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发H股、高分配内情

7月6日,中联重科公告称拟发行H股,让其秘密筹备两年之久的海外上市计划公之于众。与此同时,公司还公告了业绩大幅预增和10送15派1.7元的高分配预案。  第二天,中联重科天量
涨停。但过于低调和保密让机构投资者一时难以消化,数家机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量抛售中联重科股票,前五家卖出机构共卖出了9亿元筹码。  秘密筹备  6日上午,中联重科董事会今年的第二次临时会议上午十点在北京召开。在这次董事会上,中联重科敲定了公司发行H股的议案。  “会议是中午十二点多结束的,开完会后董事会就集体到楼下一个饭店的包间吃饭,吃完饭后大家都没走,就在包间里盯着股票没任何异动直到收盘才走的。”中联重科H股项目负责人称,此次发H股的消息高度保密。  按照H股发行方案,中联重科本次发行的H股股数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5%,约发行8.3亿股H股,发行方式包括国际配售和香港公开发售。中联重科计划募集资金近百亿元,主要用于拓展公司的国际化业务,建设和完善公司的境内外营销网络及服务体系和支持体系,以加快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实施进程等数个方向。  上述负责人称,从2007年开始,去海外上市作为中联重科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就已经开始在筹备,而当时并不是A+H,而是A+N,即准备到美国纽交所上市。去海外上市的各种准备工作已经非常充足,但此后决定登陆港股。  “原计划是先到海外上市,再做增发,但后来决定变成先增发再发H股,转换起来也很顺畅。”上述负责人称,“发行要看合适的时间窗口。”  为了此次H股发行,庞大的中介机构早已经入场,据悉,中联重科已经选定了中金、JP摩根等数家投行,而中金公司将作为此次港股发行的全球协调人之一,另一家全球协调人将在其余外资投行中产生。而为其发行服务的律师事务所也达到了5家。  罕见高分配  伴随着此次发行H股决议的出炉,中联重科还发布了靓丽的业绩和高送转方案:预计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27-21.69亿元,
同比增长50%-100%。此外,中联重科还推出了非常罕见的中期高分红预案——每10股送15股派1.7元。  这样慷慨的分配方案在上市公司中期分配方案中鹤立鸡群,这被认为用意正是护航H股发行。  中联重科人士对此解释称,“公司的首要出发点是确保老股东的利益,回报老股东,公司决定将以往的滚存利润的一部分在H股发行前进行分配。公司选择的10送15派1.7元的分配方案比较适中。”  今年1季报显示,中联重科的资本公积金高达52亿元,而未分配利润则高达56亿元,在H股发行前这些存量将进一步增加,如未分配则滚存利润将由新老股东共同分享。  然而,尽管高分配方案向来就是资本市场的热点,但中联重科的高分配方案却未能引起机构投资者过多的兴趣。  7月7日当天,中联重科股价开盘便直封涨停,当日成交额也高达23亿元,创下了罕见的天量。在当日卖出席位中,五家机构席位的卖出额度巨大,而买入席位中则只有一家机构的身影。其中卖出量第一的机构席位达到了5.3亿元,照其一季报持股量推算,很有可能是广发基金旗下的聚丰股票型基金,而排名其次的机构席位卖出1.3亿元,机构借涨停出货迹象明显。  “短期来看,发新股对A股原来的投资者而言并不一定是好事,资本回报可能会被摊薄。但长期来看,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尤其是开拓国际市场有很大好处。”上海一位机械行业研究员称。  事实上,中联重科此次业绩预增和高分配利好在机构投资者中的反应则显得有些平淡,让机构投资者有所顾虑的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受宏观调控或传递到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外,还更有借此表达对公司重大资本运作毫不知情有所不满的意味。  有研究员坦陈,此前并未听到有这方面的信息,这让公告刊发后其与基金经理的交流有些尴尬。  “公司在之前并未和机构投资者沟通过方案,完全是为了严格要求,避免信息泄露,这也客观上可能造成了和机构投资者之间沟通不够充分。”该中联重科人士称,接下来将举行路演,与机构投资者深入沟通。

时间: 2024-08-01 13:04:33

中联重科发H股、高分配内情的相关文章

拟发H股徐工机械10送10派1.2元创纪录

2011年首份高送转方案出炉! 年报披露虽然还未拉开帷幕,但是在2011年开市第二日,徐工机械(000425,前收盘价57.20元)就开了个高送转的好头--拟每10股送10股派1.20元现金,创下公司上市以来的利润分配新纪录. 拟发不超过2.58亿股H股 昨日(1月4日),徐工机械紧急停牌,称发生对股价可能产生较大影响,没有公开披露的重大事项.今日公司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董事会同意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发行的H股股数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20%,并授予联席簿记管理人不超过此次发行的H股股数1

