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模式困局:疯狂扩张产能忽视研发

王如晨  一夜秋雨,物是人非。11月10日,绝大部分从梦中醒来的中芯国际员工不会想到,公司创始人、总裁张汝京,已不再是他们的领军人了。  昨日清晨,这家公司董事会发布消息称,张汝京已因个人理由辞去集团职务,公司已委任王宁国为董事会执行董事、总裁兼CEO。在提交给港交所的声明中,它表示,按上市规则,董事长江上舟也已取代他担任公司代表。所有决议立即生效。  同样在昨天下午,中芯国际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已跟台积电签订和解协议,将向后者分期4年支付2亿美元现金,同时向台积电发行新股及授予认股权证。  前者无疑是半导体产业界一次人事地震,后者紧随而来,是诉讼目的之一还是中芯国际自身已到变革关头?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而随着张汝京的离任,中芯国际模式在半导体产业内是否走到尽头?它的未来又该如何前行?这都值得我们思考。  中芯模式困局  虽然自2000年创立以来,中芯国际从无到有,迅速成为全球第三大,但它的一个最大特征是,疯狂扩张产能。具体体现为四处布局生产基地,但在技术、研发的积累上却是全球前四大中最弱的。  创立之初,中芯在上海设立了首座8英寸工厂。之后,几乎每隔一到两年,便会新增一座工厂。  比如,2003年,它收购了摩托罗拉天津厂;同时在北京建设12英寸工厂,2004年底正式投产。而2005年以来,扩张速度更快,除了在上海大本营扩充8英寸厂、规划12英寸厂之外,它相继在成都、武汉、深圳设立了8寸厂、12英寸厂、8英寸厂。其中,深圳厂8英寸线量产后,还将上马12英寸生产线。  这一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竞争对手台积电、联电,一度让和舰总裁徐建华惊讶,他在多个场合批评中芯过于侧重量的增长,忽视技术研发。甚至表示,中芯在搞乱市场。即便是台积电,在工厂数量上,也没了优势。  张汝京的这种建厂速度,早在10年前就很有名,当他任职德仪时,就曾在短短几年时间中连续建设了10座工厂。这为他换来了“建厂高手”的称号。起初是赞美他,之后是贬低。因为,这个称号言外之意是,中芯过度重视扩张产能,忽视体质增强。  早有许多投资机构对它发出过警告。对它一直不客气的高盛,曾多次发布报告说,中芯国际扩张过度,盈利前景欠佳。即使对它非常友好的野村证券,也曾在2007年发布过警告言论。  这种扩张消耗了中芯有限的资金,延缓了技术进程,并且透支了它的人才资源。但它似乎没有完全听进去。或许与中芯自得的委托模式有关。武汉、成都两座基地即新芯、成芯,虽号称中芯工厂,但实际投资均来自当地政府,中芯仅输出技术、管理人才。因此,它一度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运营风险。它还将这种“地方政府资金+外部技术、管理”的合作模式,冠名为“中芯模式”。  “中芯模式”,在地方政府追逐GDP的目标下,一度被其他同行纷纷效仿。  但实际的局面是,它的多个工厂一直吃不饱。比如,由于缺少订单,截至目前,规划庞大的武汉12英寸厂每月产能仅3000片。去年危机来临后,北京12英寸厂曾一度停产。  体现在技术研发上,中芯自身技术能力一直落后于对手。尽管90纳米、65纳米已经量产,但订单仍集中在0.13微米工艺领域,而这也是台积电一直对它发起诉讼的区间。技术基础的缺失,让它备受诉讼之苦。在连续亏损的情势下,2005年,它被迫答应赔偿1.75亿美元,而今,无奈再次拿出2亿美元,外加8%的股份。  当然,中芯并非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它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光罩供应商,拥有核心技术,但是,相对主业,它还只是辅助业务。整体看来,在四大代工企业中,它的研发能力最弱。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为中芯现有模式辩解说,台积电、联电有规模优势,如果中芯只是依靠原始积累,超越
它们将遥遥无期。因为,它们已经能够进入标准制订的时代。  大概是张汝京对过去5年左右的产业判断有了失误。因为,他大幅举债高速扩张产能,是建立在半导体产业高速增长基础上,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如果押准,将能赶上需求节奏,一战成名。而且,大幅扩产动作,还能带来资本市场效应。  “他主要就是想造效应。”上述产业人士说。  此前,谈及中芯模式,台积电前CEO蔡力行曾深有意味地对CBN说,至少台积电是一家“有根”的公司,“不是漂浮着的”。  中芯如何变局  张汝京的产业号召力有目共睹。少了他的中芯国际,在和解赔偿、人事调整之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局?  赔偿金将是直接冲击,2亿美元几乎等于中芯国际2009年资本支出的总额,它目前仍有几亿美元的银行欠款。  但和解协议条款,倒有微妙之处:中芯不但赔偿2亿美元,还将“授予”台积电8%的新股。加上认股权证,交易结束后,它就持有中芯股权10%的股份,成了股东。  这一比例不低。去年入资的大唐控股仅16.55%,上海实业略高于10%,如交易完成,台积电将成为第三大股东。  台积电会收购中芯?这恐怕不太可能。因为半导体制造业已被提高到战略高度,而且中芯背后国有资本色彩越来越浓,大唐控股注资后,公众甚至称它为国有企业。加上它在本土的地位,中芯控制权不可能易手。  但台积电这手策略意味着什么?“至少有两重目的:一是了结眼前诉讼,算是以知识产权换了现金与股权;二是成为利益攸关方,可以影响中芯运营。”一位资深半导体专家分析说,从持股比例看,未来,台积电有望进入中芯董事会。  台积电昨日表示,不会派代表进入中芯董事会,参与运营。但10%的股权足以影响资本市场。  不过,从两岸关系看,这一举动并非坏事。毕竟中东人正在进攻,而韩国三星也正在强化半导体代工事业。中芯、台积电可以联手应对,改变过去两岸企业内耗现状。这一合作,将直接削弱张汝京在代工领域的影响力,或许这是他出局的原因之一。  张汝京确实为中芯奠定了发展基础。过去9年,它从无到有,建设6座基地,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三大,构成了垂直整合的运营模式。而且,还与IBM、博通等巨头建立起合作。张汝京打下的烙印显然无法磨灭。  但中芯毕竟还是追随者,与台积电之间仍有巨大落差。这导致张汝京的时代,过于侧重量(产能)的扩张,在质(技术、研发)的积累上一直被对手讥笑。在与IBM建立合作前,前四大同行中,中芯工艺实力最弱。而由于投资折旧的压力,以及运营能力限制,截至目前,中芯仍未扭亏。  这可能将是中芯变局所在。即由外部扩张,转为内部体质的提升,并且有望成为中国半导体制造业整合的平台。相对内敛的王宁国,或许能开辟新的天地。  消息人士透露,中芯董事会正在吸引本土及海外高管,填充运营团队。  中芯国际人物谱  张汝京:中芯国际原CEO、总裁  张汝京1948年出生于南京,197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74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并获得工程科学硕士学位,1986年于南卫理公会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现年61岁的张汝京曾经在德州仪器工作过20年,并帮助该公司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建设过多家芯片工厂。1997年10月,张汝京加入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并从1998年1月开始担任该公司总经理。2000年1月,公司大股东中华开发将世大作价50亿美元卖给台积电后,张汝京离职。  2000年,张汝京创建中芯国际。  王宁国:已被委任为中芯国际CEO,同时兼任执行董事及集团总裁。  现年63岁,生于台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及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后,曾服务于劳伦斯放射实验室及贝尔实验室。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大中华区企业创新科目顾问、中国科技部海外顾问。他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任职该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及亚洲区总裁。曾经主导多项技术开发,为半导体制程设备技术带来许多成功的突破,后来转入地区和全球市场开发领域,拥有100多项专利。  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担任华虹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华虹集团附属公司华虹NEC有限公司董事长。  江上舟:现为中芯国际董事长,被指定为公司在交易所的代表。  现年62岁,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博士,早期在原国家经委外企管理局任职,之后赴海南参与筹建三亚市,1991年起,44岁的他开始担任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洋浦开发区管理局局长。1997年调往上海工作,他是上海芯片产业的奠基人、国家大飞机项目的启动者之一。2003年成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兼重大专项组组长。2006年,江上舟接替邓朴方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同年,他被委任为中芯国际的独立非执行董事。

