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大规模计算平台的自动化、精细化运维之路

本文转载于:高效运维公众号 作者:范伦挺

作者简介:

范伦挺,阿里巴巴 基础架构事业群-技术专家。花名萧一,2010年加入阿里巴巴,现任阿里巴巴集团大数据计算平台运维负责人。团队主要负责阿里巴巴各类离在线大数据计算平台(如MaxCompute、AnalyticDB、StreamCompute等)的运维、架构优化及容量管理等

1、前言

本文主要会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写,分别是:

  • 阿里大规模计算平台运维面临的一些挑战;
  • 阿里自动化平台建设;
  • 数据精细化运维;
  • 我对运维转型的思考和理解;

2、在阿里我们面对的挑战

在讲挑战之前,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下阿里大数据平台演进历史,我们的 MaxCompute(原ODPS)平台是2011年4月上线的,2013年8月份单集群超过5K,2015年6月单集群超10K,目前在进行异地多活和离在线混布方面的事情。

首先是规模大、小概率事件常态化

对于小概率事件大家不能赌运气,基本每次都会踩中狗屎的。譬如各类硬件故障,规模小的时候觉得硬件故障概率比较低,即使坏了也比较彻底,但是规模大了后会有很多情况是将坏不坏,类似这种奇葩事件会越来越多。 还有网络链路不稳定,网络链路会有很多原因导致它不稳定。一方面是网络设备多了,网络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也大了,另一方面运营商日常割接、挖掘机施工等都会对我们带来挑战。 还有一部分是工具,机器的环境变得复杂以后,我们对工具稳定性就有更高要求,比如你要考虑到有些机器的 SSH 会 hang 住,还有某些机器 yumdb 是坏的,不能想当然的以为一条命令下去一定会执行成功。

其次是多机房多地域

几千公里距离会有几十毫秒的延时增加,大家在布置异地多机房应用的时候,要考虑到应用之间的超时设置是不是合理,需要重新 review 尤其针对多次往返的请求,累加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还有一块是资源不均衡,可能那个集群早上忙一点,那边是下午忙一点,但是因为计算任务依赖下面大规模底层数据,所以你不可能利用长传带宽直接来进行直读直写的计算,因此要考虑应用的合理布局。

自动化平台建设

关于自动化平台建设,自动化的意义我想读者们应该是有共识的

  • 第一自动化能够提升稳定性,机器的操作比人要靠谱,固化的操作交给机器去做,可以减少人犯错机会,提高线上稳定性。
  • 第二自动化能够提高效率,机器代替人做很多事情之后,把我们从日常繁琐运维操作中解放出来,解放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做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会从以下四个最常见自动化方向做简单举例介绍,变更、问题排查、硬件维修,交付检查。右边是我们内部用的运维平台架构简图,下面介绍的东西都是基于这个平台的功能模块。

3、 四步走让平台自动跑起来

3.1 第一步:实现自动变更

说到变更,做运维的总是有很多共同语言要聊。变更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占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包括变更方案整理,变更跟进执行,都是比较耗时的,另外变更也是非常危险的。原来有过统计,号称70%稳定性事件是跟变更相关的,有可能是运维工程师直接变更操作引起的,也有可能是上线代码有 bug 引入的,这两类都归结在一起,反正是“线上不作不死,一作就死”。但是不能因为这个不发布,还有很多功能开发也是跟我们一样,天天加班熬夜,搞出来的代码不给他推上去也说不过去,还要满足业务需求,那这个问题得解。怎么解呢?

我们内部思路是首先会把最底层的一些操作进行原子抽象,比如像把一台机器从 VIP 里摘取出来,装一些包进行固化,固化之后抽象出来,称为工作流,然后把工作流进行组装把它称之为组合工作流。一个组合工作流对应一种日常的固化变更类型,比如控制集群服务升级等等,这样固化的变更就可以由对应的组合工作流去做。在组合工作流之上,还会有一层封装需求单。主要解决开发的自助申请,审批等环节。在工作流执行页面可以查看详情,包括对应的每个步骤具体命令,返回信息,执行超时时间,超时或者失败的通知方式和人等等。通过这样一套平台,基本上能够解决日常固化的那一类变更请求,能够做到变更由开发自己申请发起,运维只需审核一些参数、测试报告等等。

