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第2章 2.2节需要和解决方案

2.2 需要和解决方案
在前言中,对分析涉及的活动进行了介绍:

  • 理解利益相关者;
  • 理解情境;
  • 理解需要;
  • 理解解决方案;
  • 组织并持久保存解决方案信息。

对我而言,一些关键定义是按顺序来的。为此,参考《Guide to the Business Analysis Body of Knowledge Version 3》(BABOK v3)一书中介绍的业务分析核心概念模型(Business Analysis Core Concept Model,BACCM),其中定义了6个核心概念,如表2-1所述。

这里最相关的核心概念是需要和解决方案,因为它们描述的是分析主题。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非常重要,很多IT项目因为在基于解决方案加速前行之前未能确定需要,遭受了巨大痛苦。
在启动一个项目之前,你可能已经知道,应该要明白为什么要启动——换句话说,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你理解了想要解决的问题,或想要利用的机会——需要——就有可能选择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避免把无谓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开发一个不需要的解决方案上。我猜你也能说出几个参与的IT项目,其中团队跳过问题的理解直接冲进解决方案的交付。我也曾参与过这样的项目。

为什么团队即便知道理解需要是优秀的实践,但还是会反复地跳过对需要的理解?有时是由于受到项目发起人的压力,这些发起人偏好特定的解决方案并蒙受一些在第4章介绍的认知偏见的痛苦。更可能是,团队不知道如何描述需要,以帮助确定合适的解决方案。其实这样的技术一直存在而且就在我们眼皮底下:目的和目标。

BABOK v3中包含业务目的和业务目标(本书中简化为目的和目标)的定义,如表2-2所示。这些定义的好处是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具体而言,目的是想要完成的事情(想要满足的需要),目标是如何衡量成功实现目的的程度。在本书中对每个术语在什么时候使用以及在什么地方使用都会非常注意。
既然目标是要可衡量的,当团队建立目标时,把目标的一组特征记在心里是有好处的。这组特征通常称为SMART,如表2-3所述。注意这一缩写代表不同的意思,这里选择使用这一缩写,而其中A代表“达成一致”(agreed upon)以加强团队对目标及其含义达成一致的理念,从而更可能对将要做什么形成共识。

为了强化良好目标的特征,Tom Gilb在《Competitive Engineering》中建议了表2-4所示的属性集,每个目标都能找出这些属性。

注意,在这个例子中限制和基线是一样的。这表明如果这是项目的目标,而你未能改变一周内收到的纸质索赔申请数量的话,项目就失败了,但任何改进都至少是在正确方向上前进了一步。在其他情况下,你会看到把基线和目标值之间的中间值设置为限制,这意味着如果你未能完成某些改进,项目就是失败的。设置这些属性的一个重要价值是为了决定目标值和限制应该是多少而引发的讨论,这让大家对项目成功的样子形成更加明确的理解。
首先理解需要并能够通过目的和目标进行描述,让你有机会与团队针对为什么考虑开始(或继续)一个特定项目建立共识。这也为提出“这个需要值得满足吗?”这一问题形成了一个基础。因而在表2-4纸质索赔申请的例子中,团队就可以问:

立刻提升我们处理纸质索赔申请的能力是值得的吗?
为什么我们认为收到的索赔将会增加?
纸质索赔申请是我们处理索赔能力的最大障碍吗?
我们提升纸质索赔能力的同时要放弃什么?
将需要和解决方案分开考虑,让团队有机会发现多个潜在解决方案,并且当要确定交付的解决方案时还能从中选择。拥有这些可选项,增加了团队高效交付解决方案的机会,而这些解决方案在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同时,还能满足诸如时间和成本等限制。

将需要和解决方案分开考虑也有助于澄清利益相关者和团队的责任。需要来自于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项目发起人(sponsor),而解决方案来自于团队。现实并非如此泾渭分明。团队肯定会帮助利益相关者用一种有用的方式描述需要,而团队肯定也需要跟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识别潜在的解决方案。

最后,将需要和解决方案分开考虑也和思维模式的转变联系起来,即专注于交付价值——从关注产出转为关注结果,这将在下一节讨论。

时间: 2024-09-20 04:12:37

《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第2章 2.2节需要和解决方案的相关文章

《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第2章 2.1节简介

第2章 有用的概念 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2.1 简介 本章将对书中其余章节介绍的方法和技术的背后概念进行说明.这些概念与我们如何思考分析的分类方法有关: 需要和解决方案: 结果和产出: 发现和交付. 通过介绍这些概念,希望为本书其他章节创建一个共同语言.这些概念所使用的术语也罗列在术语表中.