时间: 2024-09-20 14:54:00

中芯模式困局:疯狂扩张产能忽视研发的相关文章

台积电未来5年产能翻倍为中芯3倍多

王如晨 就在中芯国际公布了未来5年庞大的产能规划与投资额后,半导体代工巨头台积电昨日公布了更大的计划,约为中芯未来5年产能目标的3倍多. 昨日年度技术论坛上,台积电营运兼产品发展副总经理秦永沛说,为满足需求,2011年会有4座厂小幅量产,预计2015年年产能将达2000万片(全部折合成8英寸产品计算). 台积电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总产能首度突破1000万片.这意味着,未来5年产能可能翻倍. 一个月前,中芯换标发布会上,董事长江上舟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的未来5年产能目标是:12英寸产

掌舵中芯四个月王宁国有话要说

王如晨 张江路18号中芯国际里面的出租车,繁忙地排着队.一位对中芯显然有些熟悉且张口就谈"经济危机"的司机说,现在的状况比去年好得多,员工也比去年"精神",这让拉客生意好多了. 而沉默4个月后,中国这家第一大半导体代工企业的决策层也到了说些话的时候.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展览会场碰到董事长江上舟,问及为何沉默,他哈哈大笑说,管理层已全到位,马上会对外公布策略. 记者也已约好中芯国际总裁兼CEO王宁国,这位曾在贝尔实验室.美国应用

