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转发:中国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反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1988年邓小平在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提出的论断。此后,中国陆续退出了“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可以说,当前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视“科技创新”。可是,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尽管中国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大幅提高,其科技创新仍然与人们预期有较大差距。一个典型的证明是,中国本土培养和工作的自然科学家,至今尚未在诺贝尔奖上有所斩获。联想起中国曾经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等古代科技,不免让人心生感叹。
  中国科研为何难现高水平创新?
  否认中国科研全方位进步是罔顾事实的。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层愈发重视科技创新,在科研人才培养、关键领域攻关等都实现了规模性的增长和突破。尽管如此,中国科技创新活动仍然存在诸如“顶尖成果不多”、“产出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与科研人才的使用、科研评价的机制和科研人员的薪酬机制不无关系。
  一是,科研项目的“包工头化”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通过合法方式满足利益需求本身是没错的。但是,在科研工作中,总有那么一批人,他们要么身居学术机构或行政机构要职,要么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学界明星”,借助已经构建的资源网络,他们能够比一般科研人员更为便利地申请到各种研究项目,并且乐此不疲。往往这个项目还没做完,又盯上了另外的项目,或者手头项目积攒了一大堆。但是,项目到手后,他们又不会亲自操刀,往往是将其“转包”给自己的研究助手或研究生,到最后“冠名”发表论文,名利双收。这些科研“包工头”的存在,严重破坏了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与严谨性。
  二是,科研评价的“非学术化”问题。在中国,大宗的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由国家行政单位掌握并且分配的,在科研项目的评价上,也大多由这些单位来进行。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形成“行政价值”主导“学术评价”的现象。在经济学家陈志武看来,围绕“行政价值”形成的激励架构,从根本上改变、扭曲科研者的目标取向和行为方式,使科技研究领域失去自己学术专业的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科研评价的“唯数量化”倾向,能够拿到项目的评奖、评职称、当博导,一路绿灯。在很多科研评价体制内,重项目量化评比,轻科研结果鉴定的情况并不鲜见,因而就容易出现科研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拉项目身上。导致部分有实力的科研工作者,成为“哪里有钱哪里赚”的“经济人”。
  第三,科研人才薪酬激励的“欠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科研人员“高工资、高薪酬”的薪酬体制不同,中国大多数科研人员的薪酬并不高,“在科研院所、高校,当了十几年的教授,年薪可能只有5万元左右”,这种现象很普遍。甚至在在很多985高校,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年薪更少,往往只有3、4万的年薪。在这种情况下,“为稻粱谋”而非“为事业计”的“科研逐利”行为就有了合理性。大教授、名博导“放开手脚”拉项目、跑课题,刚刚能解决温饱问题的青年研究者,则甘愿依附于大教授、名学者,在别人的科研项目中“分一杯羹”。因而,这有形成一条“利益链条”,大学者什么项目都拉,却荒废了自己的本业,青年学者为养家糊口不得不进行“学术依附”,这样,持久的科研创新就很难坚持下来。
  中国科技创新活动“解套”的出口
  中国现有的科技体制,是改革开放后面对科研人才断层、大项目亟需团队攻关的“延续”,这么多年来,难免形成“路径依赖”的惰性。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
  一是,科学界要“清风明德”,引导科研工作回归科研本质。人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不免有部分科研人员受到不良风气影响,向歪风邪气低头,将严肃神圣的科研工作,变成“圈钱”致富的捷径,促使整个科研工作“低俗化”、“草率化”和“轻质化”。科学界理应清行风、明正德,成为社会发展的良心和脊梁。整个社会需在营造良好的科研作风、学术诚信上有所作为。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开、透明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支持科研人员坚守科研本分,坚持学术操守。
  二是,改革现有科研投入机制,改变“唯项目论英雄”的办法。目前,中国科学界的大部分工作人员,要想获得良好体面的生活,必须围绕项目转,导致在具体工作中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跑项目”甚至“拉关系”上,这难免会腐蚀科学家“静心学问”的作风,滋长一些浮躁、浮夸甚至腐败的不良风气,这对于需要时间投入、精力投入的科研活动是危害极大的。多年来盛行的“以项目论英雄”的评价机制,更加加剧了这种现象。因而,要给以科研人员足够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改革以项目或数量为评价标杆的办法,从科研过程、科研成果等方面,建立全程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
  三是,重构合理的薪酬体系,为科研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科研人员疲于申请各种项目、填报各种表格、申报各类奖项,原因就是国家提供的基本物质条件偏低了,无法保证他们起码的科研要求。这继而引发了科研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流失。应当改革现有薪酬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让科研人员后顾无忧、有尊严的生活和开展科研活动。
  来源:《联合早报》,2012年5月26日
本文来自QQ邮件订阅栏目——草根智库最新热点。

时间: 2024-07-30 02:45:53

[转] 转发:中国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反思的相关文章

特朗普当选,科技创新中心会向中国转移吗?

