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促跨界:商业地产梦碎电子竞技
壹叁年,参与一家国内房地产公司的上市计划及执行。在香港上市成功,融了资,做点啥呢?商业地产被认为是一个突破口,但虽然上了市,毕竟也就排名国内四五十名,钱不够啊,那如何降低拿地成本就很关键。于是,大家想啊,猜啊,收集意见啊,最终电子竞技就被确定成了一个机会。
设定的商业轨迹是这样确定的。1)先利用地产公司在上海的一个(不死不活)商业地产项目,建立一个电子竞技场馆,卖点是(暂时)永久的,唯一的,最专业的。2)搞一个所谓的世界级电子竞技比赛,卖点是奖金高(百万冠军奖金,确实曾经是国内外第最高),联赛模式(提高关注,观赛收费)希望比赛搞得风生水起,一方山头。3)利用这个场馆,发展出电子竞技的衍生,比如训练营,培训班,娱乐配备,大型综合竞技类(收费)嘉年华。4)利用这场比赛,培养出自属的战队,明星,解说,演变经纪模式,娱乐化。5)利用上两项,打造一个电子竞技产业链,从大众的关注,参与,崇拜,娱乐,从小众的比赛,职业化入门,中国荣誉,退役后路。从比赛,嘉年华,平台运营,到最终的模式化运营。6)利用规模效应,吸引广告商,商业伙伴。7)以上都有雏形了,那就和各地政府谈判,希望从新文化,经济拉动,产业模式,政治绩效等角度来打动地方政府,拿下商业地块,自然就是场馆,商业,地产配套项目。
既然想好,那就开干,地产公司的执行性确实厉害,6个月内完成场馆重装,完成比赛雏形及开赛,完成团队搭建。结果呢,第一届,因为奖金勉强起势。但结果,没有达到收益效应,于是地产公司的绩效考核思维便开始提问,行不行啊,成本如何控制啊?同时,考评思维也开始提问,第二届的目标怎么定,完成及不完成如何?最后,团队出现问题,做多做少不做,错做滥做随便做,紧急的必要的重要的,混乱,内耗。没有想清楚,理顺畅,第二届又必须在三个月内开始,于是就这么做,然后结果惨淡。目前看来,第三届如果要开始,那就必须一堆事情,很多决策,所以,难难难。暂时失败必定已成定局。
总结下失败经验
1、项目本身没有在集团内部达到高度重视,而启动成本未经过严格控制,消耗过高,导致后续总部支持信心不足。
2、项目团队在集团内部话语权不够,弱势,导致财务,审计经常严重滞后。
3、选择电竞行业时深入调研不够,盲目乐观,惯性思维,用地产思维,选项目头,搭团队,定目标,做绩效,考核,考核,考核。
4、电竞行业混乱,从业人员,职业化极弱,仅仅是奖金选手,管理分散,混乱,民间,无强权机构。
5、电竞产品强势导致强权组织居然是腾讯(英雄联盟),腾讯自己的产品,搞比赛,建战队,有明星,拉受众。
6、合作方的弱势,完美的DOTA对腾讯的英雄联盟是无法望其项背。所以,如果选择腾讯就必须放弃自主,选择Dota就必须承受自己,完美,Dota三方的配合严重滞后。
7、电竞媒体的弱势,都是大媒体平台的弱势频道,导致没有推广,受众都是自发性,没有笼络行为,而用的手段都是视频,新闻,妹子主播。
8、项目团队在搭建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绩效意识,没有统一意识,整体就像电竞行业一样,散漫无目的,且行且混着。
9、项目团队没有互联网(推广)意识,微博是新闻发布,微信是短信群发,比赛产物是视频,媒体合作的发稿,论坛是放弃,贴吧是没有,场馆是空场,商务是梦想。
10、推广手段的落后,校园活动,帖海报,来现场送奖品似乎是全部了。
11、对参赛团队的无效管理,选手不听话,战队很随意,签个名都不会都到场,还能求这些所谓的大神如何配合?
12、各个弱势环节没有达成利益捆绑,项目团队过于甲方意识,于是你出钱我办事,你要我办事,那就给我钱。
13、至于团队的自主性,自我要求,等等也就不讨论了。
至今仍觉得可惜,出于一个参与项目规划的人,一个Dota的死忠,一个觉得此商业模式可行的支持者,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