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裸奔”:2016 年网民人均被泄八条个人信息

报告显示,2016年发现的网站漏洞,可泄露个人信息60.5亿条;实名制信息和上网行为记录的泄露,比想象的还要多

骗子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实施精准诈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骗子详细掌握了你的个人信息。最新研究显示,有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是由于网站存在安全漏洞导致。

3月30日,补天漏洞响应平台(下称补天平台)在补天白帽大会上发布《2016年网站泄露个人信息形势分析报告》(下称《报告》)披露,2016年发现的网站漏洞可能导致超过60亿条个人信息泄露。

单个漏洞最多泄露个人信息超5亿条

2016年,补天平台共收录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359个,约占补天平台全年漏洞收录总数的1%,涉及319个网站。

这359个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总计可能泄露个人信息60.5亿条,比2015年的55.3亿条增长了9.4%;平均每个漏洞可导致1685万条个人信息泄露,比2015年的392万条增加了近3倍。

《报告》显示,共有20个网站漏洞可能泄露的个人信息都在5000万条以上,其中还有两个漏洞可能泄露的个人信息都在5亿条以上。

“每一个用户的一组信息称为一条。”360企业安全研究院首席安全研究员裴智勇解释,比如,一个帐号密码组合是一条信息,但同时这条信息下面还可能附有这个用户的注册邮箱、注册电话等,“整个这一套信息记录,算作一条个人信息”。

泄露实名信息和行为记录助推诈骗

《报告》发现,可能泄露的公民个人信息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各类网站、游戏账号、电子邮箱等用户的账号和密码,约25.3%的网站漏洞总计可能泄露6.1亿条用户帐号密码信息。

第二类是实名信息。各类实名注册网站的大数据里包括了用户姓名、电话、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实名信息,一旦被盗可直接用于网络诈骗。《报告》统计,约58.5%的网站漏洞总计可能泄露42.3亿条用户实名信息。

还有一类是用户上网行为记录。“你浏览过什么网站,买过什么东西,甚至开过什么房,都在上网行为记录里。”裴智勇说。《报告》称,约62.4%的网站漏洞可能泄露40.1亿条用户的行为记录。

裴智勇分析,过去人们印象中的信息泄露,可能就是帐号密码泄露,但这次《报告》显示,实名制信息和上网行为记录信息的泄露,却占了更大的比重。

“帐号密码被盗后,里面有钱的可能就被盗了,邮箱被盗的可能被人发送垃圾邮件。但实名信息和上网行为记录泄露后,直接就可以实行网络诈骗。”裴智勇说,“帐号密码泄露以后你可以改,但实名不可能改,家庭地址也很难改。”

《报告》特别说明,由于网站数据形式的多样性,一个网站漏洞可能泄露的个人信息类型未必单一,约5.3%的漏洞会同时泄露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约35.9%的漏洞会同时泄露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

半数以上企业未修复漏洞

《报告》在补天平台已收录且已在工信部备案的企业网站中,选择了IT/互联网、金融、教育培训、汽车交通、生产制造、电信运营商、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八个行业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从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数量来看,电信运营商(19.4亿条)、IT/互联网(1.9亿条)、金融(2.5亿条)网站可能泄露的个人信息数量最多。《报告》指出,虽然金融行业网站的漏洞数量少于IT/互联网行业,但是涉及的个人信息数量却比IT/互联网行业多出了0.6亿条。

从单个漏洞可能泄露的个人信息数量看,电信运营商以5876.8万条/洞遥遥领先,其次是金融行业网站1381.1万条/洞。《报告》显示,单个漏洞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条数超过600万条的行业,还有IT/互联网行业(663.8万条/洞)和医疗卫生行业(604.1万条/洞)。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网站并不重视这类危及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漏洞,没有及时修复。“因为用户信息泄露了对网站没有任何直接损失,但这产生的社会危害非常大。”裴智勇表示。

补天平台在今年1月曾发布《2016年中国网站安全漏洞形势分析报告》,针对的不仅是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网站漏洞。该报告对2016年补天平台的备案网站漏洞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漏洞修复率仅为42.9%。

