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大家关注的焦点是:1、中行的该项业务是否真如央视所说,涉嫌造假和洗黑钱;2、既然中行宣称该项业务并不违规,社会上需求那么大为何不公开宣传反而要偷偷摸摸地运作?对于监管层来说,则堵不如疏。
7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曝光了中国银行旗下“优汇通”业务涉嫌造假洗黑钱,当天中国银行即发布声明宣称报道与事实有出入,该业务符合规定并不存在洗黑钱行为。中行和央视两大巨头对掐,神仙打架到底为哪般?事实真相又是如何?
我们先来看看“优汇通”业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按照我国外汇管理规定,每人每年只能换汇五万美元。而“优汇通”则是中行提供的一项外币服务,中国居民可以将人民币免费先汇往巴黎中行,在巴黎中行兑换成你想要的外币,再汇往全球28个国家地区,从而间接实现了无限制的外汇兑换服务。
据了解,该项业务是中行广东分行率先推出的创新业务,各地的中行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要经过广东分行才能进行。同时,中行也从来没有在官方途径宣传过这项业务,各网点也看不到该项业务的宣传材料。只有当客户提出这项需求,且符合条件时中行工作人员才会在私下进行介绍。
当下大家关注的焦点是:1、中行的该项业务是否真如央视所说,涉嫌造假和洗黑钱;2、既然中行宣称该项业务并不违规,社会上需求那么大为何不公开宣传反而要偷偷摸摸地运作?
根据央视自身的报导和相关信息,可以发现“优汇通”业务主要面向的客户是投资移民的一帮人,在操作层面上也主要通过和多家移民中介进行的。但是在目前,外汇局关于个人境外投资的资金进出监管并没有出具具体的指导条文。如果要做境外资产转移,需要到移民原户籍所在地外汇局审批,并且根据税务局相关规定完税,操作上非常不便利,比较少人通过这条途径操作。更多的人采取了地下钱庄,私募基金甚至是自带外币现钞等方式将资产转移到境外。
也就是说,规则的不确定性让很多人选择了其他途径进行境外资产转移,同时留下了打擦边球的机会。因为市场的硬性需求在这里,看现在投资移民行业有多火爆也可以想象。站在中行的角度,如何去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扩大业务优势肯定是领导们天天在考虑的事情。而“优汇通”业务的推出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而发生的。在操作层面上,确实在一定程度规避了外汇局的相关管制措施,肯定不是外汇局鼓励的行为。所以中行之所以不公开宣传这项业务,原因就在于此。但是正如之前所说的,正是因为监管层制定规则的模糊给这些操作手段留下了空间,给了打擦边球的机会。事实上类似的业务并不是只有中行有,不少银行也有推出,只不过中行正好撞到了枪口上。
至于央视所说的中行涉嫌洗黑钱,本人倒认为应该是不存在的,至少央视夸大了事情的严重程度。按照样式报道的原文,指责的地方主要在于:“为了拉客户,银行和移民中介相互勾结,帮客户造假洗钱。”
但是只要和银行打过交道的人都清楚,四大国有银行对风险的管控是最为严格甚至死板的。特别对于“优汇通”这样的擦边球业务来说,中行内部给出的限定条件也应该是非常严格的。而今天其发布的声明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我行有关分行按照有关监管规定和反洗钱等要求,制定了严格的业务操作流程,对资金用途证明材料和资金来源证明材料有统一和明确的办理标准,业务办法和操作流程均已事先向有关监管部门做了汇报。办理时对业务材料进行逐笔审核,且每笔业务均报送监管业务系统,较好防范了业务风险。报道中提及的“地下钱庄”和“洗黑钱”情况与事实不符。”
在央视的措辞中,中行是提供了“无限制、无限额”的个人境外资产转移业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不是谁都可以办理这项业务,是否可以实现无限制的资产转移?按照本人在金融行业多年的从业经验并不太可能。
但是负责该项业务推广的市场人员为了自身业绩,有无可能和客户传统去捏造一些审查材料呢?这种行为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市场人员也要面临非常大的风险,但是硬要说不存在也不一定。不排除有些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为了高额的佣金(有可能客户会许诺)铤而走险,去做一些造假行为。事实上在银行其他业务中爆出内部人员造假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一般当事人都会被马上开除,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央视揪住这件事情说中行涉嫌洗黑钱,可以说有点道理,但是程度上夸大了。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银行确实负有责任。风控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的职责是逃不开的。但是这种行为毕竟是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并不表示银行内部鼓励这种行为,和“银行为洗黑钱开口子”还差了十万八千里。毕竟摊子大了,下面的员工什么人都有,难免出点什么岔子。
综上分析,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为了解决市面上大量投资移民的需求,中行推出了“优汇通”这项业务,在政策上打了个擦边球,只是不好彩被央视盯上了,无奈之下只好站出来澄清。
事情都要分两面看,首先这项业务肯定是不受外汇局鼓励的,其合法合规性也有待商榷,或者说甚至找不到相关的法律条文去给其定性。但是如果风控做的不好的话确实有可能给洗黑钱的人带来一条新的途径,关键还是在操作中如何去监管控制。
但是从另一面看,人民币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也确实是大势所趋,中国有大量的人群有境外投资或者移民投资的需求,中行的这项业务也不失为一项金融创新。
对于监管层来说,堵不如疏。当下需要考虑的重点不应该是拍谁的板子,而是如何进一步在法律、制度上去明确和完善。
[本文由钛媒体作者大南原创,公众号:daxiaov,欢迎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