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以4亿美元买下大众点评20%股份

从上周起,腾讯以4亿美元买下大众点评20%股份的各路猜测信息就传来传去。但同样在O2O领域里刨食,咱不像某些自媒体,天天幻想站在马化腾、马云的背后指点江山,咱能做的就是以一个纯草根创业者的角度,重新复盘一些大众点评过去十年的成长轨迹。

复盘完毕,结论也很简单,大众点评过去这十年,走的实在过于虐心。如今它晋身腾讯嫡系,不管将来被全资收购还是IPO,貌似结局都在向好发展,但仔细分析其成长历程,其中实在有太多教训,值得创业者以及那些创始员工们特别警醒。

第一点:定位不准,在一个不该慢的领域偏要做慢公司。

电商领域是个啥生意?个个都是天天打鸡血的主儿。快还跟不上,谁还敢慢下来。迄今为止,除了豆瓣,还有谁还敢说自己是慢公司?反正没看到过几家。豆瓣敢说,人家那是做文艺范,大众点评一个搞吃喝玩乐三俗应用的主儿也敢叫慢公司?

我自己从半年前转型做本地的外卖业务,也算大众点评的同业,哪天不是跟小伙伴们跑断腿?动辄被人家马仔从店里面赶出来的情况天天发生,谁还有心情慢下来呢。但即便如此,你看看身边团购公司的那些区域经理,你夜里就睡不着。人家地头可能不如你熟,但架不住人家人多,后台支持大。我本人在三线城市,还没有跟大众点评的区域经理打过照面。不过在报道中看到,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早期曾明确说过,汇集点评类信息的活儿就快不起来。

对此,我只想说两点,第一点,该慢还是该快,你看看大众点评与美团现在的差距就知道了;第二点,我希望大众点评接下来能继续坚持这种观点,给我们这小地方的创业者多留一些缓冲时间。

第二点,时机把握不准,行业先行者突遇团购呛行。

雷布斯说过一个很有名的风口与猪的理论,话糙理不糙。大众点评作为餐饮点评类创业项目的先行者,的确值得敬仰。但说实话,他在前几年的孤独成长期里并没有抢先筑成行业壁垒,不好听的话说是一直慢悠悠的往前晃,结果等到团购模式横空出世,几十亿美金砸到行业里,大众点评刚开始的确是有点发懵的。

一开始说不懂团购也不会去做,一副嘴硬加傲娇的样子。再然后,等到2010年各独立团购网站纷纷上线,大众点评才回心转意,仓促上线团购业务,但此时,不但最早的先发优势消失殆尽,在团购里他反倒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后来者。

这里面,坦率的说,不全是运气的问题,更关键的还是能否识时务,并及时作出调整。这一点对于创业者尤其重要。

第三点,目标过高,从打造中国互联网第四大平台到借助腾讯才能继续往下讲故事,落差可谓巨大。

创业者有些傲气傲骨太正常了,但更多是在战略或者在市场营销上。落实到企业内部具体目标时,在保持想象力的同时一定还要回归现实。站在大众点评的角度上,IPO这个目标很正常,估值要达到20亿也算正常。但是要打造中国互联网第四大平台就算是好高骛远了。

比如它在2013年初发布了一个所谓平台,但反响其实寥寥无几。原因在哪里?开放平台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如果你是BAT这样的巨头,你不谈开放平台会有人来求着你。大众点评是什么级别的公司?千万级别的用户数,自己还在圈用户的过程中。还要开放平台给别人?人家信你才怪呢。

即便到现在,大众点评已经接受了腾讯的战略投资,事实上是大众点评要借助腾讯的概念才能将IPO的故事继续讲下去。但张涛似乎还在发声说,做第四大平台的想法依然没有改变,我觉得这就有点过分了。撇开美团这些竞争对手不说,你有没有问过身后的腾讯会怎么想啊?

第四点,转型不坚决,从信息到交易的闭环一直难有突破。

创业者在创业时都想找一个就自己会别人都不会的绝招,但这玩意儿从来都不容易找到。大众点评最擅长的也就是他一开始做的点评信息类。这种类社交媒体的概念的确有其商业价值。但这种做法的宿命是,离钱太远。但凡自己做过生意的都知道,离钱越近的竞争越激烈,离钱越远的就越宽松。即便到现在,真正只做餐饮点评的其实也不多见。

主流的商业模式认为,品类可以少,但一定要做成闭环。我相信,大众点评在此期间肯定是犹豫了挺长时间的。要搁在我身上,我也会犹豫。但不同的是,在下了决定之后,我会坚决执行。大众点评在决定转型之后的执行现在看起来是不成功的。很多用户(包括我本人)在大众点评上还是只是看点评信息,真正要团购时却要跳到美团等其他应用上去。大众点评没能进一步改造这种消费路径依赖,的确是个败笔。

第五点,创始人太纠结,在独立上市卖身之间摇摆不定。

这一点无需多说了,从两年前开始,大众点评要被收购的消息就没断过。从张涛等创始人的角度看,一会放点风声一会又严肃辟谣,你想在谈判桌上争取主动争取更大利益,这一点没问题,但是你有想过底下这些员工的感受吗?不管有没有期权,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你一会说卖一会说不买,怎么让大家定下心来干活?

