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巴西,记者有个直观的感受:这里地大物博,名副其实。
地域辽阔,同样给巴西带来了许多国家建设发展中都遇到的难题,就是区域发展失衡。兴建自由贸易区、迁都移民、新建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巴西实施一系列区域开发的战略措施,消除贫困和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成效得到国际社会公认。
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着力提高发展协调性,是江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建设开发区,打造东部沿海经济增长极,是江苏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推手。巴西的实践,无疑能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马瑙斯,一个开发区催生“巴西经济奇迹”
记者从飞机上俯瞰,只见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河流缠绕着道道绿色的丛林,把马瑙斯市紧紧环抱。而走进马瑙斯,这个巴西最大的亚马逊州的州府,已尽显车水马龙的都市繁华。
马瑙斯的巨变,源自马瑙斯有了个自由贸易区。
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管理委员会副总监、项目计划局局长古斯塔沃·伊戈莱亚斯先生向记者介绍,从殖民时代起,巴西大部分人口聚居在东北部和东南部,经济活动则集聚在东南部和南部,南北贫富差距悬殊。为了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巴西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开发的战略措施。国会于1957年通过法令成立马瑙斯自由港,并于1967年将自由港改为自由贸易区。巴西税负较重,一般都在60%左右,但对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内生产并在本国销售的产品,免征工业产品税。
驱车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只见宽敞、整洁的林荫大道两边,挂着德国西门子、日本丰田、韩国三星等标记的现代化工厂连接成片,我国的格力空调等企业也在此投资;亚马逊河集装箱码头上,堆满了整装待发的货物,这里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上浮动集装箱码头。
伊戈莱亚斯先生介绍,到2011年,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已有500多家工业企业,产值416亿美元,有12万人直接在园区工作,同时带动48万人就业,建立起彩电、计算机、微波炉、空调等工业项目。自由贸易区带动了当地商业、物流等产业的全面发展,城市人口也从1970年的30万人增长到现在的200多万人。
共同发展,没有单一“模式”却有多条路径
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巴西远不止一个马瑙斯。鉴于马瑙斯成功带来的信心和示范作用,巴西规定全国18个州都可以建设一个出口加工区。然而记者意外地得到“证实”:巴西类似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的开发区至今还没有第二个没有用什么“模式”,发展的路径却是各显神通。
距世界上最宽的瀑布伊瓜苏大瀑布16公里,举世闻名的伊泰普水电站巍峨矗立。 下转A4版
上接A1版 修建伊泰普水电站是上世纪巴西政府做出的最重大的战略性决策之一,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400万千瓦,是我国三峡水电站之后世界水电站中的巨无霸。
伊泰普水电站如今也是典型的工业旅游项目。伊泰普综合项目办公室公共关系经理克里斯蒂娜女士告诉记者,近几年虽年均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但这里早已不是单一的发电、旅游工程。早在2003年,巴西联邦政府就在这里成立了伊泰普基金会,开始对教育、卫生、环保、住房、交通等方面进行投入,建设一批直接拉动地方发展的项目。现在,这里有企业孵化器基地,专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并已演变成伊泰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一个工业项目成功延伸到开发区、产学研综合园区,这对巴西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示范、拉动作用。
除了打造地方发展的增长极,巴西实施工业与农业并举,也给记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巴西农牧研究院,该院国际合作交流局局长弗朗西斯科·巴西里奥介绍说,面对贫富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巴西政府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农业的开发与发展作为重大举措之一,引导南部地区有资本、有经验的农场主向落后地区和农业部门投资,并把工业布局与人口、农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
跳出“拉美陷阱”,让产业和城市一起变美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几乎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有着一部厚重的历史,但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亚是个“例外”。当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座崭新的城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它还不到27岁。迁都巴西利亚,是巴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手笔。
巴西总统府新闻部国际关系局局长奥古斯托·佩斯塔那先生充满自豪地告诉记者,巴西迁都是史上最成功的迁都案例之一。自1763年起,巴西一直定都里约热内卢。为了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各地区经济一体化,时任总统决定将首都迁往距里约热内卢1150公里的中部高原地区。从1956年起,巴西耗资40亿美元,仅用了4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新都巴西利亚的建设。作为新的国家政治中心,巴西利亚为紧密联系内陆与沿海经济、推动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迁都对许多国家来说是“不可复制”的,但巴西利亚带给了巴西人走好以城市化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之路的信心。
过度城市化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年,巴西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工农业发展的水平,并由此带来严重危机,巴西因而成为“拉美陷阱”的典型代表。
为跳出“拉美陷阱”,巴西几届政府延续相同的经济增长政策和民生政策,实施“兴建城市、带动发展”战略,培育支柱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巴西的努力卓有成效。
在巴西几个城市采访,仰望天空,蓝天白云,环境宜人,而头顶不时飞过直升机也是独特一景。主人介绍,巴西直升机拥有量列世界前几位,而这背后,与巴西航空工业与城市发展不无关系。
巴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咖啡经济”、“甘蔗经济”、“木材经济”、“矿产经济”,基本上是以原料输出和一般粗加工出口为主。巴西航空工业的成功,尤其能说明“巴西制造”蜕变的决心。
20世纪70年代,巴西政府确定重点支持航空,在圣保罗州的圣若泽杜斯坎普斯建立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经过40年的不断进取与创新,巴西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120座级以下商用喷气飞机制造商,占世界支线飞机市场约45%市场份额。巴西汽车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巴西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拉美第一、世界第九汽车生产国。航空和汽车产业成为巴西推动城市发展、推动高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引擎。
去年底,英国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公布最新年度全球经济体排名,巴西的经济规模首次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大国巴西”正昂然走上世界经济大舞台。
本报记者 刘宏奇 汪晓霞 赵允芳
扬子晚报记者 陈 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