财新记者在该报告中看到,从高危漏洞修复率来看,金融网站的修复率最高,占83.3%;其次是电信运营商网站,占75.6%。

“漏洞修复率最低的行业是房地产,只有不到40%。我们发现确实有几家大型房地产中介机构,不是一定泄露了,但存在一定漏洞,而且修复率最低。”裴智勇透露。

个人信息可轻易变现

财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黑客利用网站漏洞窃取,二是内部员工非法盗卖,三是在木马或钓鱼网站上中招。

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各种原因中,裴智勇表示,网站漏洞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凭我们目前已知的情况,超过一半以上肯定是通过漏洞来泄露的。”

被泄露的公民个人信息,在黑市上可以轻易变现。裴智勇告诉财新记者,单种类型的个人信息很便宜,五块钱可以买100条“网银四大件”,即用户的姓名、帐号、密码、手机号,得到手机号后即可实施诈骗,“我们验证过,80%以上都是有效的”。

相对而言,组合信息更值钱。裴智勇披露,这类信息通常由多个途径获取的个人信息组合而成,可以卖到几百元和上千元。“七百块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买全了。除了‘四大件’,家庭住址、亲友关系、上什么网、开什么房、坐过什么飞机等都有。”

值得注意的是,做个人信息贩卖生意的,不仅有黑市地下交易,还存在部分合法企业,打着信息咨询服务的旗号,参与个人信息或企业信息的贩卖。

“有很多企业存在这种公开的活动。比如,你向它咨询某个人的信息,它把从各个渠道买来的信息卖给你。”裴智勇透露。

“裸奔”防不胜防

当前,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已经触动了越来越多人的敏感神经。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不要随便留地址姓名?我个人觉得这都是徒劳。”裴智勇表示,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个人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个人的信息,比如个人无法阻止网站信息的泄露。

“再比如,去年流行一种手机木马病毒,即使你个人安全意识强,避开了它的陷阱,但你无法保证你的朋友不会中招。利用手机通讯录,不法分子也可以通过你朋友的手机向你发送诈骗短信,你可能会收到你朋友发来的带毒链接等。”裴智勇解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7.1亿。再根据本次《报告》统计的个人信息泄露总数60.5亿条推算,相当于平均每个网民有八到九条信息泄露。

“基本人人都在‘裸奔’,哪位信息没泄露只能算你太幸运了。”裴智勇认为,从今天开始加强信息保护,也许下一代人就能摆脱这个魔咒。“我们的信息已经泄露出去不可挽回了,只有希望那些新生的人,在未来能避免这种情况。”

本文来自开源中国社区 [http://www.oschina.net]

时间: 2024-10-06 04:27:07

信息 “裸奔”:2016 年网民人均被泄八条个人信息的相关文章

防诈骗严防个人信息"裸奔" 八种行为易泄露个人信息

犯罪活动呈公司化 去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公安部.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23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关专项行动也随即展开.但我国电信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在今年8月19日召开的打击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通报会上,公安部刑侦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我国电信诈骗发案59.9万起,造成经济损失约200亿元:仅2016年上半年,电信诈骗发案就达28.7万起,造成损失80余亿元. 据了解,目前我国电信诈骗主要分为境内和境外两类,其中境内犯罪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

管住信息裸奔 该从何处发力

保护意识差,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 管住信息裸奔 该从何处发力 核心阅读 移动互联网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便捷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日渐凸显.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量刑标准:最高检发布典型案例,切实提高公众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社会危害性的认识.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再度引发关注.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经历:刚预定了一套房子,各种装修公司和私人贷款的推销电话就接踵而至:网上订购完机票,旅店预定.接送乘机等服务信息就