原先我们在大企业的时候,就天天吐槽说公司的毛病是职业经理人换来换去,不容易做到长期打算,但创业公司像大众点评这种做法其实对公司的伤害更大。人心浮动,是创业团队的大忌。说实在话,从创业到IPO,谁不是在憋了一口气想尽快游上岸,整整两年多的功夫里,大众点评任凭各种消息飞来飞去,团队不泄气才怪。

第六点,战略前瞻力不够,没有行业老兵的担当和魄力。

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担当。本地生活服务里面最愁人的是什么?信任。我要去哪个馆子吃饭,要看你的信息;我要预订这家馆子的菜,要先给你付款。但最终,这饭菜从来不是你这家公司做出来的。这需要消费者对你付出多大的信任?

比如目前业内已经成为标准的过期退款,最早业内谁也没提出来过,后来是美团王兴站出来说这是消费者的钱,要给退回去。结果大众点评表态说,这事我们绝对不会跟进。消费者看到这个表态会是什么想法?你不退,那就是说你想黑我的钱呗。这不是一个行业老兵应有的态度。你可以对竞争对手不屑,但是不能误伤了用户。

第七点,执行效率太低,拖住了公司转型的进程。

这一点跟前面的“慢公司”息息相关。我们在外界可能不太清楚,大众点评管理层是如何得出结论认为,点评信息行业快不起来。但我想来想去,觉得最大可能是,基层地推和运营员工首先形成了这种观点,然后将这种观点灌输给了张涛等管理层。

如果是这样,我只能说,第一,基础执行团队的执行能力的确遇到了瓶颈,这种瓶颈不一定是态度,更可能是方法问题;第二,大众点评管理层对执行层面失去了控制,这种失控首先是对信息的判断失去准确性,其次是没有在激励管理制度上及时跟上。

第八点,发展节奏失控,十年之间耗时太长。

发展节奏对创业公司非常重要,是因为不管投资人还是前来加盟的牛人们,其实目的性都很强。换句话说,这些钱、这些人在这里每待一年都有他的预期。作为公司创始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管理好这种预期。

现在看起来,大众点评最大的问题是,他把这个预期的时间拉的太长了,足足有十年多(即便现在有了腾讯投资也不算上岸)。反观已经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大家都是有基本认知的。

比如网易、腾讯第一代大佬们分别成立于1997、1998年,然后分别在2000、2004年上市,此后像360、58同城、去哪儿都是在2005年成立,又分别在2011、2013年陆续上市。平均下来,从成立到上市花费时间在6年左右。

大众点评花费的时间几乎是他们的两倍。坦白说,这对投资人、对创始人、对员工都是一种太大的煎熬。试问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年?如果放在我身上,我觉得我会崩溃。

第九点,创始人影响力没有清晰呈现,已经失去话语权。

作为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在公司创业早期付出的努力的确值得钦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你会发现,长期以来,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给外界的形象其实比较模糊的。

与京东刘强东、美团王兴等电商强人不同,他似乎缺乏对公司运营的强势影响力。在“中国互联网第四平台”等问题上,张涛或许有他自己的坚持,但在公司中观层面,他所组建的这套管理班子其实已经暴露了足够多的短板和失误。说句不好听的,在中国市场上,温吞水基本没有市场。

另外,据称此次入股后,腾讯极有可能成为单一最大股东。这种情况下,创始团队必然失去话语权。半年之内,张涛等人的去留可能就有眉目了。

第十点,对微信带来的利好可能再次误判。

腾讯入股大众点评,分析起来可谓有名有利。名是加入腾讯嫡系,有大佬背书;利是指微信可能给他独家入口,流量一响,黄金万两。

这种好事,对我们这种纯屌丝来说,你说不嫉妒那是假话,但事实也可能没有那么美好。微信红包够火了吧,一个春节也就几百万;易迅算是微信亲儿子了吧,在微信里的独家入口转化率也不高。从QQ+到微信+,腾讯其实是越来越聪明了。原先QQ+时代是让自己人做小白鼠,现在让外部团队来做。

有大众点评在,你也不能说腾讯的平台完全不开放,人家放开了一扇门,你没挤进去,不能怪别人是不。而对于微信团队来说,每天一睁眼,这边是易迅、微生活,那边是高朋、F团和大众点评,你说张小龙能高兴得起来吗?

