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A20年雾中求变

封面文章  中国MBA20年雾中求变  策划、采写 / 本刊记者 邓勇兵 邓纯雅      责任编辑 / 焦 晶 杨 光  中国本土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截至2011年1月,正好走过20年。  1991年,9所试点院校;2010年,236所获批院校,扩张了26倍!  1991年,94人入学;2010年,超过3.6万人入学,扩张了383倍!  这些对比强烈的数字,鲜明地勾勒出了中国MBA20年的迅猛发展。  虽为纯粹的西方舶来品,但适逢
中国市场经济呼之欲出,因而生逢其时的MBA在中国甫一面世便身披光环。而其系统培育的商业精英群体,更为五千年中华史上头一遭,因而从一开始就激发出了人们无限的想像力与期待。时过境迁,在成长20年后,人们也再不会分不清MBA和NBA的区别,如今已有十几万MBA毕业生活跃在各种行业的各个岗位。很显然,MBA教育和MBA毕业生,连缀起了中国市场经济20年腾飞的精彩轨迹。  当然,我们不能期盼用20年走过别人100多年的路(MBA项目首创于1908年的哈佛大学)。但是可供对比的是,作为管理大师辈出的商业强国,美国在开创MBA项目68年后的1976年,才勉强达到了每年四万多名毕业生的规模。而30年来震惊全球的中国速度,同样投射在MBA教育上。  而比规模更重要的,是这20年中,中国MBA教育、中国MBA毕业生从没停止过找寻自己的真正归位。  从草创起家的迷茫,到洋气扑鼻的照搬,再到今天回归本土的顿悟,20年中国MBA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学习与模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酝酿着改革创新的过程。如今,致力于提供给学生更为全面的能力塑造,在知识与实践之间搭建更通畅的桥梁,已成为各中国商学院的基本共识。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MBA教育在更迅速地本土化,还有独立商学院的兴起——在中国MBA走过20年之际,中国商学院们正在迎来最新的蜕变。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培养出的MBA毕业生们,也在20年里走出了各不相同的职业路径。他们不管当初踏进MBA的原因如何,也不管最终学成下山时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道路,但他们都共同意识到了,MBA教育给予了他们足以决定自身命运的巨大影响。MBA,带来的不仅是职业道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然,区区20年,年仅弱冠,作为另一意义上的“90后”,成长的烦恼、迷茫和困惑、不确定的压力,如同青春痘一样不可避免地纠结在我们稚嫩的脸上。为什么本应为中国企业管理规划做出重大贡献的MBA毕业生,却长期得不到企业家们的价值承认?为什么中国民营企业这个最需要MBA的地方,却反倒一直是MBA毕业生们的禁区?当美国经济危机带来其商业价值观崩塌时,一向作为美国商业教育忠实门徒的我们,是否应该另寻路径?当哈佛抢滩中国、清华创新面试时,中国MBA的未来格局与发展道路,空前复杂起来。  下一步,不论中国MBA教育者,还是中国MBA毕业生,都在面临何去何从的战略难题。恰好与中国MBA教育同龄的《中外管理》杂志,作为同路人和见证者,愿意在此一同思考,一同叩问。管理  (焦晶、杨光)  学院的改革很少是从里到外的,必须有来自外界的推动力。如今,在中国各大院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的MBA教育改革,其实也正表明了中国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强烈信号,创新在此时绝对不需要任何理由!  二十年,他们开始重新定义和解读。  创新万岁!  中国MBA教育转型进行时  文 / 本刊记者 邓纯雅  2010年3月底,刚刚进入春天的上海,因为哈佛商学院分部的入驻而引来了世界各地媒体的关注。其实,不仅是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以及香港科大等世界知名商学院都已经在纷纷动手,抢滩中国市场。  这的确是一片沃土。  2008年的金融危机,由于被认为在事实上否定了国外商学院的教育,而给予了各大商学院们沉重的一击。但与国外MBA教育处于停滞和降价状态相比,中国的MBA教育却正处于难得的“小阳春”时期。从2010年9月开始,几大名牌高校纷纷大幅调高MBA价格,从12万到18.8万不等,即便随意上个考前培训班,都要付出近6000元人民币的高价。  早已不再是20年前连100人都招不满的时代了。中国企业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对优秀管理人才的渴望,MBA成为聚焦点。而与此同时,国内商学院的市场化竞争也愈演愈烈,优质生源开始向部分学校聚集。立体式推动之下,中国MBA院校纷纷于2008年前后开始了课程和考试的整体改革。经过了两年多的准备和试行,2011年将成为中国MBA教育改革的攻坚年。  2010年7月,一位决心求学MBA的职业人,对《中外管理》记者述说其惊讶地发现:清华经管MBA招生突然采取了先面试后笔试的重要变革,这让所有考生都大感意外。而后,是北大等多家商学院的纷纷跟进。中国人对答卷考试的迷信,终于松动了。  显然,这场改革与其说是为了完善商学院教育,倒不如说是中国MBA界对于MBA教育的重新定义和解读。  MBA教育的新“逻辑”  “我觉得MBA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认清商业现实。我们要塑造的人,是必须面对企业中千头万绪的复杂工作,他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大局观,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具有整合表象解决问题的复合思维方式。”清华大学MBA中心主任高旭东对《中外管理》说。  2004年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而非MBA》一书,曾给MBA教育界投下了一枚炮弹。明茨伯格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出对传统MBA教育的反思,即招收错误的人,用错误的方式,获得了错误的商业实践。他援引的最著名案例包括曾经名噪一时的惠普-康柏并购案,其中卡莉·菲奥莉娜的冷酷、傲慢与固执,正代表了当年所谓MBA精英人士的一贯形象。当他们运用所谓正确理论进入一家公司时,光耀灿烂背后其实危机四伏,耀眼的学历、满口的术语、豪情壮志的表白,看似能一下子震撼人心,但随之相伴的后果和窘境却是人们难以预料的。  