悲情张汝京:出走中芯之谜

本报记者 黄婕 上海报道 11月13日,带着上海今冬第一场强降温的寒意,表情凝重的张汝京走进了浦东新区的一个茶馆.处于"风暴"中心的他看起来比以往更加苍老.在与记者长达4个小时的交谈中,这位61岁的老人在谈及中芯国际的创业历程时仍然动情.他强调,离职是自己的选择,他对董事会没有任何怨恨. 谈及与台积电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张汝京用"筋疲力尽"来形容.事实上,这起官司本来会有一个不同结局,至少在宣判六周前,局势仍在张汝京掌控内. "我一直主张和解,这对双方都有

中芯10亿美元接盘武汉新芯总投资或达45亿美元

至2013年底,总投资或达45亿美元 王如晨 周芳 昨天,中芯国际(00981.HK)与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公司(下称"湖北科技")在武汉签订合资协议,双方承诺将对武汉新芯12英寸半导体生产线项目实施合资经营,中芯国际名正言顺地成为该项目的"主人". 武汉新芯是由武汉当地政府主导投资,一期总投资达100亿元,自2008年正式投产来,一直由中芯代管运营.早在去年10月,中芯和湖北科技就有合作的意向,当时中芯董事长江上舟.总裁王宁国对武汉方面承诺,将改变过去托管合作模式,

中芯或放弃成芯半导体托管德仪有望接手

王如晨 去年11月底,中芯(00981.HK)曾传出要放弃成都成芯8英寸半导体代托管工厂,尽管一度否认,但昨天,公司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中芯国际确实正在与成都.德州仪器谈判,但还没最终定下来. "本来,还打算把200多人派到那里去呢."该人士有些遗憾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成芯半导体成立于2005年,由成都工业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成都高新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中芯托管运营.目前该厂二期工程总投资已超过40亿元人民币.它也是中国西部首座8英寸半导体厂. 但是该公司发言渠道不做

来伊份煌上煌求上市疯狂扩张 单店利润下滑存隐患

据证监会信息显示,截至4月26日,目前666家申报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3894.html">IPO企业中涉及食品行业的16家. 这些食品类企业,除因"食品安全"被关注外,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来伊份).江西煌上煌集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煌上煌)等,也因盲目扩张而备受持续盈利能力的质疑. 疯狂扩张 记者查阅了已披露招股书的6家食品企业后发现,近年来盲目扩张已经成为企业的"通病". 来

传美光科技收编武汉新芯外资狙击中芯再下一城

每经记者 刘晓杰 发自武汉 继中芯国际原托管的成都成芯半导体工厂被美国德州仪器洽购之后,日前,关于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武汉新芯)即将被纳入国际闪存巨头美光科技旗下的传言又甚嚣尘上.不过,截至昨日(9月8日)最终方案依旧没有确定. 美光科技的正面狙击 事实上,所有关于武汉新芯即将脱离中芯国际的消息都只是去年传言的继续发酵.早在10个月前就有消息称中芯国际将会放弃对武汉新芯的托管,不过,当时中芯方面均予以否认.作为中部地区第一个12英寸半导体制造项目和国内唯一的存储芯片代工厂,颇

赵本山病倒演艺王国屹立不倒疯狂扩张暗藏隐忧

资料图片:2009年5月2日,赵本山(右一).小沈阳(右三)等出席位于北京前门大街的刘老根大舞台开业典礼. 资料图片:2008年2月11日,辽宁沈阳,赵本山开门收徒仪式在沈阳举行.当日,赵本山开门收徒35位. (南都周刊记者张守刚 北京报道)今年5月2日,刘老根大舞台成功进军北京,张艺谋等大牌莅临襄助,盛况空前.十一长假期间,赵本山突然病倒,甚至谣传出"死讯",但是囊括了电视剧.电视栏目.舞台演出等娱乐产业的本山帝国,依然走在快速膨胀扩张的中途,并没有因赵本山突发的病情而停止运转. 虽

神州租车IPO欲转投港股疯狂扩张问题频现

赴美上市折戟后,神州租车董事长陆正耀近日表示,未来重启IPO更倾向于在香港.尽管神州租车对时代周报声称,关于赴港上市"目前并没有更详细的计划",但近期神州租车的发展节奏与当时赴美上市的激进步伐十分相似.根据神州租车向本报提供的数据,目前,神州租车已在全国66大城市.52大机场拥有近700个网点,个人客户超过130万,企业客户过万家,拥有车辆数量近5.5万台,超过行业第2名到第20名的总和.华丽的"行业第一"头衔含金量有多少?疯狂扩张背后是谁在买单?欲转道H股上市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