索尼影业遭员工集体诉讼:要公司对信息裸奔负责

索尼影业遭员工集体诉讼:要公司对信息裸奔负责12月17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索尼影业公司日前遭到两名自称公司前员工的人发起的集体诉讼.这两名诉讼人代表公司前员工和现有员工的利益,指控索尼影业未能尽到保护员工的社保账号.医疗记录.工资等私密信息的责任.周一,这项集体诉讼在洛杉矶美国联邦法庭提起,他们指称索尼影业公司没能保护其计算机网络和阻止黑客入侵.原告要求索尼影业公司就其损失作出赔偿,并要求索尼影业采取措施,保护员工的个人信息安全,如提供信贷监控服务.身份盗窃保险及其他辅助性服务. 原告方律师称

远离个人信息裸奔伤害

我们喜欢把日常活动和个人喜好"晒"出来的习惯,正成为不法分子为你"画像"的最佳素材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刚订购了一套房子,就收到装修公司的电话推销:刚买了汽车,就被询问是否需要汽车保险:节假日临近,各类商品广告接踵而至-- 如果只是被骚扰一下也就罢了,一旦这些信息与公民的经济财产安全挂钩就不得不令人细思恐极了.进入新年,大家在保护好人身财产安全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信息都去哪儿了 信息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提交各种身份信息.银行开户需要身份认证

个人信息“裸奔”?超七成网民遭泄露

近日,山东临沂准大学生徐玉玉被骗光学费郁结而死的事件引发了全民关注.犯罪分子精确获取徐玉玉的个人信息是案件的关键. 实际上,公民个人信息已经进入了危机时代.缺乏立法的有效调整,公民的个人信息时刻处于"裸奔"之中.何种个人信息被泄露? 近年来,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日益遭遇挑战.6.88亿网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危机成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注脚. 中国互联网协会在2016年6月发布了<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对网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形势做了全面的梳理.身份信息.网上活动

《网络安全法》为信息“裸奔”穿上盔甲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网络安全法,保护个人信息是其重要内容.(6月2日 人民日报)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的经济价值及其重要性不断得到重视,然而个人信息泄露的程度令人堪忧,如同"赤身裸体"走在大街上,问题的严重性更是令人头皮发麻,轻则骚扰不断,重则遭受诈骗蒙受损失.因而<网络安全法>的出台犹如为"裸奔"的信息穿上柔软而坚定的盔甲,护佑个人信息的安全. 个人信息泄露主要源自黑客攻

个人信息为何到处“裸奔”?

广东警方缴获一批破解了运营商电话卡实名登记系统的"黑卡".南方日报记者 郭智军 摄 一个月后,当再谈起"苏经理"的那几通电话,张馨(化名)轻拍着自己的胸口依然直冒冷汗,至今也想不明白,那个假冒的"苏经理"怎么会对她的信息了如指掌?如果不是真的苏经理及时现身,张馨很可能已按照"苏经理"的指示,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钱拱手转给别人. 这是一起典型的"精准诈骗",诈骗分子利用"满天飞"的个人信息,

互联网信息裸奔时代 安全诉求将由幕后走向前台

 过去一年系列的信息泄露事件,让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一再拨动大众的神经.进入新年,信息裸奔形势依然严峻.近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站安全漏洞形势分析报告>披露,在补天平台收录的漏洞中,除了2015年的1400余个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外,2016年又新收录了300余个漏洞,总共约可泄露个人信息上百亿条. 窃密无所不在,保密通讯需求井喷 2016年互联网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最让人关注的是南都报道的个人信息交易产业链事件.记者花700元就能买到同事10项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上

大数据时代,人人都在“裸奔”

"我叫×××,我是第×××位为灾区祈福的人"-最近,你的微信朋友圈有被这条信息"刷屏"吗?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这条信息迅速在微信朋友圈中多次转发,短短几天数以千万计.然而随后情况急转直下:包括一些地区政府部门在内的机构和个人纷纷辟谣,称当接收者转发该信息,输入个人情况后,就会被网络以抓取数据包的形式套取身份.手机.微信和居住位置等个人信息. 可随后这一"辟谣"消息再次"被辟谣",腾讯及部分专业人士称,该链接和页面并不存在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