高旭东承认这本书曾经给了他们很深的震动和启发。而与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举行的校际合作中,他们也发现:在美国国内,MBA教育这些年都处于改革和创新中,改革的核心正是回到原点,那就是重视人本身。  很多人读MBA并不是为了增加管理知识和技能,而仅仅是看重毕业后的高薪——这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而摆在各大MBA院校面前的首要工作,已经不是聘请多么厉害的师资达人,而是首先要挑对要培养的——人。  清华经管因此首先将目标瞄准招生环节,在三年前就发起了招生改革,直指“综合素养考评”。所谓“综合素养”,既包括考生显性素养,更包括考生的隐性素质和潜质。  也因此,以前,清华MBA的录取标准是笔试和面试并重,改革后则改为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学生的笔试成绩为辅。在录取方式上,也改为采用“提前条件录取”。过去申请者要先参加全国联考笔试,达到一定分数线后参加面试,最后由笔试和面试成绩共同决定是否被录取。而新的录取方式则来了个颠倒,报考者先是需要递交申请材料,之后参加面试,凡是通过这“两关”的考生,即获得清华经管学院的“条件录取资格”。在此之后,再报名参加全国联考。  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北方交大等院校,更将重点进一步放在了细分能力上。“其实美国MBA教育能拥有众多优质的院校,在于他们对于MBA教育的实质认识比较清晰,就是要培养有优秀管理才能的人。但这种优秀不是通才,而是有所专攻,比如:财务、战略、物流等等。”人大商学院负责MBA项目的副院长支晓强告诉《中外管理》。这也是人大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细分能力培养上的原因。当然,这种细分也直接反映在之后的课程选择和教授方式上,即从一开始就深入了解学员本身的兴趣和长处,从而因材施教。  综合上述两点,那种仅仅把MBA教育作为培训项目、高级拓展课程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新春对此有精妙解读:MBA也是一种道,一种修为,所以要中西结合、知行结合、德智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而纵论所谓MBA教育的新逻辑,则必须定位在MBA教育的使命上面,即培养合格的管理者,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管理者。而这个初衷正是唤起此次改革的核心推动力。  品味公司的实践  对于众多的职场人来说,攒下积蓄读MBA充电,然后重返职场加薪升职,是十分顺理成章的逻辑。但事实上,全球经济正处于创新“大裂变”时期,两到三年的学院时光,常常会让你有置身社会之外的感觉。怎样才能让MBA的学习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也成为众多商学院管理者苦思冥想的重要问题。  “我们一直想创造一种类似于企业内部真实操作的环境。毕竟我们知道现实环境中,不像单纯的课程教学,战略就是战略,财务就是财务,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支晓强对《中外管理》说。正因此,人大现在安排了各种实战培训,并且通过一门课由多个老师同时开讲,来锻造学员们的实践能力。支晓强认为:重实践正是人大MBA这些年快速发展的一大原因,弥补课堂与现实的差距,也是帮助MBA毕业生未来得以快速适应企业内部正常环境的最佳对策。  与此同时,中欧、清华、上海交大等学校也正在纷纷致力塑造这种现实公司环境。在清华为国际MBA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项叫做宝马全球CEO讲座系列。在整个学期,宝马公司的高管和经理们每周都会到清华经管学院讲课,有人甚至是从国外打“飞的”过来授课。而之所以开设这个创新项目,也是为了让学员们深入了解世界上最顶尖公司的管理之道。这种深度亲密接触,当然比泛泛而谈的讲座更让人获益。除了高端课程,清华还在学习的模式中导入体验式学习的模块,让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直接进入企业,面对各种签约合作企业的管理问题,并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管理沟通等软技能放在了第一位。而作为中国最早开创MBA课程的市场化院校,中欧则将教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从商业模式的搭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样的做法也类似于孵化器的作用,让MBA学员更加深入了解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涵盖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  不过,无论是沙盘模拟、案例教学、野外训练以及深入企业实践,正如创新管理大师斯科特·安东尼所一直强调的那样:我们处于经济不确定发展的年代,每个管理者都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商学院必须致力于提供给学生更为全面的教育支持,包括:企业伦理、社会责任、管理沟通、创新管理等等,只有使得他们学习但不脱离企业的实践,才能真正跃身为合格的管理者。  本土化与国际化同行  多年来,MBA被吹捧,也常被质疑,就因为它的舶来品身份。曾经,借鉴国外的经验,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企业管理标准化的提升。但是,时代不同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工厂地位的奠定、世界知名企业的入驻和中国国内企业的迅猛发展,一直用外国案例教育中国学生的MBA老师们,感到了真正的被动。拥有千千万万成长型企业的中国,已经不能满足于改革开放之初照搬美日标杆企业,建立自己独有的盈利模式和管理文化,成为这些新兴企业最关注的话题。  作为以国际化著称的商学院,中欧商学院最近两年也将目光从全球转向了国内,从以前帮助中国管理者了解世界,到现在广泛招收渴望了解中国的国外学生,中欧巧妙地完成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接。据中欧MBA课程招生及职业发展主任李媛媛介绍:如今的中欧拥有近六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庞大校友军团,在韩国、新加坡、加拿大和欧洲,中欧都有自己的校友分支机构。  