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互联网金融高收益的同时
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坑》,其他媒体转载名称修改为《互联网金融在自挖坟墓》或《我为什么不看好互联网金融》等,在大家
普遍看好互联网金融的喧嚣声中给一重弹,炸的衣不遮体。
&">nbsp; 上文有句话,「收益率趋于稳定之时就是互联网金融生命消失之日」有人士评论:这种判断单纯地把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从金融的角度去考虑,而没有注意到互联网用户和用户体验这两方面。只要产品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别,那么比的就是用户体验,以及在符合金融底线前提下的规则破坏与再造,谁是金钱的流量入口,谁就能占据市场和用户。
首先,互联网金融它不能单纯的看作一个产品,或者说它根本就不是一个产品。对于一个新生事物目前的局势的确不容乐观,线上金融体系这块存在着用户习惯的稳定性问题,至少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跟风嫌疑,此外,P2P这块监管机构政策不明朗,倒是行业仍感觉灰蒙蒙的。新生事物,还需要接受更多的考验。
其次,业内人士对互联网金融的意识形态还不完整,甚至可以说还没有。目前绝大多数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即传统金融依附互联网这一渠道,进行传播、进行管理等等,换句话说,传统的金融模式完全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操作。这种盲目的认可和不加实际操作而得到的经验的积累,得到的后果是,互联网金融不存在用户体验,也就是说谁都可以玩。直接的后果是:也就没有后面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安全等等。
深化渗透互联网金融之前,我先把主题抛出来,其实,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一个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生态链就会坏死。
正常的互联网金融生态链应该是这样的:拥有互联网金融意识—》认清互联网金融风险—》习惯性的互联网金融用户体验—》冷静缜密的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机制—》客观尊重目前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安全问题—》拥有互联网金融意识。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其实是个循环的逻辑。
控制风险是传统金融行业的长项和优势,然而在互联网条件下,风险应该比原来更大,如何把互联网技术用好,变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这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说实话,在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过程中,风险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做好风险熔断机制的评估和设计。
但是,目前,随着人才的聚集,各行各业都来做互联网金融;科技的集聚,一个平台建起来门槛不高,后来者做门槛就越来越高;资金的集聚,投资人越来越多在平台上投资,风险投资基金也来投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集聚,因为没有行业标准、没有监管机构,所以风险一开始就有,并且随着它的集聚有放大、叠加的可能……“现在已经有近30家P2P企业破产、倒闭、跑路等现象发生,这就是风险集聚到一定程度后爆发的表现。” 业内人士分析。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流还处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阶段,这个问题不解决,盲目的越级操作,死的应该很难看。况且我们还不知道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在哪里!
首先,互联网金融要规范有不少路径,比如从企业自律开始,梳理业务流程,梳理交易结构,形成企业标准,再上升到行业标准;再比如接受客户的监督,签定合同方面,双方权利、义务是不是对等?
其次,互联网金融刚刚起步,要防范风险,但也不要惧怕风险。风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先知道风险在哪里,并且进行提示、披露和设计风险的熔断、控制机制,这些风险恰恰就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盈利点所在。
如今互联网金融席卷而至,一方面互联网自身存在安全问题,另一方面金融业也具有特定的风险问题,如此结合或将风险相互放大,这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征信机构的产品及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生态链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来走,希望还是有的。
建议关注和分享作者微信公号:yi_xuan_lee
建议关注和分享作者新浪微博:万能的一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