3.2 第二步:高效稳定的解决问题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问题排查的,上图画的是我们当前用的实时日志分析系统的架构,阿里因为这块的产品自研的都有,所以用的都是自研的产品。为了便于理解,我在边上备注了对应的开源产品,基本上的流程或者逻辑也是比较好理解的,首先在服务器上部署 Agent,Agent 会依据日志服务里配置的规则进行过滤以后,将对应的信息推送到日志服务。日志服务里数据可以实时进入到流计算平台进行实时分析计算,并且把结果存到 RDS 里面,然后 tesla 通过 RDS 进行调取和展现。另外日志服务存的数据,也会通过实时建立索引,提供 WEB 级别日志查询,帮助用户做日志查询。同时也会导入 max compute 做永久存储和进一步分析。

基于这套系统,我们举一个例子:异常流量排查。流量打满是很常见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机制怎么帮忙我们排查和定位这些问题呢?比如有N个机房,机房与机房之间有很多链路,每一条链路带宽都是有限的,有时一个突发流量尖峰过来会导致流量拥塞,假设平台上有一条链路,流量打满以后,呈现黄色预警状态,通过点击这条链路,就会进入流量分析实时界面。

这里可以看到从某个时间段到某个时间段,从某个机房到另外一个机房最近十分钟的情况,这里显示的是最近十分钟对应作业流量总的情况,点击流量最高的点可以在右侧看到每个作业对于流量贡献情况及其最近10分钟的变化趋势。下面还可以列出来这些作业具体的项目归属,作业名称等等。通过这个机制就可以很快定位到问题的原因。这里收集的日志是阿里云飞天盘古 master audit log,盘古 master 有点类似 Hadoop 里的 name node 节点,它会记录所有集群发起的数据访问请求,包括来源 IP 是什么,获取数据大小是多少,发起的作业名称等。把这些信息通过前面介绍的实时架构收集完之后,放到流计算平台算,然后再结合网络地域和 IP 归属,就可以画出整个网络拓扑和实时流量图。

基于这套平台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说网络静默丢包,这个理论上来讲在网络层很难做到监控。但可以通过收集作业执行日志,分析长尾和失败的作业相应的源IP及目的IP分布情况,可以发现某些交换机的异常情况。做到先进行隔离,再让网工去排查解决。

3.3 第三步:更高效的硬件维护

第三步是硬件维修,我们内部有个硬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称之为是 DAM,在日常工作中它能够涵盖整个硬件循环的生命周期,上线以后如果发现线上有硬件问题,它会调应用自定义的下线接口,把这台机器从具体应用里摘出来,从应用层面隔离完之后,再去调机房维修自动接口进行报修。报修以后会监测这个维修单子状态,等维修结单后,自动做上线前硬件检查,检查通过以后会把这个工单关闭,同时调用应用自定义的上线接口,完成服务器上线。所以这套东西基本上跟应用是属于松耦合的,只要应用提供满足条件的上下线 API 接口,基本上都可以转起来。

这是它的一个架构简图,主要有三大模块:Dam  Worker 、Dam  Client、Dam  Center.这里面主要难点还是在于硬件信息收集和分析,怎么判断这块磁盘坏了,怎么判断 CPU 是有问题的。这其中需要长期的数据和经验积累。这里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现在采集的信息源:

  • 硬盘主要依赖于 kernel log/smartctl/tsar
  • 内存是 ipmitool/mcelog/stream,
  • CPU/风扇是 mcelog/cpu 频率/ipmitool,
  • 网络/网卡/交换机端口是tsar/kernel log。
  • 主板方面如果我们分析以后都不是以上信息,那可能就是主板的原因。

上面这个图是一个最终的效果,这个系统在规模化场景下还是非常有用的,以前没有这个的时候,值班人员是比较痛苦的,因为我们知道现在互联网用的机器都不是高可靠的,去 IOE 都差不多了,都是廉价的服务器,所以出现一些硬件问题还是比较常见的。很可能一个电话过来,客户就开始抱怨作业又长尾了,你上去一看,这个机器硬盘有问题,加入黑名单,重跑一下,用户和我们自己都搞得很痛苦。现在我们就不会因为单台机器的硬件问题而受到骚扰了。主要白天看看那些异常工单原因,不断优化逻辑即可。

对于这类自动处理我们肯定采取比较保守的策略,任何系统拿不准的或者不是完全精准匹配的就不动,先做隔离而不做进一步自动处理,放到异常工单池子里,由人工介入分析异常 case 什么原因,不断完善我们硬件检测判断的模型。