从2009级学生开始,中欧不仅增加了国际学生的基础中文考试,还首次将中国人力资源课程列为必修课。而新开设的《融入世界的中国》课程则主要关注国际学员,在中国面临的商业往来中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贸易等方面的议题。  除此以外,中欧还积极主办“中国探索周”等活动,以紧凑的讲座形式探索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环境中所存问题之良方。  事实上,重提MBA教育的本土化,正是此次教育改革有别于之前的重大方向转变。  一个显著的趋势,表现在中国院校开始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案例中心。人大商学院院长伊志宏认为:这种现象正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人们对于商学院教育的重新认识,并且开始积极反思和拿出策略,为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之间的鸿沟架设桥梁。  MBA学员本身的感受更强烈些。资深投资专家和管理专家方少华,就是中国较早毕业的MBA,他说:“以前中国MBA非常缺乏本土案例,导致MBA学员在分析那些海外案例时无法与中国实践有机地结合,最近这些年随着中国企业的做强做大,有了很多经典的MBA案例,如:联想收购IBMPC、TCL收购汤姆逊、海尔海外实践等等,很多中国企业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MBA案例。中国商学院要培养中国的MBA精英,就必须结合中国的特点、研究中国企业的实践,从而加强本土企业创新案例的研究及自主创新。”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曾经说过:学院的改革很少是从里到外的,必须有来自外界的推动力。而如今,在中国各大院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的MBA教育改革,其实也正表明了中国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强烈信号,创新在此时绝对不需要任何理由!管理  责任编辑:焦 晶  MBA发展历史小考  1908年诞生于哈佛大学的MBA教育项目,到现在已经有103年的历史。  但在创立初期,由于过于脱离企业实际,市场对MBA反应较为冷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管理教育的全面复苏,遂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明显分离所产生的对企业管理人员迅速膨胀的要求。此外,战争结束后,战时经济转变为和平时期经济,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扩充机会。同时,许多退伍军人进入大学就读,其中很多又都选择了商学院的MBA学位。哈佛大学辉煌的1947届,就是这“出类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但需求的骤增,最终暴露了美国的管理学院在目标、手段和教学水平上的诸多弱点。1958年,卡耐基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各自的综合研究报告,不约而同地明确了管理教育的实务性质,主张加强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并基本形成了后来影响颇广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这之后的六七十年代,美国管理教育的重点便放在了MBA上,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数量达到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20%以上。MBA教育的春天终于来到。  但好景不长,进入19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业评论》批评“管理学院不能令人满意的管理教育,应对美国工商业国际竞争力下降负有一定责任”为代表的声音,引起管理教育界长时间深刻地反思。但这一次并未形成统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这就形成了1980年代末至今的管理教育创新,包括:国际化,课程的整合,加强对领导才能、团队意识和管理技能的训练,强调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企业和企业家伦理的重视,网络大学与远程教学的实践等等。  而这场彻底的改革在20年后终于充分爆发。2002年斯坦福商学院的Jeffrey Pfeffer 和Christina T. Fong发表论文《商学院的终结:差强人意的成功》,指出商学院的课程主要依据教授的学术兴趣和学科特长设计,与商业实践之间相差很远。2004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明茨伯格出版专著,批评MBA教育在1959年美国福特基金会报告之后过于偏向学术化,脱离管理现实。2005年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的Warren Bennis和James O’Tool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论文,尖锐地批评商学院正在失去方向。2010年4月哈佛商业出版社出版了由三位哈佛商学院学者合著的新书《重新思考MBA:管理教育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这些论著都反映了同样的一个事实:国际知名商学院的教授和管理者都在认真思考MBA教育的未来。这些来自学院的声音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促使全球商学院在2008年左右开始了大范围的课程和理念的全面改革。而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这股改革的风潮也吹向了中国,并且在2011年中国建立MBA项目20周年之际,给予人们全新的冲击和影响。  早期被神化,后期被异化,MBA毕业生和企业之间,似乎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有人说MBA毕业生眼高手低,也有人说是企业不懂得怎样使用。孰是孰非?在MBA学员们看来,MBA教育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又存在哪些问题?

