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的准确度堪比《大英百科全书》,但对于小人物呢?
著名记者Michael Moynihan打算在布拉格办一份报纸——至少他的维基百科词条上是这么写的,尽管他从未去过那里。很多由众多编辑合力完成的重要词条的确值得信任,但关于小人物的词条则不尽然。Michael Moynihan在本文中阐述了信任维基百科上一些小人物的词条内容所可能带来的麻烦。
以下为文章全文:
这事儿说起来很荒诞,我当时在布拉格,也或者在哥本哈根。但为了不把你搞晕,我还是勉为其难地承认是在布拉格吧。我估计我当时肯定狂放不羁地坐在查理大桥的一个巴洛克风格的雕像下(也没准是沃尔塔瓦河上的另外一座没那么漂亮的桥上?),裤兜里装着一本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的剧本(也或者是卡夫卡的?),耳机里放着“宇宙塑料人”乐队的歌曲(也有可能是德沃夏克的音乐?)。
我就坐在那里,翻看着往期的《布拉格邮报》和《Prognosis》,于是,我突发奇想要自己印1万份专门揭发丑闻的纯理想主义报纸。报纸要在瑞典发行,名字就叫《旁观者》(Spectator)。
我得承认,上面这些有关布拉格的描述有的来自电影《布拉格之恋》,有的取自INXS乐队的《Never Tear Us Apart》音乐视频。因为虽然维基百科里有关我的词条言之凿凿,但我其实从没去过捷克,也没去过哥本哈根。尽管我的确在瑞典创办过一家算不上激进的政治网站,但我从没经营过任何报纸。而维基百科却说,我在布拉格萌生了要印1万分报纸的想法。另外,我的瑞典女友——现在已经成为我的妻子——也从未参与《旁观者》网站的运营。我绝不会说她参与过这些事情,因为这会有损她的名誉。
如果有心阅读一下我的那个词条——估计没多少人有这个兴趣——或许会发现很吊诡的事情:词条前面说“这个出版物最初诞生于网络”,但没过几句话就变成了“该出版物诞生之初的发行量为1万份”。我得澄清一下,前面那一句说的没错,但我们其实是“生于网络,死于网络”。他们说我不再任职于一份瑞典报纸的编辑部(其实是一本杂志,但我仍在那里任职),还说我“2008年曾经担任《洛杉矶时报》的撰稿人”(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真正意思是说我参加过一次有关俄罗斯的网络辩论),这都令我困惑不已。
在我的那个词条中,几乎每隔两句话就可以找出一些瑕疵,这极大地降低了我对维基百科的信任。但有很多研究表明,尽管任何有大把空闲时间而且能上网的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的词条,但它的准确度却堪比《大英百科全书》。它还具备实时性:每当有突发新闻出现,或是有公众人物去世,相关的细节几乎立刻就会更新到维基百科中。很多由众多编辑合力完成的重要词条都表明,该网站的确值得信任,而且汇集了众多链接,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素材燎原。
但如果是关于我这样的小人物的词条呢?我不会把我在我的词条中找到的所有错误(大概有十几个)都一一罗列出来,但结果的确令人触目惊心。我不知道这些结果还会在网上保留多久,但根据维基百科的编辑日志,这个词条曾经说我有“阴道”,还说我喜欢男人。唯一能够反驳第一点的人显然会偏向我,所以不会被维基百科采纳为“可靠来源”。而第二点同样难以证伪,而且他们似乎并不在乎。
根据维基百科的信息,我知道有人曾经引用过我在一份半模糊的学术期刊上写的内容。但我在《华尔街日报》写书评,还在《Tablet》上开专栏,而且经常参加电视节目《Red Eye》,这些工作更加频繁,可为什么他们偏偏认为那份学术期刊上的内容比这些内容更相关?更值得提及?
当我去年参加MSNBC的一次圆桌讨论后,还有人增加了下面这些添油加醋的话。他们把这些话说成是我说的,究竟是何居心?“2012年11月3日,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斯·雅各布(Klaus Jaocb)和其他参与者在MSNBC的《Up With Chris Hayes》中批评他在‘飓风桑迪’问题上的自由派观点,他认为政府不应该参与灾后清理,应该让灾民们自己去干。”
我没说过这话,但由于某个观众对我的观点不满,所以将这些捏造的内容添加到我的在线档案中,而且保存至今。换句话说,你可以相信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维基百科词条,但像我这样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的词条就很难令人信服了。
可话又说回来,维基百科已经成了很多人“追求真理”的第一站,所以人们必须警惕地监督自己的词条。问问坦纳·阿卡姆(Taner Akcam)就知道了。这位定居美国的土耳其历史学家曾在2007年被加拿大移民官短暂扣留过,原因是怀疑他是恐怖分子。当他辩称自己是学者时,那位移民官给他看了一个打印出来的维基百科页面,他的政敌在上面大肆污蔑他。在返回美国前,阿卡姆又被美国国土安全部拦下,原因同样是那个维基百科页面。
我的遭遇没法与阿卡姆相提并论,但如果有人到维基百科搜索迈克尔·莫伊尼汗(Michael Moynihan),第一个页面就是“迈克尔·莫伊尼汗(记者)”。那是我的名字,我的确是记者,我来自马萨诸塞州。但如果接着读下去,就会发现这个词条写的是Blood Axi乐队的一位前成员,他现在是一名边缘作家,“经常被一些批评家或粉丝认定为法西斯主义者或新法西斯主义者。”(或许你不应该相信维基百科的这条描述,但如果连你的支持者都认为你是法西斯分子,那很可能是真的。)
如果我指责维基百科将这个名头给了其他人,似乎有点自大,但这的确给我带来了困扰。因为这些词条,我发现必须时不时地向读者保证,我从来都不是撒旦教的教徒,也没有“因为涉嫌密谋暗杀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而被美国特勤局请去喝咖啡”。
词条里说的是另外一个人。
但无论是好是坏,抑或毫不相干,这些信息都已经传播开来。不仅如此,每当有人因为在文章中看到我的署名而想要了解我时,总会查到这些信息。我不太在意我在维基百科中的词条,就像一个人不会急于打开催款信一样。眼不见,心不烦。可一旦我发现其中包含的错误和怪异内容,我也无法修改,尽管我很想这么做。
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规矩,通常都不允许一个人编辑自己的页面。然而,却有难以计数的匿名编辑整天都在爆发不计其数的斗争,仅仅因为能从懒惰的记者那里拿到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他们就自认为比学者更懂学术,比你本人更了解你的生活。
但我还是得跟维基百科澄清一下:我不是法西斯分子,我从没去过布拉格,我目前在解剖学上仍是个纯爷们儿。如果有什么变化,我会找两个有信誉的来源,然后再让一个朋友对我的页面做出适当的更改。
本文编译自thedailyb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