3.4 第四步:完善的交付检查

交付检查分为软件交付检查和硬件交付检查,软件交付检查就是用前面介绍过的工作流,硬件交付检查主要针对 CPU、内存和磁盘,对于 CPU 做法是绑定每个 CPU 算 π,算算它的消耗时间分布,最终把曲线画出来,标准就是看曲线的偏离程度。

其实大家可以看出,大部分还是很规矩的,会集中在一起,类似上面有几条偏离曲线的就是我们认为有问题的。那么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你这里集中在两个区段,是不是有一半的机器都是有问题的,其实是因为这个集群机器是异构的,本来就有两种类型的 cpu。内存压测采用通用的 stream 方法,就是对内存做拷贝、读取相加,读取做乘法诸如此类的,对于性能指标明显偏离的机器也是有问题的。磁盘主要用 Linux FIO  命令按照不同的读写比例和块大小,来看它的表现。

其实这里并没有用到什么高深的技术,我之所以拿来说是告诉大家这个极其重要,尤其是对于离线场景。离线计算在公司里一般给的是都是更廉价,更低成本的硬件设备,甚至很多时候在线应用退役的机器也会拿来用,即所谓的利旧。这种时候再加上机器是经过搬迁的话,那硬件的压测就必须做,否则线上会很长时间不得消停。

4、数据驱动精细化运维

下面我们讲讲数据驱动精细化运维,今天主要是讲一些点,举一些例子,以此来表达我的一些想法。

大家都知道数据是有很大价值的,我们通过历史数据分析,能够知道平台过去是发生过的事情,对于现在的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平台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还可以通过建模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所以数据可以说是能够通晓过去未来之事。

我们运维的大数据平台上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各种运维日志、信息,我们手里拥有在线、离线,各种大数据平台,我们也想把运维做得更精细化一些,可以说是有数据,有需求,有平台,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一直在这方面做些尝试。

4.1 实时大屏背后的精细化运维实践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双十一大促的,这个屏相信大家不会太陌生,这是双十一大促在深圳晚会现场直播的一个媒体屏,上面有双十一大促最终定格的成交额 1207亿。

这是一个 GMV 翻牌器,它的作用就是实时汇总当前每一笔成交,并且把成交额显示在上面,在光鲜亮丽的媒体屏背后,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保障用的技术屏,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其中的一块技术屏。

这上面的数字都抹掉了,简单介绍一下我想说的事情,左边部分是用于承载翻牌器成交额实时计算作业主备集群负载情况,在它的右边显示的就是几个关键的核心作业当前实时的延时情况,单位是毫秒。这里最右边的这几个白色的数字,代表了每个作业对应的延时,有了这个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当前算的成交额比真实的用户下单时间,它的延时有多大,超过一定的量,我们就要进行链路切换。所以有了这个数字以后,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判断现在哪条链路是好的,哪条链路不好的,不好到什么程度,好的话什么程度,不能盲目的去拍脑袋判断,需要有实时化的量化指标做评判。

这里还要强调说明一点,这里用不同的颜色深浅分成三段,这三段分别代表这个作业它的日志采集延时、消息队列读取延时和读到之后计算的延时,把三段延时进行了分开展现,这个有什么用呢?当链路有问题之后,我们可以知道哪段出的问题,因为实时计算整个链路是非常长的,对于秒级应用来讲,每个环节消耗的时间都是需要被清晰度量的,也就是说,有了这个时间你才能准确判断现在是因为哪里出现的瓶颈导致整体延时不达标。也就是说,不但能够知道哪条链路有问题,还可以知道链路具体问题点在哪,加快问题定位。所以对于这个核心指标我建议大家做到三化:

  • 量化,这些压力值都可以清晰看到。
  • 细化,每个指标再分细一点,可以更精准判断和定位问题。
  • 持久化,这些实时屏不能看完就算了,还要把数据存起来,非常有用。

所以做到三化,量化、细化、持久化,在核心指标量化分析里是很重要的。

4.2 存储分析在精细化运维中的实践

下面讲一个存储分析的例子,这个例子起源是因为集群规模太大了,每年都被老板盯着能不能省出一点钱来,我们分析了下存储的数据,看看每个 byte 是被什么占用了,这是可以分析的。

