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楼市回暖专家称刚性需求难以抑制

调控“政策年”因何“翘尾” 房产税“第二只靴子”几时落地  各地楼市回暖主因:刚性需求  ■各种调控政策并没有挡住一些城市房价上涨的势头 图 CFP  本报记者姜燕  刚出炉的上周房产数据显示,上海推出的新房源环比涨25.6%,
成交量环比涨20%;房产公司研究数据显示,上海二手房12月成交量较上月涨10%。  各地楼市回暖的报道频频出现:北京年末楼市强劲反弹,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幅首超一线城市,各地新“地王”你方唱罢我登场……  被称为“政策年”的2010年行将结束之时,楼市回暖值得深思。  总体成交量稳中有升  从房产集团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到二手房中介门店经理的简单测算,都显示房产成交量稳中有升。  新房情况,中国房产信息集团最新数据,上周(12月13日-12月19日)上海共有16个楼盘推出28.43万平方米新房源,环比上涨25.6%;成交量达到27.17万平方米,环比上涨20%。另外,在豪宅集中成交的带动下,上周商品住宅平均成交价格再度回升到23555元/平方米,环比涨幅达10.27%。  中原集团对10个重要城市的监测显示,上周新房成交量较前周略降5%。一线城市中,北京和广州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北京在经历前周的冲高之后,上周略有三成的回落。广州则在上周出现近8成的大幅增加,成交量创近2个月的新高。沪深两市与前周基本持平。二手房市场成交量情况,除广州继续小幅下降外,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等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环比涨幅在1-2成。  卢湾区一家房产中介经理王先生透露,11月他所在的门店没有成交量,12月情况已经好转,并且挂牌量和看房客数量也在攀升。  嘉定丰庄路上一家房产中介门店经理窦女士称,10月受新政影响,看房的人确实少了很多,但没过多久买家又开始增加了,12月已有不错的销售业绩。  刚性需求者约占七成  被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10月的调控政策出台后,市场虽然受到影响,但回落程度远不及4月新政之后。中原集团研究中心高级经理刘渊介绍,4月份调控政策出台后,月销售面积从300万平方米的高位,一下跌到100万平方米,而第二次调控政策之后,销售面积只是从9月的346万平方米降到10月、11月的260万平方米。  经历过第一次调控政策的“历练”,人们对第二次调控政策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理解消化能力相应增强,这也是楼市较快回暖的原因。  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并非心理调适,而是市场有需求。调查显示,购房者中约七成属于刚性需求。中原集团研究部门在二手门店做过一次调研,结果发现,在调控政策出台后的市场恢复期,购房的主力军是首套自住的住户。  近期,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在“上海统计”及“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开展了一次网上调查,了解新政下本市市民的购房意愿。报告称,改善现有住房、安家置业等刚性需求是市民购房的主要动力,超过七成。调查显示,计划3年内购房的受访者中,有44.2%是为了改善现有居住条件,31%是为了购置婚房、成家立业,两者合计为75.2%;14.3%是为子女购房,仅3.8%纯粹为投资购房。这表明,改善现有住房条件、购置婚房、成家立业以及为子女购房是购房的三大主因,市民购房刚性需求仍占主导地位。  调控放松市场或井喷  有业内人士担忧,一旦楼市调控政策不继或效果不好,被压抑的刚性需求爆发,很可能导致市场出现井喷现象,而导致房价飙升。  一家地产公司的研究主任表示,今年楼市调控的结果是价格与年初持平或略升,但成交量与去年相比下降30-40%。即成交量下降主要原因是政策调控,而非市场不好,如果政策继续维持,严格限贷限购,才能限制后市,一旦放松,即会反弹。  中国社科院12月7日在北京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也指出,如果经济增长,调控放松,那么房价将会恢复性反弹,价格可能上涨20%-25%,甚至会更高。如果中央政府下决心解决房价过高问题,加大城镇居住用土地供应,改革土地制度和地方政府财政税收渠道,出台房产税,严厉打击土地囤积和房屋的投资投机行为,让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回归正常水平,那么2011年房价才有可能下跌,或者涨幅最多为6%,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  刘渊认为,以后调控会是一个常态,而且一些行政手段如限购令,以后还可能用得更多,因为与税收和利率这些市场调控工具相比,它的调控性更强。  房产税未必能抑房价  房产税一直被认为是调控政策悬而未落的“第二只靴子”,何时开征、如何征收在民间和业内被广泛讨论,但始终“雷声大雨点小”,至今没有来自官方的准确消息。  在刘渊看来,房产税如何征收很难定调,税率太高或太低都不好,这也可能是房产税迟迟没有征的原因之一。  太高会对正常拥有自有住房的人产生不良影响,太低又起不到调控作用。而且很多人对房产税的期待是出台之后,房价应声下落,但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一旦出台之后对房价的调控效果不好,对持币观望者的心理会有很大影响,所以房产税这只“靴子”不落地,还有威慑力,一旦“落地”效果不好,反而失去了它的效力。  不少有购房想法的人表示,考虑在近期或明年年初买房,因为“对调控政策抑制房价已不再抱有什么希望了”。