时间: 2024-09-17 04:34:58

中国MBA20年雾中求变的相关文章

房地产商危局中求变

采访/李欣 蒋毅坤 撰文/李欣 "政策像钟摆一样摆了很多次,但这次应该是最后一次."这是冯仑对时局的判断,在这样的生死时刻,正如冯仑所说的,地产企业要么"熬着生",要么"火化死"! 显然,没有企业愿意走向灭亡,他们不得不行动起来,在危局中求变求存. 作为住宅类房地产企业代表的万科,在今年3月的股东大会上,董事长王石终于"放下姿态"表示,万科专注于主流住宅开发的定位并没有改变,但会在此基础上,尝试与住宅相配套的其他物业类型. 所

雾中“金矿”:生化城市的末日图景与商业狂欢

● "生化城市"的末日图景刺激起空气污染防护的新商机● 商业力量需要花费更长时间,研究如何面对这种工业化的后果在北京,近2000万人对PM2.5的恐慌与担忧尚未散去,一场对商机的争夺与"狂欢"就已上演.1月12日上午9点,北京监测到的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指数最高值达到456,而美国大使馆在当天下午公布的数据则显示为845.一般情况下,PM2.5指数达到300就是6级重度污染级别.许多市民开始寻找最专业的口罩,尤其是用于矿井.水泥厂和面