我们通过分析之后得到右边的图,这个是真实的图。看了这个图之后,你会注意到,原来存储是这么被消耗的。其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应用层的优化。譬如平台是分层的,每一层为了数据安全都会做自己的回收站(延迟删除)功能,站在每一层独立去看都是合理的,但各种回收站累加在一起就会发现回收站占用比例有些高(尤其是对于频繁删除类型应用)。可以从整体运维的角度去看,对于各层回收站策略做评估。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个优化点,就是  inode。我们可以计算下看看我们要不要用到这么多  inode,按照PPT公式计算可能只需要原来的1.75%就够了,万台集群可以因此省下6PB的存储。当然这里面实际适用 inode 大小还是要根据自己应用场景去评估。大家经常做数据运营,数据分析,其实它在很多地方都在那儿等着大家,有很多点可以去做,包括我们日常忽略的,司空见惯的,觉得不值一提的地方,大家可以细究一下,会发现那里有另外一番天地。

4.3 精细化运维在资源优化上的成果

还有一个是资源优化例子,大家知道资源调度器里有一个用户资源申请的值,和申请之后真正跑起来的实际消耗值,我们建立了一个用户实际消耗和用户资源申请的比例,理想值我们希望接近100%,这个指标能够说明调度模型的资源使用状态,有了这样的衡量指标之后,我们做进一步细化分解,看看怎么优化这个指标。

这个是实时计算里面作业的情况,每个作业我们会去看它的资源使用趋势,这上面红色的两条直线是作业里设的申请值,下面蓝色波动比较大的是这一周来资源使用的尖峰值,大家可以看到即使按照这一周作业使用物理资源峰值来看,离申请值也是很远的。所以这里面还是有不少优化的事情可以做,包括提醒用户自己做优化,也可以在平台层面自动做优化,来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因为一旦调度器认为可以申请的资源都分配出去了,哪怕这时平台物理水位非常低,它也不会调度更多的作业了,所以这件事情也是我们可以深度去做的。

5、如何摆脱苦逼运维的魔咒

5.1 转向运营或许是破解之道

我个人对于运维转型的一些理解和思考。运维转型最近被谈的比较多,有一个论调就是运维向运营转。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传统运维更多关注的是平台稳定、安全,也就是非常传统的两个领域,更多关心的是平台是不是活着,这个平台没有出问题,没有挂掉,这是传统运维关心的事情,重点关键词活着。对于运营来说,除了活着,还要看平台质量怎么样,用户用得好不好,这个平台本身它的效益怎么样,它的成本是不是还能进一步优化,用户感受怎么样,用户满意度怎么样。而对运维来讲,包括运营,我们大部分都是跟垂直的具体产品或者平台绑定的。不可能完全脱离他们,去谈运维的价值。所以运营是以一种更积极开放的态度,去看待我们所运维的对象,多看一点,不光看它的活着,还想想怎么能够帮助它和自己一起去成长和发展。

5.2 自动化在转型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然后讲到转型逃不开自动化,我个人认为自动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人肉时代--这时候人就是一切,你说了算,你说什么命令就是什么命令,这时候没有任何校验标准机制,就像交警纯人肉指挥交通一样,什么时候让你走就走,什么时候让你停你就停。
  • 第二阶段工具时代--好比交警手里的指挥棒和哨子,这些工具提升了他的个人能力,比如哨子可以让更远的车辆听到他的指令,棒子可以在天气不好的时候让汽车看到他的指令。 这个阶段还是以我们人为主体,工具在能力上做了一定延伸和拓展,但是始终还是人为主,器为辅。还是人在决定这个操作要不要做,什么时候做,参数应该是什么。只是人做完决定后,可以由工具搞定具体落地执行,提升了执行效率,节约下来了时间。但是离开了人还是什么也不是。所以这个时代,单兵作战能力增强了,但是人逐渐成为整个运维的瓶颈点,因为工具的能力是远远大于人的能力的,更多需求就堆在你手里的,你怎么编排和控制。你成为瓶颈点了,工具越多,人的瓶颈点就会凸显。
  • 第三个阶段平台时代--这个阶段过渡到器为主,人为辅的阶段,还是以交通举例,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由很多工具沉淀变成了完整的交通疏导指挥平台,包括红绿灯,包括限速和车道划分等等,这一系列规则和工具,最终不是零散的在那里放着,而是通过一个有序组织变成一个固化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完成交警日常工作中交通疏导的事情。 对于我们运维也一样,我们怎么把我们的经验、想法和技能放到平台里,最终变化自助或者自动化运维平台,这样的时代才能称之为平台时代,就像我刚才前面说的变更平台一样。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其实很多公司经历过,变更平台可能有很多不同的人开发过很多拨,第一拨可能是开发写的,第二拨可能是工具团队写的,第三拨可能是运维团队自己写的。 这里做一个变更平台并不难,难的是怎么把运维的想法和思考沉淀到平台里面去,怎么让平台有和你相当的能力,这时候它才能代替你日常的职责,所以它这里面的灵魂和思想很重要。 同样是做开发变更平台,开发考虑的是怎么快速高效的执行变更,那运维做的时候会有些什么更多的思考呢?你会考虑是否有灰度功能,是不是应该先灰度发布一部分,然后有自动冒烟机制,冒烟过了我再引流,然后有没有快速回滚机制,这就是区别,为什么我们要自己去做,自己转型,我觉得别人很难理解我们,也很难救我们,所以要自己转型做自己想要的运维平台。 这里面大家多想想你平常怎么工作的,重要的是把你的能力进行平台化,而不仅仅是简单开发一个系统。
  • 第四个阶段智慧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人解决问题,第二个时代是人借助工具更好的解决问题,第三个时代是让平台能像人一样解决问题,第四个时代是让平台超越人类能力去解决问题。这张图是阿里云栖大会上王博士发布城市大脑的照片。城市大脑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这个问题已经突破人的能力极限,安排多的交警到各路口执勤也搞不定这件事。但城市大脑可以,它通过对每天的车流量预测数据,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补充数据,包括实时红绿灯,每个探头采集到的实时流量等等,把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它就能够智慧的实时控制所有的交通信号灯,从而达到缓解城市拥堵的目标。在这里其实一样的,当上升到一个智慧时代以后,平台能力就能够突破人的极限,做到一些人的能力以外的事情,譬如故障的预测、快速自恢复等等。这也是未来的方向——智能运维时代。