轰轰烈烈让全球人民一起关注的美国大选,终于落下了帷幕,特朗普这个"黑天鹅"也出人意料地当选了总统. 这让硅谷诸多创业者以及科技领袖感到噩梦来临,因为其竞选时倡导的诸多政策,将会对美国科技创新带来巨大重挫,而反观中国互联网却正在呈现出反超之势,有着极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同一时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在贴吧表示,"世界的创新中心会会从硅谷转向中国吗?",这着实值得分析. 一,特朗普为什么是硅谷的灾难 就在今年7月100多名硅谷科技大佬公开联名反对特朗普,其中包括Twitte

博鳌亚洲论坛比尔·盖茨:中国以科技创新帮助世界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7954.html">nbsp;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兼理事比尔·盖茨6日晚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现场表示,对中国以创新帮助世界贫困人口充满信心. "中国取得的突破性科技发展能够帮助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过上更健康,更富有成效的生活."比尔·盖茨在题为<为穷人投资>的演讲中说道. 比尔·盖茨说他在中国见到许多相信"尖端科技可以解决大问题&q

美风投大腕:科技创新企业将选择在中国IPO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风险投资产业的大腕迪克森·多尔(Dixon Doll)日前表示,随着亚洲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美国本土,将会有更多的美国公司选择在中国等海外证券市场进行IPO. 多尔表示,"在下一个十年内,我预计将会更多的美国公司选择在海外上市.中国将会是最重要的海外证券市场."多尔是风险投资公司DCM的创始人.DCM在北京和东京都设有办事处,该公司曾对About.com和Clearwire两家公司进行过投资.其中,前者被纽约时报公司(New York Times Co.)收购,后者2

大数据2014论坛暨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推介会在京举行

ZDNet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7月31日,主题为"协同京津冀.决战大数据"2014论坛暨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推介会在京举行.论坛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一是,探讨我国大数据产业顶层设计.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等未来趋势:二是,探讨天津武清高村科技创新园区的产业定位.差异化竞争和核心竞争力. 来自天津市武清区政府领导.行业协会领导.世界500强科技企业的高管.国内中小微软件企业的创业者,政府数据中心部门主管.行业信息化专家.优秀CIO.知名媒体记者等近200位业内人士参会. 会上,

《中国农业创新助力发展》

人民日报第三版要闻版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农业创新助力发展>的评论文章,作者署名是比尔·盖茨.文末特地加了注释,"作者为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没错,就是微软王国的创始人比尔.比尔·盖茨的这篇文章出现在人民日报昨天的<国际论坛>栏目,它是这样开头的--"1968年,我正在读中学,当时保罗·埃利希的<人口爆炸>一书影响很大.这本书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让全人类吃饱的努力已经失败,70年代将有亿万人因饥饿丧生,现在启动任何速成项目都无

【阿里云资讯】澎湃专访阿里云首席科学家周靖人:中国数据创新很可能引领世界

[8月22日讯]在云栖大会上·北京峰会上,阿里云人工智能ET首次亮相.ET这段模仿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讲话腔调逗乐了在场观众.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阿里云首席科学家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研究机构  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Technology)负责人周靖人当天以新身份首次公开亮相 周靖人是谁 近日,周靖人从美国西雅图微软来到中国杭州阿里云,担任阿里云首席科学家.阿里云副总裁,负责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周靖人早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游学美国

阿里云ApsaraCache的正式开源 中国科技再次回馈世界

10月14日,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飞天缓存ApsaraCache项目正式开源,Redis创始人Salvatore见证了这一时刻,这是中国科技力量贡献世界的又一个里程碑. ApsaraCache是在社区 2.8 版本基础上开始维护的分支,并 backport 了部分 3.0 分支的功能.与Redis相比,ApsaraCache的显著特点是与场景有关.与数据规模无关:并且在短连接.内存满时的回收.耗时指令执行等场景下表现优秀. 值得一提的是,ApsaraCache不仅兼容Memca

为我们鼓掌!央视《新闻联播》聚焦阿里云科技创新

2月25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再次聚焦中国最大云计算平台阿里云.为大家鼓掌! 以<阿里巴巴:创新驱动"云"飞翔>为题对阿里云科技驱动创新进行了报道.   报道称,依靠持续的科技创新,阿里巴巴集团打造出国内最大的公共计算平台-阿里云,正是这片快速成长的云为普通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 接受央视采访时,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表示: "云其实就是把过去老百姓见不到的资源连在了一起, 做到了数据的分享和处理 .由此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使得老百姓

李新男:三大途径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每经记者 张超 发自北京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性经济竞争的加剧,最近几年很多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也不例外.早在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今年,国务院又将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部也把技术创新体系列入其今年几大重点工作之一. 那么,这一科技创新体系构架如何?它将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它的最新进展如何?针对目前业内关注的若干问题,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科技部政体司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