时间: 2024-07-29 10:42:15

各地楼市回暖专家称刚性需求难以抑制的相关文章

春节各地楼市低迷专家称真实走向3月份后显现

中广网北京2月2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18时40分报道,春节期间,各地楼市持续低迷,市场观望情绪浓厚,一.二手房 成交量显著下降.专家分析认为,今年楼市的真实走向将在3月份以后显现. 北京:二手房交易量比2月第一周下降了70% 春节七天长假期间,北京二手房交易量比2月第一周下降了70% .与此同时,京城部分地产项目价格出现松动,一些主打小户型的楼盘竞相以低价开盘,吸引购买力.在东四环某新开楼盘销售现场,副总经理王骞告诉记者:"谁价格低谁就卖得更快一些.特别像我们这种短平

专家称楼市调控还将释出开发商别笑得太早

9月26日,国土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明确企业违约开发土地.因自身原因土地闲置一年以上的,将禁止竞买资格.记者昨日采访南京市国土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对这一新政策"要学习学习",不过与土地供应及监管有关的新规定在今年初已经"落地"执行. 与南京现行"禁拍令"有所区别 南京市国土局相关人士昨天向本报记者介绍说,早在今年3月初,国土资源部便公布过一份<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

2011楼市崩盘论引热议专家称房价须建容忍指标

对于中国楼市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最近因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再度引起专家热议.尽管国内学者对于楼市会否崩盘存在严重分歧,但有关中国楼市泡沫的论调已经引起国际广泛关注. 近日,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在网上流传.它回顾了日本1985年至1991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发现与中国2005年至2008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势颇为相似. 比如1985年,日元开始升值:1986年资金开始流向房地产:再过一年,1987年房价飙升三倍.而中国2005年人民币升值,一年后大量资金也开始流向房

降息后楼市“回暖”需关注 差别调控信息联网宜齐下

记者在广州.深圳.佛山.河源等城市调研了解到,近期两次降息等政策在提振宏观经济信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刚需加快入市,成交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一些楼盘甚至出现量价齐升的现象.专家建议,要关注近期楼市出现的"回暖"迹象,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针对刚需实行差别化措施,推进全国住房信息联网,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线楼市"回暖" 7月的楼市,温度攀升.在广州海珠合生帝景国际,看楼的人来来往往.销售代表朱先生笑着说,尽管1-6月间房价上涨了几次,

趁楼市回暖开发商人为制造一房难求排队盛况

趁楼市回暖,开发商玩起营销把戏人为制造一房难求的排队盛况,聚集起现场人气. CFP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周末沪上再掀推盘潮 "政府不希望房价涨得过快" 趁楼市回暖,开发商玩起营销把戏人为制造一房难求的排队盛况,聚集起现场人气. 在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里,上海楼市在郁积已久的刚性需求带动下,迅速完成了从谷底向新一个高峰的"蜕变",速度之快.势头之猛,令人咋舌. 昨天,在市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刘海生坦承,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10月

消费者担心炒房团炒高房价专家称其没能力

中新网6月24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消息,对于近期温州炒房团频繁出没深圳的传言,深圳开发商说,深圳楼市已经见底,他们是来抄底的.消费者则担心,炒房团会炒高房价,引发楼市泡沫.不过专家认为,目前,炒房团还没有这种能力. 专家称,目前深圳市场一手房.二手房的投资客比例,基本上在20%左右,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楼市的影响不大. 专家还表示,炒房团出手增加了当地需求,根据供求关系,房价应当会涨.不过,现在炒房团到底有多大的量,会有多少影响,还需要统计部门的最终数据来确定.而未来

专家称六月底成品油价可能再度上调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已升至每桶70美元以上,我国调整成品油价格的时间窗口被再度打开.专家预计,国家发改委最早可能于6月底调整成品油价格,具体时间和幅度则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利益及承受能力. 变动幅度已超4% 根据国家发改委今年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中信证券石化行业分析师殷啸东认为,国内调整油价的时间窗口将于6月底再度打开.尽管6月1日上调了成品油价,但基期交易日可能是从5月底开始算起.由于近期国际原油价

专家称兜售窃听产品的短信多为诈骗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潘敬文 实习生 林恒华 弗洛伊德曰:"窥探他人隐私能带来快感."窃听虽然不合法,但无论从商业行为.情感关系上,都能满足人们的窥探欲,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利益.因此,借"窃听"之名行骗往往更容易"中标". 近日,不少市民向记者爆料称手机收到有公司发来的促销短信称能提供窃听产品,只要提供对方号码,就可以知道他的"通话+短信"内容,甚至透过GPS定位监控对方行踪.不过据记者向相关专家了解到,运营商的数据库与外

专家称医疗信息化急需掌舵人

本文讲的是专家称医疗信息化急需掌舵人,记者:我国的移动医疗在几年前开始起步,并在去年达到了爆发式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事物,移动医疗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您认为目前制约移动医疗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李玲:移动医疗其实是医疗信息化的一部分,只不过采取了移动的方式.我们国家整个医疗信息化最大的问题是顶层设计的问题.医疗领域的信息十分丰富,信息处理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医患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无论是移动医疗还是医疗信息化,其核心都是信息要"化","化"就是互联.互通.互享.但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