5.3 运维效率向运维价值转型

假如我们前面的自动化事情做得不错了,有时间了,该干点什么,原来有一句老话叫做“喝着咖啡干运维”,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从生活的角度来讲是不错的,但从工作和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太过于消极了。当你达到这个阶段,如果你真这么去做的话,慢慢你可能有时间喝咖啡,但却没钱喝了,很有可能会被淘汰掉。我们应该转变思路,更多的去关注数据分析,可视化及运维平台的产品化。当我们建立了前面说的自动化运维平台以后,可以更多去想一想如何通过数据分析,让我们运维平台更加智能,达到一个智慧运维的时代。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最终实现机器管理机器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和运营,帮助我们所运维的产品做改善,如性能、易用性、成本等等。另外我们也要更多的去思考怎么把运维平台进一步产品化,使我们的运维能力可以输出,产生更大的价值。这些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当然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我们可以分阶段的,先从一些简单的事情做起,逐步深入。

6、最后的思考

最后用一张图来总结我对于运维转型的思考。运维应该始终以稳定性为基石,一旦脱离稳定性,其他一切都是扯淡,都是浮云。在稳定性基础之上,我们应该以更积极的运营思路来思考我们自身的发展和平台的发展,借助于数据分析和运维能力产品化这样两个翅膀,实现华丽的转型。运维的人生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从传统IT部署到云,人肉运维已经是过去式,云上运维该怎么开展?尤其是云2.0时代,运维已经向全局化、流程化和精细化模式转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威胁论”也随之袭来——运维是不是快要无用武之地了?如何去做更智能的活?4月20日晚2017运维/Devops在线技术峰会告诉你!免费!有料!快点这里报名()

时间: 2024-11-05 06:10:36

阿里大规模计算平台的自动化、精细化运维之路的相关文章

阿里云大数据计算平台的自动化、精细化运维之路

免费开通大数据服务:https://www.aliyun.com/product/odps 作者简介:   范伦挺 阿里巴巴 基础架构事业群-技术专家 花名萧一,2010年加入阿里巴巴,现任阿里巴巴集团大数据计算平台运维负责人.团队主要负责阿里巴巴各类离在线大数据计算平台(如MaxCompute.AnalyticDB.StreamCompute等)的运维.架构优化及容量管理等 1.前言 本文主要会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写,分别是: 阿里大规模计算平台运维面临的一些挑战: 阿里自动化平台建设: 数据精细

阿里云数据库资深专家林伟:大规模计算平台研究与实战

大流量高并发互联网应用实践在线峰会官网:https://yq.aliyun.com/activity/112 峰会统一报名链接:http://yq.aliyun.com/webinar/join/49 议题名称:<大规模计算平台研究与实战> 议题简介:MaxCompute是由阿里云自主研发,是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海量数据处理平台.能够在多个单机群达万台跨集群的计算平台上提供针对TB/PB/EB级数据分布式处理能力,应用于数据分析.挖掘.商业智能等领域.提供海量数据仓库的解决方案以及针对大数据的分

阿里毕玄:智能时代,运维工程师在谈什么?