时间: 2024-10-26 00:49:10

腾讯以4亿美元买下大众点评20%股份的相关文章

五年后回头看:小扎10亿美元买下Instagram太超值了

扎克伯格和Instagram CEO凯文·斯特罗姆(左) 五年前,Facebook花10亿美元买下了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扎克伯格做出这项战略决定时,Instagram用户只有3000万,而且营收几乎为零.不过,五年后回看这笔收购时,我们不得不佩服扎克伯格的前瞻性. 如今的Instagram用户已经突破6亿,许多分析师认为它将为Facebook带来数十亿美元的广告收入. 这笔交易现在看起来简直像Facebook捡了漏,但当时小扎可是力排众议,毕竟Facebook正在要IPO的节骨眼上,

麦格理集团6亿美元买下Hindustan Powerprojects太阳能资产

麦格理集团6亿美元买下Hindustan Powerprojects太阳能资产,打进印度可再生能源市场据知情人士透露,澳大利亚知名投资银行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Group Ltd)旗下的基础设施基金,已经同意以6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印度私营发电公司Hindustan Powerprojects的330兆瓦太阳能资产. 另外,他们还表示,目前这笔交易已经快要完成,并且签署了相关协议,将会为麦格理集团打开进入印度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大门. 麦格理旗下的亚洲基础设施基金将会完全持有这些资产,按照计划

腾讯7.36亿美元收购58同城19.9%股份

央广网北京7月12日消息(记者晏琴 实习记者梁照悦)继上个月腾讯7.36亿美元收购58同城19.9%股份的消息公布后,投资的一些细节也被曝出:腾讯入股有4个附加条件.58同城总裁姚劲波昨天(12日)向经济之声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表示条件并不苛刻,不会影响58今后的独立运营. 有消息称,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文件中,58同城公布了腾讯收购其股权的4项附加条件:包括进驻董事会,58股权交易需腾讯同意等.对于这些内容,记者采访了腾讯,但对方不愿多谈. 58同城总裁姚劲波则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迪士尼公司40亿美元买下惊奇漫画公司(图)

唐老鸭和蜘蛛侠分别是迪士尼公司和惊奇漫画公司的名人 腾讯娱乐讯 今早传来爆炸性消息,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以40亿美元(股票换购与现金两种方式)的价格买下了漫画业巨擎惊奇公司(Marvel Entertainment, Inc.),从而拥有了包括"蜘蛛侠"(Spider-Man)."钢铁侠"(Iron Man)."X战警"(X-Men)在内的5000多个惊奇漫画角色资源! 这项交易的达成意味着你有可能在今后的

戴尔转身从裁员开始 耗资670亿美元买下EMC

裁员总是与并购交织在一起,戴尔和易安信(EMC)也不例外. 9月9日,外媒消息称,新成立的戴尔科技(Dell Technologies)计划裁员约2000至3000人.就在一天前,戴尔刚宣布完成对数据存储巨头EMC价值670亿美元的收购,新的戴尔科技公司也将立即投入运营.这也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私人控股科技公司. 在全球PC销量持续下滑的趋势下,老牌PC企业戴尔的转型已刻不容缓.但在惠普.IBM等诸多传统IT企业纷纷选择数字化转型的当下,戴尔对EMC的天价收购是否值得? 裁员阴影 一项最多涉及30

传谷歌19亿美元买下纽约办事处所在办公楼

据知情人士透露,谷歌已经签订了一份物业合同,买下了其纽约办事处所在的办公楼,总金额接近19亿美元. 这处办公楼位于纽约第八大道111号,建筑面积为290万平方英尺(约合27万平方米).该交易创下今年以来全美单栋建筑的最高成交记录.尽管该建筑并非 位于曼哈顿核心区,但仍然受到耐克.Lifetime有线电视频道以及网络发布商WebMD的青睐.该建筑约有三分之一的区域被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7385.html">电信公司租下. 谷歌租下

苹果宣布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交易以30亿美元买下Beats

今天,苹果宣布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交易--以30亿美元(略低于外界早前32亿美元的猜测)买下Beats Electronics LLC(以下简称Beats)--将后者旗下流媒体音乐订阅服务和耳机生产线收至麾下.Beats 联合创始人Jimmy Iovine.Dr. Dre 将加盟苹果. 其中26亿美元是现金支付,剩余部分将在日后以苹果公司股票的形式陆续兑现--整个收购将在今年Q4前完成.Tim Cook 正在积极地将苹果1500多亿美元现金储备加以善用,这与前任CEO Steve Jobs 的

苹果30亿美元买下Beats,来详细听听Eddy Cue

摘要: 30亿美元 = 音乐服务 + 音乐硬件 + 志趣相投的人才 今天,苹果宣布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交易以30亿美元(略低于外界早前32亿美元的猜测)买下Beats Electronics LLC(以下简称Beats)将后 30亿美元 = 音乐服务 + 音乐硬件 + 志趣相投的人才 今天,苹果宣布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交易--以30亿美元(略低于外界早前32亿美元的猜测)买下Beats Electronics LLC(以下简称Beats)--将后者旗下流媒体音乐订阅服务和耳机生产线收至麾下.

Facebook的“大生意”经:十亿美元买下Instagram

具有行业标志性的新闻一个接一个,您听说了吗?那个传闻中五月将要IPO的可能千亿市值的互联网王国Facebook斥资十亿美元收购了Instagram--恩,就是那个创立不过两年,用户不过千万的照片共享服务商.十亿美元,这个数字真的是庞大,相当多的上市互联网企业的市值可能也不过如此,而尚未上市的facebook竟然有如此的大手笔,难免会激起层层议论,对扎克伯格的这一大手笔,究竟是果断还是武断,或许要等三五载之后方能有一结论. 业界内外对这一笔大买卖很是关注,从为什么收购到未来预期,从移动互联网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