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三院士谈AI:人工智能的“脑洞”有多大?

李德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

我们今天的科学家,尤其是计算机科学家,把‘计算’用得太狠了,对‘计算’的依赖甚至有些‘贪得无厌’了!

人工智能学者不能只盯着计算认知,一味要求 人脑研究的步伐有多快,而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在“记忆认知”和“交互认知”上。

关于自动驾驶,无论是对话、诗词或者驾驶,图灵测试都允许测试者现场介入,判定结果都带有近似性和主观性。但是,和对话、诗词测试相比,驾驶的图灵测试可以进行更为精确、更为客观的评测。

当初汽车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汽车的结构、机械、传动、轮胎、底盘和车身。到20世纪,人们感兴趣的则是发动机、碳排放和被动安全。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们总体上关心3件事情,轻量化、清洁化、智能化。

智能化,有4个阶段,第一是理性辅助驾驶,以人驾为主;第二是自动驾驶,局部时段可以放开手和脚;第三是自动驾驶,即用自动驾驶接管驾驶权;第四是人机协同驾驶。

无人驾驶的重点,难在拟人。汽车是从马车演变而来,作为动力工具,汽车的马力可以达到100匹马力,但汽车远远不如马应对不同的负荷、天气、路面,以及不同车辆情况下的适应能力。说白了,汽车的感知、认知能力远远不如马这个认知主体,“老马识途,车不如马!”

所以根本问题不在于车而在于人,要解决人的问题,就要让驾驶员的认知能够用机器人替代,让机器人具有记忆、决策和行为能力,于是新的概念产生了——“驾驶脑”。

  

“驾驶脑”不等于驾驶员脑,“驾驶脑”是要做驾驶员的智能代理,要去完成包括记忆认知、计算认知和交互认知在内的驾驶认知,他说,这应该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意义的课题之一。

蒲慕明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不过随着研究手段不断丰富,研究领域不断突破,两者的交叉融合成为热点,甚至出现一个新的研究名词,类脑智能。美国、欧盟都相继启动相关研究计划,中国也启动了脑计划。但中国的计划是将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结合得最为紧密的。

比如,现在流行的深度学习,就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一个应用,这些人工神经网络都可以从神经科学的一些规律中得到灵感。蒲慕明说,比如可以借鉴神经突触的可塑性、记忆储存、提取与消退,等等。

目前的脑科学研究能启发人工智能的并不是特别多。因为当前的脑科学研究,仅相当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在19世纪末期的研究水平,要完全理解大脑,可能是几个世纪的事情,而不是我们这个世纪就可以达到的。

对于类脑研究,必须要在这个时候做一些适当的应用,假如不把已经知道的知识应用到对脑疾病的诊断、干预和治疗上,那么到2050年我们的医疗系统很可能要面临崩溃——那时你会发现仍然没有一个脑疾病能够治愈。

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一定非要完全搞清楚,神经科学一些具有阶段性的成果,也可以给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启发。

谭铁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模式识别”是人类最重要的智能行为,也是人工智能重要的研究内容——机器的“模式识别”能力,在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机器智能“类人”的程度。

比如语音识别,近些年突飞猛进的科大讯飞,能将维吾尔语翻译成汉语,汉语翻译成维吾尔语;再如步态识别,在看不到人脸、虹膜和指纹的时候,就能通过步态在几十米外感知到其身份。

此外,还有图像识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脸识别,早在几年前马云刷脸支付已经引爆舆论热点。图像识别不仅可以用在手机上,还可在查找丢失儿童上发挥作用。

关于模式识别的技术瓶颈,可通过借鉴生物的机理改进,未来生物启发的模式识别在人工智能领域前景可期。其最终追求,是希望模拟逼近人的模式识别,这是非常艰巨的过程。

目前,模式识别的主要瓶颈在于鲁棒性、自适应性和可泛化性。

关于鲁棒性,说白了,就是人工智能“够不够皮实”“是不是稍微有点扰动,就会出错”。比如在酒会上聊天,背景噪音比较多,如果想听清其中某一个人的声音,就要忽略或者抑制背景中其他对话的干扰——人类可以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听觉系统所谓的鸡尾酒效应,但人工智能可以吗?

关于自适应性,则比较容易理解,人类的眼睛会随着灯光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这说明自适应性非常强。这一点可以应用到人工智能上,比如人脸识别,有一位朋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见,再见面是否还能认出来?他说,现有的模式识别在这方面还不是很理想。

可泛化性,说白了就是“举一反三”。当小孩认识苹果后,即便只记住了一次,也可以识别其他类型的苹果,这说明人类看到一个东西后,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而知其所以然,就是人工智能领域所说的“深度学习”。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必须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要解决这3个问题,关键还是看人类本身,在微观层面上,人工智能的模式识别可借鉴人类的神经元,神经元有兴奋性、抑制性、功能可塑性和传播性。科学家受到这个启发,增强了模式识别动态系统的稳定性。

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文发表时间" 2017-05-15 "

