愿的自我“意淫”。
此前马云已经通过VIE事件告诉软银和雅虎,不要因为拥有阿里巴巴的股权就可以成为“寄生虫”。
根据之前达成的协议,雅虎已经毫无悬念的被迫出售目前所有股份中的一半给阿里巴巴,这就意味着其股份将降至10%左右。
软银方面,作为最大的股东,软银一直不被马云喜欢,马云说孙正义的眼里只有六个字“软银,软银,软银”,而且说孙正义自私透顶,不喜之心溢于言表。
而孙正义说不会在阿里巴巴上市时抛售股份,但接着说“这绝不意味着我们承诺将永久持股”,面对着给软银带来巨大财富的阿里巴巴,这句话听起来意味深长。
虽然没有报道说软银和阿里巴巴达成协议要出售股份,但此地无银三百两,上面15%的限制绝对不是无关要紧的条件,或许暗示着马云早有计划要让软银扫地出门,或者至少股份降到15%以下。
一个低市值的阿里巴巴马云可以得到什么?
如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来一个设想,那就是软银和雅虎都将卖出股份,阿里将接手部分或者全部。
如果从这个设想开始推断,就可以很好的推断为什么马云不想有个高估值了:
第一,减小未来收购软银和雅虎所持股份的成本;
第二,打压雅虎和软银通过阿里巴巴上市所获得的收益;
第三,降低大众预期,为未来股票成长创造一个很好的空间,股票上涨总比下降脸上好看的多。
马云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也是个政治上很敏感的人,政治对阿里巴巴的成长有多大的作用,他有切肤之痛。所以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他很想把阿里巴巴打造成中国人的企业。
雅虎和软银等外资的退出,阿里就可以摆脱外资身份,这对于主要市场和用户都在国内的阿里巴巴来说非常重要,无论在市场和舆论上都对阿里巴巴的发展非常有利。
是选择短期的高市值还是期的政治、市场、舆论?这样的单选题中,后者显然是更为恰当的答案。
网络上的愤青们常常因为阿里腾讯们的外资身份耿耿于怀甚至对其进行言语上攻击,对此大多数商业精英人士的态度是置之一笑。
但擅长把握大众心理细节的马云,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