于嘉:中国版《碟中谍》“爹中爹”

"醒来的大鸦":质疑"韩少"?诽谤"韩少"? 昨日和朋友聊一80后天才,拥有上千万狂热的粉丝,谁胆敢对他有丝毫质疑就会被围攻.他学贯古今,精通多门外语,而且是体育特长生,精通球类,车开得特别好,世间一流.一些成年人都很难想像的事,他十几岁就会,这不是神吗?哥们大怒!你敢说韩少,这不是质疑,是诽谤!!--我,我,我说的是金正恩. 摘自网友"醒来的大鸦"1月30日新浪微博 易中天:救吴英 我不懂金融,也不懂法律,对吴英案更知之甚少

稳中求变的11月游戏圈 2008网游行业11月大盘点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游戏行业以稳健的脚步又走过了2008年11月.在这个月中,网游公司有突飞猛进的也有业绩下降的,公司战略有稳定不变的也有积极求变的,游戏测试有豪门大作公测的也有期待大作封测的,总体上是"稳中求变"的局势. 一,上市公司有喜有忧 艾瑞咨询和易观国际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国内网络游戏市场达到了5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规模,虽然还是在继续增长,但是发展速度已经明显放慢.而在11月则渐渐也看到了一些来自于金融危

述评:“郭美美”事件折射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社会病”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新华网北京昨日(8月7日)电(记者 刘欢 郭鑫)名噪一时的"网络红人"郭美美终于"倒下了",其炫富.涉赌.性交易背后,暴露出中国在快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多种"社会病",拜金.奢靡.钱色与权色交易,从价值观念扭曲到社会行为失范,一股腐朽思潮正在逆势涌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郭美美成名于"炫富",而这也是当前社会诸多病症中的一个.形形色色的"炫富者"们

中国缘何在金融危机中继续成为外商投资沃土

新华网上海11月12日电(记者 吴宇 季明 潘旭)美国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简称纽交所)首席执行官邓肯·尼德劳尔近日来沪访问.他几乎没有提"金融危机"这个一年来的热词,而是反复讲"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因为这是纽交所急欲跳进的一眼"温泉". "近一年来,我们比以往更加关注中国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而酝酿中的国际板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纽交所不仅想在上海挂牌上市,而且希望成为众多外国公司来上海上市的咨询顾问."

中国在全球经济调整中发挥着领导作用

--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先生 ■ 本刊记者 魏革军 记者:非常感谢您再次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上次采访是在一年多前,在这期间,全球经济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在经历金融危机冲击后,全球经济正逐渐走向复苏,但有观点认为,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停滞的风险,甚至可能出现"双底衰退"的现象.您如何看待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态势? 卡恩:当前我们正处在"大萧条"以来影响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中,之所以说我们仍然处于危机中,是因为目前全球经济虽然转危

“中国与菲律宾构架中菲友谊之桥”双语网站开通上线

中国网4月1日讯 2012年3月19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和菲律宾总统新闻传播办公室合作搭建的"中国与菲律宾构架中菲友谊之桥"双语网站(http://cn-ph.china.org.cn/index.htm),正式开通上线. 中菲友好网以增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认识为宗旨,以真实.权威.及时的报道着力打造涉及政府和民间各个领域交往的高端信息发布平台,助力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网站架构清晰.主题明确,分为新闻.评论.人物特写.中菲友好特刊以及热点聚焦等板块.网站

2013创新中国文化创意专场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圆满落幕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6月6日,由"创业邦主办,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园和天津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3创新中国•文化创意专场"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圆满落幕.共有10家文化创意领域的初创企业登台展示,天津电视台对现场进行了全程录制.最终,AutotimingINCPTELTD.北京中科亚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津常青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三家企业成功晋级.这次三家成功晋级的新创企业,将于9月11.12日进行2013创新中国杭州的终极展示. "中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