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贺老师:
您好!我想请教一个小问题。
今天闲下来翻翻RSS,看到这么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指路,名家指路不如名家带路。
这段小小的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尤其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的问题,颇有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自然地,两者都很重要,读书和实践,本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光说实际效果,应该是“行万里路”,亲身实践亲眼目睹,自然感受完全不同。现在似乎也提倡尽早感触社会,特别流行出去兼职实习。然而“行万里路”代价不小,危险系数大,是否比得上“万卷书”的价值,其实很值得再三思量!
所以想请教老师,就大学阶段而言,“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个更重要?或者说老师认为的合理比例是如何的?我也想知道一些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具体是如何分配的,希望老师能解答我的疑惑,非常感谢!
【回复】
开学了,将你的信一放就差点忘了。
粗看来信,先想到了鸡和蛋的问题,搅和不清。读书、行路,哪个重要?都重要。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真难为死人了。
仔细想来,还想回答同等重要,甚至这两者不要分开,要知行合一才好。读书为知,实践为行,其实读书就是认知实践,而实践是认知的一种方式。解读一下你引用的一句挺绕的话:读万卷书(知)不如行万里路(行),行万里路(行)不如阅人无数(知/行),阅人无数(知/行)不如名家指路(知),名家指路(知)不如名家带路(也还是行)。翻来倒去,就行不如知,知不如行,唯有二者同等重要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要追求两者的充分融合,知中行,行亦知。合理比例之类的,更没有什么意思了。
回到大学生的学习安排上来,我一直提倡加强实践,尤其是课外的技术学习,一定是要以实践为主线。这是因为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有太多的人是以应试为目的和导向,一头钻进去,成天忙碌,却收效甚微。这样的学习,甚至都不能归入到读书之列。大学生要投身于社会实践,通过兼职、打工等方式,了解社会,了解行业,我也是极力赞成的。说什么危险系数大、有人还觉得如此学习的效率低之类的,我看未必,因为这样接“地气”的学习是最为鲜活的。不过,我反对过度的打工,尤其是仅为了赚钱重复劳作。因此,我欣赏一位大学生的观点“打工才是最愚蠢的投资” 。大学生在学期间,一切的着眼点是发展。适当的打工,一定要清楚从中要获得什么。在所有收获中,赚钱放在最末(如果不是到了那种过不下去的时候)。精明的打工举两例:我在90年代,为解决自己的交流困难的缺陷,在公司兼职近一年,有了当教师的底气;我有个学生,家庭困难,学费靠贷款,每个假期找不同的工作去做,散过传单,做过家教,去过富士康,解决了生活费,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体验。至于在大学里见过了更多的“玩”家,我先劝他们安心读书。
我更愿意将读书看成行动的一种方式,不是吗?我们一直在路上,读书不止,前行不断。如此生活简简单单,也倒一身轻松了。
给了个说不清的问题,做了个不说清的回答。但愿不会招来哲学家的嘲笑。
【对回复的回复】
收到老师的回信,又是思索了许久。我原先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割裂开来,本身就是错误的,但我就是想比出个胜负,好像就此会目标明确一些。但其实,读书和实践一直是在一个互相转化的过程中,所谓“行知合一”,那句“……不如……不如……”就是一个伪命题。看起来值得信服也容易去遵从,其实呢层次比较低了,脱离目标去谈这些东西,意义并不大。
这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两条路径。纯粹为钱打工,背弃理想,等同于浪费青春。纯粹为考研读书,并以此为最大追求,同样可悲。其实“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不错,重要的是最终的目标在哪。目标歪了,“心术不正”,工作不是为了工作,读书不是为了读书,哪样都干不好。目标正了,就像老师说的那样,读书不止,前行不断,那么着眼未来,把握当下,简简单单就好。
这时联想到编程中“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关系。从小到大,我都被灌输了“面向过程”的概念:读书、高考、实习、考研、出国、工作……或许年纪尚小时,这招挺管用,简单粗暴,倒也解决问题了,把我送进了大学。但是人生是道大程序,随着视野越来越开阔,参变量、过程越来越庞杂,我也需要转换思维,“面向对象”,从更高层次去思考,而不必那么死板了。
以上一些是点滴感悟,也不成文,就跟老师分享了,又麻烦老师了。我有时候喜欢走走死循环,问点明知道没答案的问题,只是好奇,自然谈不上哲学了。老师的信让我很受教,再次感谢老师解开我心中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