目前业界真正的智能化运维的落地实践其实并不多,大多还是停留在自动化甚至人工化阶段,然而智能化运维是大势所趋.阿里又是如何应对呢?下面请看来自阿里巴巴研发效能团队负责人.阿里研究员毕玄的演讲<智能时代的新运维>. 阿里的运维体系承载着怎样的责任? 阿里的运维体系介绍 阿里的运维团队,主要覆盖五个层面. 一.资源的规划与支付是运维的基石 整个运维团队需要负责资源的规划.资源的交付. Quota管理:比如我们会跟业务团队做一些预算的管理,对于每个业务团队首先需要有预算.只要你有预算,运维团队一定会把

有赞MySQL自动化运维之路—ZanDB

一.前言 在互联网时代,业务规模常常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快速的实例交付,数据库优化以及备份管理等任务都对DBA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凭借记忆力去管理那几十套DB已经不再适用.那么如何去批量管理这些实例的备份.元数据.定时脚本和快速实例交付就成了急需解决的的问题. 二.数据库的标准化 在实现MySQL的自动化运维的过程中,最痛苦的无非是目录的不统一,配置文件的混乱以及DB主机的不标准,而这些不标准的环境会让自动化运维的路途荆棘重重.所以首先我们将相应的DB主机以及目录做了标准化,将以前不符合的标准

阿里流计算平台开发实例之电商双11实时计算

由于之前没写过博客之类的文章,所以这次写也是心中揣揣,也是由于这个项目间没有找到相关的一些文档,当时就想着完成后写一个出来,如果有写的不周到的地方,请联系我改正,谢谢. 一. 项目案例 用户商业模式含盖电商零售与加盟店批发零售,本次主要业务需求在于淘宝双11期间能实时计算用户所关注的一些指标数据,如:订单数.订单金额.商品SKU数.订单来源地.商品排名等等. 基于这些指标需求,除了要达到实时的要求以外,还需要具备适当的展现图设计,本次使用的是阿里云的DATAV,提供饼状图占比分析.商品与类目数据

专访阿里云高级专家赵林:从0到1,中间件的研发运维之路

中间件,英文名为Middleware,它提供应用层和系统层之间连接,是应用层实现系统资源集中调用的抽象逻辑,同时协调各个应用之间的沟通:并且自动处理分布式系统中的常见异常,最终简化大规模分布式应用的编写. 早期的中间件,起源于1968年IBM的CICS(Customer Information Control System )交易事务控制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的文件服务用来管理用户信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和分布式系统的兴起,中间件的概念也在发生演变.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中间件面临更复杂的情况:如何解决

浅析自动化设备安装运维的发展方向

IT运维自动化是指将IT运维中日常的.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自动化,把过去的手工执行转为自动化操作.自动化是IT运维工作的升华,IT运维自动化不单纯是一个维护过程, 更是一个管理的提升过程,是IT运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运维技术的进步以及运维服务体系的完善,自动化运维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方向,也随着规模.场景的变迁迎来新的挑战和变化.运维的活动范围更多介于硬件与操作系统之上.应用之下,其与基础架构也像是人的两条腿,相辅相成,总是一前一后交替往前推进. 基础架构决定运维方向,同样运维体系

基于YARN与Docker实现分布式Web服务的自动化部署运维工具

问题描述 部署运维工具主要有以下需求:-面向服务实例LTS类业务组件,不考虑数据库.缓存等基础组件-实现对这些分布式服务进行自动化部署.启停与伸缩-要能够支持自动部署与固定部署混合-自动部署,不指定主机,不指定端口-服务实例分配允许指定主机范围-固定部署,指定主机与端口,匹配传统需求-服务实例服务注册与查询-服务日志存储日志收集需求-数据存储共享存储需求挂共享存储-其他需求,配置界面与监控界面各位大神有没有实现思路与案例? 解决方案

数据中心的敏捷运维之路

随着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很多大型,特大型的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往往拥有数万台的服务器规模,再加上互联的网络设备.防火墙.负载均衡等设备,一个大型数据中心需要管理同时运行的几万台设备,并且数据中心的业务仍然在不断变化,几乎天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网络变更,同时也不断有设备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问题.数据中心规模增加一倍,在运维上面就要增加投入数倍的力量,这样在数据中心不断扩建的过程中,运维的工作已经不堪重负,一味增加运维的投入将严重影响数据中心整体效益,而且大量投入得到的效果并不见得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