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代系统架构转型过程中,中汇公司借鉴阿里分布式技术和经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优化完善全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服务化基础架构平台。我们对通过不断创新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为‘全球人民币及相关产品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充满信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7年“云栖奖”获奖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下属中汇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正先生
一、人民币走向全球第三大国际货币
中国正在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并且正在以14亿人口的产业创新动能领跑“一带一路”、“金砖五国”,相当于在中国之外开拓又出相当于中国市场体量的“带路经济体“(GDP:2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市场体量的“金砖经济体”(GDP17万亿美元),而大国崛起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化货币,在和平时期,人民币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来西亚、韩国、柬埔寨、菲律宾、尼日利亚等国)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以来美元主导国际货币73年的霸权格局正在被改变,借助金融、科技(FinTech)”双螺旋“的创新力量,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造福全球各国人民。
随着金融科技的持续创新与国内外市场的逐步开放,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商业环境越来越复杂,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承载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使命,是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汇率和利率衍生品市场等组织者和运行者,为遍布全球的10000多家交易成员、33000多家信息和监管用户,提供银行间本外汇市场交易、交易后处理、行情指数信息、人民币定价基准等各种服务。
其全资子公司中汇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汇公司)作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开发中心”,长期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民币交易系统解决方案、行业标准和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供应商。外汇交易中心在20多年的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核心业务系统已支撑起银行间市场平均每日4万亿的巨量交易量,同时达到了99.99%的极高可用性。但随着业务发展,需求变更更加频繁,交易和信息反馈速度要求更快,集中承载业务逻辑的服务开始形成瓶颈,系统间交互变得日益复杂……这些问题都为企业架构治理、业务灵活创新带来了巨大挑战,应用开发速度、运维难度、投入产出效率都亟待显著提升,那么中汇公司究竟如何将严峻挑战转化为创新驱动力,实现从IT到DT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呢?
二、系统架构的三次“脱胎换骨”
在上海浦东张江开发区的一栋4层小楼中,没有传统金融IT企业的金碧辉煌,反而在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一家年轻公司的快节奏与旺盛的创新力,在一间空间不大却洒满阳光的办公室中,中汇公司副总经理李正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中汇技术带头人“撸起袖子”敢想敢干的创新实践故事,在公司发展的这些年里,也是全球金融机构触网、上云的转型期,为了满足金融客户、行业监管者不断变化的动态需求,他们竭尽全力提供更优质金融服务体验,总共迎来了三次技术层面的自我颠覆:
- “总分架构”时期:1994年至1997年,由各地分中心独立建设IT系统,承载较重业务处理的分中心,与总中心形成专网连接的星形结构。
- “整合架构”时期:1998年至2014年,把全国所有分中心的IT系统在外汇交易中心进行了集中整合,实现三层架构,率先把浏览器交互技术引入交易系统。通过对数据、应用和技术的统一规范,实现了对多系统的有效整合和治理。
- “分布架构”时期:2014年之后,因诸多历史遗留系统不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要求,交易中心决定借助云计算技术向分布式服务化架构转型,将现有系统分步重构,以“分层、拆解、抽象、复用”思路形成新一代交易系统。
在第三次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型中,中汇公司借鉴了阿里云EDAS中间件、DRDS分布式数据库、MySQL服务等核心技术,协同阿里工程师联合创新,优化架构,完善了其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服务化基础架构平台,实现了高并发、高灵活、高可用的平台优势,同时也使应用开发的效率提升了40%。
李总灌完一杯白开水后,爽快地说道:“我们自有的200多人技术团队主要由新毕业的大学生组成,很多人只是在书上看过分布式设计理念,因此与阿里云合作,即希望学到分布式架构的最佳实践经验,又期待能与中汇公司IT战略规划、研发体系融为一体。在中汇、阿里云双方的合作过程中,成功引入了分布式服务化架构理念,又通过应用配套研发形成了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技术体系。”
