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2010年伊始,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就迎来了多年从未见过的艰难开局。1月2日,一场寒流袭击了大半个中国,胜利油区成为冰天雪地,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6摄氏度,为历年来罕见,胜利油田主要生产指标全面下滑,油田自备电厂——胜利发电厂电煤库存告急;1月4日起外部电网连续压减油田用电负荷,最高压减逾10万千瓦,影响油井约2500井次、注水泵约250台次,影响产量2350吨、注水量近15万立方米;1月份,渤海湾遭遇50年来最严重冰情,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受冰凌影响的油井数量达到1072口,躺井18口,海洋采油厂埕岛海域海上单井拉油的油井被迫关停;2月中旬,寒潮来袭,胜利油田数万口抽油机在一次为期5天的大风雨雪降温天气中“瑟瑟发抖”,近海部分岸段潮位接近警戒水位;2月28日,一场多年罕见的暴风雪,对胜利油田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共造成6千伏及以上电力线路410条次跳闸停电,影响油井7717口,影响注水泵7台次,直接减少产量10636吨……一度,不足10万吨的原油库存让胜利油田连正常周转都有困难,油田总体欠产更达10万吨,胜利人2009年产量主动的喜悦在一系列的恶劣天气袭击中荡然无存。怎么办?胜利人从没有在困难面前弯腰的习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承诺近五十年来从来没有变,今后也绝不会变。国家战胜金融危机、实现稳定发展需要原油,胜利人再累再难也要牵得油龙上地来。胜利20万职工的热情和动力如海潮般澎湃。干部职工一条心,主业后勤一条心,机关基层一条心,人人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上产!一切让路于原油上产,一切围绕着原油上产,一切服务于原油上产!上产,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它在今天散发着别样的魅力,带给我们一种久违的熟悉的感觉,演绎出一幕幕令人震撼与感动的场景:深夜里,荒地中,领导干部与职工们共同巡线;寒风里,暴雪中,专业人员与工人们抢修电路;打头阵,当先锋,工程主力军招之即来,来之能战;进一线,下基层,社区不但送来健康更参与护矿;深调研,定措施,机关督导组与欠产单位共商对策……提及上产,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起峥嵘岁月里的大会战场景。然而,我们如今面对的是已不再青壮的油田,岁月侵蚀和长久劳累,已使它负担不起一哄而上、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式的索求。当然,不计成本拼工作量或许也能取得短期胜利,但对油田多年来苦心经营渐渐好转的稳产基础无疑会是破坏性打击,这绝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 因此,油田领导一再强调:科学部署、优化运行,一定要强化高效工作量、控制低效工作量、杜绝无效工作量,一定要一手抓上产、一手抓稳产。这种主导思想从根本上决定上产的科学、优质、长效。 科学部署上,40天的产量目标、钻井和作业工作量合理分解至每个单位每个旬度,低产低液井如何治理,新井贡献几何,措施目标多少,一并加以部署。油田专门成立5个督导组,日运行,旬讲评,帮助欠产单位科学上产,强化油地关系和综合治理工作。各开发单位更将产量目标分解至每一天,主动单位顾全大局,欠产单位自觉加压。优化运行上,对油田这种大工业生产格局而言,任何环节的问题都会拖累整个生产效率,因此,优化是全面而细致的。油田层面通过整体优化产能结构、投资结构、工作量结构提高成本利用效益,而构成大工业生产链条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可以优化,最大限度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稳产与成本控制两不误。要战胜眼前的困难,更要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一井一策,一块一法”,胜利油田一直倡导的全员精细注采管理,就是要求老油田开发管理处处事事时时更要体现精细。精细的主要对象就是3万口油水井,油田每年2700万吨的产量都自它们而来。上产活动中,油田各系统各单位无缝隙开展“比学赶帮超暨精细管理年”主题活动,对标先进查不足、挖潜力,各单位积极采取革命性措施提高精细管理水平。现河厂下气力完善单队计量,落实管理责任。纯梁厂制定预案全员动员确保恶劣天气下的油水井管理,分区块分油藏优化油井参数管理,在160口长停井中细挖出40口潜力井。河口厂抓好地面参数、沉没度、举升工艺三个优化,组织群挖“小措施”1400余次,增油3500余吨。令人欣喜的是,此次上产活动中,各单位群众性挖潜蔚然成风,收效显著。事实上,职工群众作为油水井的直接管理者,生产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力量非常值得倚赖。石油开发中心基层职工通过分析低部位邻井情况,扶起高部位长停井义古11-4井,初期日自喷近20吨,且不含水。这显然比完成同等产能的数口重大措施井效果好得多,群众智慧可见一斑。汗水不会白流,胜利人战天斗地,上下拧成一股绳,交出了一张优异的答卷:原油日产量在短短40天时间里增加1500余吨,开发水平超目标,钻井效果超目标,作业质量超目标。目前,胜利油田已经扭转原油生产被动局面,踏上年剩余水平。
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二:
该回复于2011-04-22 14:13:32被版主删除
解决方案三:
你胜利的啊?说啥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