中联重科发行H股剑指国际市场

近期,中联重科(000157)多则重磅消息的出台犹如一块强力磁石,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关注.自7月6日起至7月21日,中联重科的股价涨幅已达30%.昨日,公司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审议 H 股发行的相关议案,再次将外界的焦点聚集于此.大会以高票通过了H股发行的相关议案以及中期10送15派1.7元的分红方案. 中联重科7月7日发布公告称拟发行H股,股数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5%,并授予联席簿记管理人不超过本次发行的H股股数15%的超额配售权.募集资金用于:拓展公司的国际化业务,建设和完善公司的境内外

上药“野心”:发H股募80亿用于并购

刚刚完成A股整体上市的上海医药(601607.SH)又在资本市场谋划大动作. 9月6日,上海医药发布停牌公告,称正在筹划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项.本报记者从可靠渠道证实,上海医药将赴港发行H股,初步确定融资额为80亿左右,将成为一家同时登陆A股和H股的大市值医药企业. "赴港上市,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融资,因为此前A股整体上市时没有涉及到融资."接近上海医药的知情人士表示,赴港募集资金后,上药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并购扩张,特别是在医药商业领域,希望谋求与国药集团旗下国药控股(1099.H

上海医药拟发H股:“力争明年6月之前完成”

在整合上实医药.中西药业,成为上海国资旗下医药产业唯一上市平台后10个月后,停牌两天的上海医药(601607,前收盘价20.81元)又有了大动作,公司将发行H股募集资金投向5大领域. 在昨日的小型媒体见面会上,上海医药董秘葛剑秋表示."我们争取保持此前重大资产重组的高效率,力争在明年6月之前完成H股挂牌上市." 一位分析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上海医药发行H股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医药商业领域,随着国药控股(01099,收盘价30.70港元)H股上市,九州通即将IPO,上海医药

上海医药拟发H股募资80亿

如果上海医药成功登陆H股,其将成为上海国资继上海电气.太平洋保险之后的第三家A+H大型上市公司. 昨日,上海医药公告称,公司拟向境外投资者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摊薄后总股本25%的H股,预计募集资金不低于80亿元,主要用于境内外医药工业项目的收购兼并.医药商业网络的建设及并购等多个领域投资.昨日上海医药复牌上涨5%,报收19.23元. 昨天,记者从上海医药集团了解到,该公司发布的关于公司发行H股并在香港上市的议案的公告内容,已经通过该公司董事会审议.上海医药有关人士称,上海医药H股发行方式为香港公开

国元香港净资产61969.95万元人民币拟发H股

继国泰君安香港子公司国泰君安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君安国际)7月登陆港交所后,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元证券")昨日发布了董事会议案称,旗下香港子公司拟在港交所主板进行首次公开发行事宜. 国元(香港)公司(以下简称国元香港)的主营业务是证券买卖.期货交易.财务顾问.投资及投资组合管理.放债服务以及海外证券市场买卖业务.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7月19日,目前注册资本6亿元港币,为国元证券百分百控股子公司. 截至2010年一季度,国元香港总资产145340.49万元人民币,净

中联重科H股融资收官剑指千亿销售目标

中联重科(000157)日前公告称,随着一系列稳定价格行动的顺利完成,公司H股稳定价格期已经结束.此举标志着中联重科历时数月的H股融资完美收官.而与海外融资步伐相伴随的是,中联重科剑指千亿销售收入的发展目标. 2010年12月23日,中联重科在联交所以每股14.98港元的价格发行8.7亿股H股,募资130.33亿港元.2011年1月5日,中联重科全额行使1.3亿股全球超额配售权,募资19.48亿港元,超额配售股份于1月13日上市交易,公司稳定H股价格行动圆满结束.此次中联重科H股发行共募资近15

中联重科两股东将减持8695.8万股H股

网易财经12月19日讯 中联重科晚间公告,公司本次H股发行确定的最终发行价格为每股14.98港元,公司两股东将减持8695.8万股H股. 中联重科本次H股发行上市时,公司两家国有股东湖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湖南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须按公司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H股股份数量的10%,将其持有的公司部分国有股转由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上述股东需就本次H股发行上市进行国有股减持并注销相关的A股股份,同时上述划转给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的股份须在本公司H股上市前登记到社保基金理事会在香港中央结算有限

光大银行否认"先H后A"融资20亿美元称未提交H股申请

每经记者 黄惠敏 发自深圳 除了以上市的方式融资外,最近不少银行对以发债的融资方式也比较青睐.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都在发债.现在对银行来说是很好的发债时机,因为目前债券市场利率很低. 有媒体昨日称,光大银行继去年向证监会申请发行A股后,近日已向港交所提交H股的上市申请,部署下半年在香港及上海挂牌,该报道称,光大银行将从原来的"先A后H"模式转变为"先H后A"的形式挂牌,合共集资20亿~30亿美元. 昨日,光大银行董事会办公室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