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慕容佳康撰写了《“走亲戚”的无奈对话源自沟通不畅》一文,这篇文章是针对人民网27日刊发的《亲戚聚会发言大纲爆红 探问隐私令年轻人反感》而写的(现经慕容调查该文最早由记者黄茜撰写,刊发于《广州日报》,原文题目《串门拜年如“过堂” 拷问一关接一关》)。文中称80后李小姐因春节期间走亲戚,被亲属“过分关心”而“忍无可忍”,已向父母“正式提出抗议”,文中还称,从节前至今,微博上的一张《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引起了好多网友的共鸣。有些网友将回答问题的过程比喻为“过堂”:追根究底,一针见血,“哪壶不开提哪壶”。有的网友甚至针对亲属的提问提出了“反制措施”,还自诩为“先敌出击,唯快不破”。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在网上“爆红”,其实反映的是一种“网络心态”,这种网络心态,还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心态”。
根据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2年1月),慕容注意到报告称“当前互联网在全民中的普及率不到四成”,这也就意味着约60%的人还不是“网民”,报告又称“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其次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6.0%”这也就说明了网络心态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社会心态。而且目前我国的网民中“农村网民”仅占26.5%,可见大多数农民并不能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心态”,根据报告推算,目前我国网民中10-39岁的超过82%(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29.8%)。综合CNNIC发布的所有数据,慕容认为与其说“网络心态”表现的是“社会心态”,还不如说“网络心态”表现的是“青年心态”或“学生心态”。
而且很多时候“网络心态”都是扭曲的,据慕容所知,目前网络中存在着大量“推手”,他们主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网络炒作”的方式把某一具体事件置于大多数网民的关注之下,据说通过这种方式已经成功打造了好几个“网络红人”,这行收入也相当可观。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个省区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差异明显,正如CNNIC在报告中所称: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地域差异依然延续,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七成,达到70.3%,而互联网普及程度较低的云南、江西、贵州等省份互联网普及率不到25%。如此巨大的差异,很难断言“网络心态”代表的就是整个“社会心态”。
进而,慕容认为“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在网上爆红”这一事件仅仅代表了一部分80后年轻人的“心态”,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推广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按理说亲属之间的沟通应该是进一步增强了,可是据慕容观察,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并没有使亲属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于是,连一些诸如对方“是不是已经结婚”这种基本问题,还需要在春节期间“走亲戚”时询问一番,而且80后认为自己是否结婚对亲属而言也属于“隐私”。这种沟通不畅主要源自80后与“亲属”之间观念的差异、个人主义的抬头、80后的生活压力等。
80后是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一代,在观念方面与60、70年代出生的人有很大不同,80后往往强调“个性”、“私人空间”,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取得极大提高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观念方面的分裂,在“主流价值”之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不同观念之间的人们彼此难以实质沟通、互不理解,囿于表面的寒暄、工作关系、普通朋友关系等。这一点在80后与他们的父辈之间表现的比较突出,甚至会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
沟通不畅的第二个原因在于近30年以来“个人主义”的抬头,这种个人主义的抬头,从消极层面讲,慕容认为极易产生“自私自利”、“冷漠”等后果,比如“话说三分满”、“防人之心不可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自私自利”、“冷漠”被默认为一种“常态”(或者是一种可以被“宽容、理解”的行径),那么被一些人“过分关心”、“追根究底”反倒是“反常行为”了。
沟通不畅的第三个原因在于80后巨大的生活压力,市场经济讲究“竞争”和“效益”,特别是对很多80后而言整天都在忙着赚钱,因为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时刻催促着年轻人赚钱的步伐。进而对很多年轻人而言,和谁沟通、在什么时候沟通、沟通多久等等甚至都以“利益”为准则,不是有的人就讲,所谓“亲戚”,有钱则“亲”之,没钱则“弃”之吗?
慕容佳康理解一些80后年轻人的抱怨,但是对有这么多人赞同这种“抱怨”,并且上升为一个“网络热点事件”,还是有些忧虑。
值得强调的是,“隐私权”具有相对意义,至于亲属询问80后晚辈“是否结婚”等问题究竟是不是构成侵犯相对人“隐私权”,目前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从中华法系“亲亲相隐”的历史传统,以及“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大义灭亲或遭颠覆”的呼声渐高,慕容认为长辈亲属的询问行为并无不妥,因为他既不违法,也不违反社会基本道德,构建和谐的亲属关系,还需要在“沟通”上多下功夫。此外,这件事也不必引发“过份关注”,因为他表现的仅仅是一种“网络心态”,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心态”。(长江网 慕容佳康)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