《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第1章 1.1节简介

第一部分 理念 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异步社区观点.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译者.出处,并保留本文的原始链接. 第1章 指导原则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1.1 简介敏捷方法对我最大的影响也许正是这样一种理念,即团队做事方法应基于价值观和原则而不是基于实践.实践往往对情境非常敏感--用于Web应用程序的实践与用于商业佣金系统的实践不同,而用于商业佣金系统的实践与用于大型机的工资系统的实践也不同.在这3种情况下采用同样的实践就是制造麻烦.而价值观和原则往往更广泛适用."敏捷软件开发宣言&q

《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目录—导读

版权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 著 [美] Kent J. McDonald 译 霍金健 责任编辑 杨海玲 •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内容提要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情",而本书正是从分析的角度帮助项

《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第2章 2.4节发现和交付

2.4 发现和交付 第三种对分析分类的方法根据我们何时进行分析来分类.划分活动常常很有用,这可能是人们喜欢基于计划的方法所描述的各种阶段(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的原因之一.将知识工作分解为不同活动有一定优势,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擅长知识工作的每个方面,所以把活动分为不同的类别显然有助于把事情分解为可管理的工作,并把焦点集中于不同的方面. 但组织这些工作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呢?当人们引用Winston Royce被视为瀑布计划之源头的论文(www.serena.com/docs/agile/paper

《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第1章 1.3节合作

1.3 合作合作(collaboration)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团队成员尽可能高效协同工作的能力.这方面可能是在所有项目中--实际上在所有团队工作中--都具有的,这方面总能得到提升.实际操作中,这意味着从团队环境中移除所有阻止有效沟通的障碍,并且有团队成员可以高效地引导(facilitate)团队合作. 合作的另一个微妙但同样重要的方面是,实际上完成项目核心工作的团队成员也是做计划并报告进度的人.这是从项目的传统视角看到的转变,传统项目中这些类型的任务由项目负责人完成.团队成员是最熟悉

《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第1章 1.2节交付价值

1.2 交付价值价值很难界定.在很多方面,这就像美和质量一样:"当我看到它的时候就会知道它."对一个人很有价值.很重要,但对其他人也许一点儿也不重要.和其他很多事情一样,交付价值也是和具体情境非常相关的.对我而言,评估价值就像试图理解它是否是值得的,而这里的"它"可能指的是承担或继续一项自发行动或交付一个具体的特性. 当你所交付的(产出)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提供了预期的结果)时,你的团队就是在交付价值(deliver value).交付价值也为项目(projec

《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第1章 1.5节简化

1.5 简化敏捷宣言背后的一条原则是"最大化未完成工作的数量".这意味着想要交付最少的产出(output)并使其结果(outcome)最大化(正如在1.2节所介绍的),并且只使用绝对必要的流程.我在1.2节中讨论过交付正确的工作,这里我想讨论一下如何简化交付正确工作的方法. 简化意味着团队一开始就应该采用一种刚好够用(barely sufficient)的方法.当团队启动一个新项目时,应该首先确定对项目成功绝对必要的活动,然后就只做这些活动.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经过一些反思,你可能意识

《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第1章 1.10节切记

1.10 切记当你以最少的产出让结果最大化时,就是在交付价值.团队应当持续探索共同合作的方法来交付价值.缩短反馈环以鼓励持续学习.不要做对交付价值不是绝对必要的事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目的地做出决策.从过去学习以改进未来.[1] 通常的流程为"请求-数据加载-模型评估-风险决策-返回结果".--译者注 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异步社区观点.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译者.出处,并保留本文的原始链接.

《超越需求:敏捷思维模式下的分析》—第1章 1.8节反思与适应

1.8 反思与适应团队应当不断地从经验中学习,以改进所使用的方法和项目的结果.项目常常持续超过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业务状况.团队成员对项目目的的理解和该项目的周围环境都会增长和变化.团队应该寻求利用这种变化的优势,以确保在结果交付时项目的结果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而不仅仅是符合项目启动时利益相关者所理解的需要. 项目团队一直在做事后分析或经验学习,团队成员在项目结束时聚在一起讨论所发生的事情--通常是消极的方面--寄希望于他们能够记住,以便下次能做得更好.如果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个良好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