为了提升交易平台的系统容量和处理能力,中汇公司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服务化架构体系包含六大架构层次:用户访问层、接入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数据服务层、技术平台层、基础设施层。
- 用户访问层:自主化设计开发的通用交易终端基础框架,集成业界前沿混编前端技术,用以支撑交易客户端应用开发,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个性化定义自己的交易界面;
- 接入服务层:通过服务发现与路由、协议转换、负载均衡、安全隔离等技术,实现了客户端到应用服务、应用服务到数据的透明调用;同时,依托银行间市场业务数据交换协议IMIX,为市场成员提供了一个开放能力的通道;
- 应用服务层:“厚平台,薄应用”的实施主体,领域驱动和共享服务将在应用服务层完成融合与解耦,实现了核心业务功能,并向市场开放业务能力;
- 数据服务层,以银行间市场元数据标准构建数据协同开发能力,基于自主化元数据管理平台和企业数据模型,对数据对象进行精准设计和严格管理,从而实现了数据库的设计、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客户端交互都遵循统一银行间市场数据元规范,为数据的深度挖掘奠定了良好基础;
- 技术平台层,构建自主化架构资产库和核心技术资产,包含所有技术平台、中间件、支撑工具和基础构件SDK等;
- 基础设施层,硬件、存储、网络、安全等设备集中在这一层统一管理并集中监控,也为后续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私有云基础服务奠定基础;
三、数字化转型收获颇丰
随着银行间市场新业务的开展,为了快速响应业务需求,更好的服务行业机构和会员单位,中汇系统逐步升级至分布式、服务化、高可用的技术架构。中汇公司自主设计规划的企业架构资产库,包含丰富的技术平台、框架,中间件、构件库和基础设施,结合领域驱动的先进理念,实施建设交易中心各类应用系统,包括银行间外汇交易系统、本币交易系统、交易后处理系统和中国货币网等,打造银行间市场基础设施环境,构建技术生态圈。借鉴阿里巴巴经过实战检验的“厚平台,薄应用”设计原则,基于TOGAF架构治理框架,完善公司自主设计的分布式服务化基础架构体系。架构转型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包括:
- 数据库瓶颈: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消灭了全链路数据库瓶颈,对数据解耦,缩短数据访问链条长度,并通过统一业务API访问专属业务的数据资源,让数据跟着业务应用走,显著提升全球人民币数据服务性能。
- 中间件瓶颈:采用企业分布式服务框架消灭应用扩展瓶颈,利用开放式消息服务消灭消息处理瓶颈,张弛有度灵活满足业务伸缩需求。
- 共享服务中台:实现从“IOE传统架构”向“分布式服务化”转型,由会员中心、用户中心、订单驱动交易、报价驱动交易等组成共享服务层,随着迁移应用不断增多,逐步沉淀更多业务微服务模块到共享中台上,不断完善平台功能,以灵活响应PC和APP端的业务快速创新、新应用模块发布。
在业务、科技双驱动的背景下,2016年,银行间市场累计成交960.1万亿元,同比增长36.2%,银行间本币市场成员16581家,较上年末增加5702家,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597家,较上年末增加79家。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激活了员工创新的巨大潜力。第一,公司通过鼓励对金融科技领域的深入思考、前沿技术兴趣小组、企业内刊《技术通讯》和定期举办的“为己茶话会”等多种形式,积累了大量技术储备,很多成果已经通过国际会议和期刊论文发表,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取得了大量国际、国内和人民银行体系的技术创新奖项;第二,产学研联动,通过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基础理论研究合作,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理论高度;第三,通过与阿里云等顶尖技术公司的合作,来引导和推进公司云平台构建自主化进程,自主实现了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服务,创造了稳定、可靠、容量和服务能力可弹性伸缩的技术开发平台,支持自动化水平拆分、在线平滑扩缩容、弹性扩展、透明读写分离等特性,具备了数据库全生命周期运维管控能力。实施架构改造后的应用系统,虽然依然存在多环境支持、不间断升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已经实现了微服务的建立和识别、功能的分离和改造、领域的识别和复用,微部件、微服务和微数据的标准化等。
四、业务创新的新起点
云上的技术更迭极快,为金融业务带来的“创新红利”源源不断。李总对于下一代金融商业模式有十分独到的见解:
目前,外汇交易中心的交易平台是整个本外币金融交易网络的中心主节点,交易会员、信息商、软件开发商(ISV)、中介经纪都是围绕外汇交易中心开展金融业务,形成了星型服务网络。未来在向价值网络的转变中,交易网络中的成员将不只是交易的参与者,可能扮演更多的角色,每个成员都可能成为推动价值创造的一份子。交易中心和市场成员在网络上提供各种具有价值的增值服务同时,也能获得需要的服务。而在这一过程,中汇技术将为这张网络赋予新的能力,帮助外汇交易中心协调和调用网络的资源,使整个网络效用最大化。
李总对金融“终局”(5-10年后)的预判,与我们对下一代智能金融经济体研究不谋而合,即高价值的金融创新生态圈必须具备“平台模式”的三大特征: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精准金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跟随云上金融创新者“中汇公司”的创新步伐,走入一个伟大的“新金融”时代!
鸣谢
中汇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正
中汇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高级经理,技术架构负责人 邬桐
联系方式
案例研究:阿里云研究中心主任 田丰 Ben.tf@alibaba-inc.com
金融云解决方案专家:Richard jingqian.ljq@alibaba-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