时间: 2024-08-26 09:40:48

中科院三院士谈AI:人工智能的“脑洞”有多大?的相关文章

中科院谭铁牛院士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切忌借此机会圈钱圈地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科技评论按:7月22日,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在杭州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一天也是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第二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谭铁牛院士在大会上特别谈到了他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一些看法. 规划具体内容参考雷锋网之前发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全文 谭铁牛院士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毫无疑问是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着眼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出的重大战

当我们谈 AI 时到底在讨论什么?李飞飞、周志华、沈海寅是这样看的 | 未来论坛2017

本文讲的是当我们谈 AI 时到底在讨论什么?李飞飞.周志华.沈海寅是这样看的 | 未来论坛2017, 2017 年 10 月 28-29 日,一年一度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雷锋网了解到,今年的大奖颁奖典礼上,将颁发 2017 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并首度颁发"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同时,全球四十位具有影响力的I科学家将出席此次活动,也将奉上十四场专题研讨会,其涵盖的范围包括高效计算.脑科学.新能源

马云谈AI下棋:让机器取代人力才是未来

本文讲的是马云谈AI下棋:让机器取代人力才是未来[IT168 资讯]4月2日,一年一度的IT领袖峰会在深圳开幕,会上BAT大佬齐聚讨论"迈进智能新时代".但对于人工智能AI一词,马云却有不同的看法. 在大会上马云发表了主题演讲,对于此前取得社会巨大影响的"AI下棋"事件,他认为这并不是人工智能应该体现的能力:"机器比人聪明,大家承不承认,我觉得我们人类聪明无非几个,这个人背书过目不忘,计算机比你厉害多了,这个人算数算得很快,计算机算的不知道比你快多少,计算

AI人工智能专业词汇集

作为最早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媒体,机器之心在编译国外技术博客.论文.专家观点等内容上已经积累了超过两年多的经验.期间,从无到有,机器之心的编译团队一直在积累专业词汇.虽然有很多的文章因为专业性我们没能尽善尽美的编译为中文呈现给大家,但我们一直在进步.一直在积累.一直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性. 两年来,机器之心编译团队整理过翻译词汇对照表「红宝书」,编辑个人也整理过类似的词典.而我们也从机器之心读者留言中发现,有些人工智能专业词汇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这可能是因地区.跨专业等等原因造成的.举个例子,Deep

微软启用第三个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内部实验室

微软昨天宣布将开放第三个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内部实验室(IoT & AI Insider Labs).新的实验室坐落于德国慕尼黑,从4月开始启用,将在现有位于美洲(华盛顿雷蒙德)和亚洲(中国深圳)基础上进一步覆盖EMEA地区. 使命 这个实验室的使命是为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公司提供设施和专业知识,提供的设施包括激光切割机.回流炉和3D打印机,此外还有拥有物联网硬件.嵌入式系统软件.云工程设计.物联网.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方面专业技能的人员.初创公司可以申请使用该实验室,如果申请被接受,他们计划参

即将被AI人工智能淘汰的十个IT职业

被AI人工智能取代还是加持?这是人工智能时代每个IT职业人士都应当反思的问题.以下我们列出的十个IT职业,涵盖了大多数最先面对人工智能"威胁"的IT人士,但他们同时也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那就是借助人工智能大幅提升岗位效率,并实现技能和薪酬双双升级. 一.客服人员 随着聊天机器人(chatbot)的流行,经常需要与客户高频交互客服与技术支持是当下最先面临人工智能技术冲击的IT岗位之一. 二.系统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的部署.配置.维护.监控和管理等工作.但是在DevOps趋势

中科院“准院士”被指包二奶

羊城晚报讯 据京华时报报道:近日,一则关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包养二奶.养育私生女的帖子在网上迅速传播.11日,段振豪对记者说,网帖内容绝大多数是妻子编造的,对自己的名誉造成较大影响,可能影响自己评选中科院院士.但段振豪承认,在与妻子两地生活的9年里曾有过出轨行为.目前,他已起诉要求离婚. 9日晚6时44分,名为"我的遭遇24"的 网友在天涯论坛上发帖,用长达万言描述其丈夫---中科院"准院士"段振豪包养二奶.小三.小四,并

【深圳站】阿里云加速AI人工智能发展,共建云生态交流会之深圳站

活动介绍 阿里云加速AI人工智能发展,共建云生态交流会之深圳站活动时间:11月30日活动地点:深圳市南山区中心路阿里云大厦(中铁大厦东南200米),科苑南路3329号阿里中心T4座3楼主题:阿里云异构计算加速AI人工智能发展活动形式:邀请阿里云技术专家.高级产品经理分享异构计算最新动态.互动交流人工智能企业如何解决技术难点. 报名链接:https://yq.aliyun.com/event/171

工程院院士谈核电信息安全:仪控技术将是国产化重点

院士谈核电信息安全:仪控技术将是国产化重点 据中国核工业集团旗下<中国核工业报>报道,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国际)核电仪控大会上,著名核反应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说,中国目前在核电仪控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要注意加强平台建设.信息安全保护等工作. 他介绍,近年来,中国在仪控系统.核测仪器仪表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国产化产品.在数字化仪控系统(DCS)方面,中国自主研制的和睦系统已经应用于阳江核电5号机组上投产运行,即将应用于6号机组和红沿河核电5.6号机组及田湾核电5.6号机组. 此外,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