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为何不任性?说说几家科技巨头是怎么管钱的

1550亿美元——这是苹果截至2014年9月底的现金储备总额。自从iPhone、iPad大获成功之后苹果公司账上的资金就不断增长,直到数年后的今天积累成这样惊人的数字。苹果也并不是唯一一家喜欢往存钱罐里投硬币的科技公司:同期微软的现金储备超过900亿美元,谷歌、三星都有超过600亿美元资金。四家企业的金库总值接近四千亿美元,而且在未来几年仍将不断增长。与市值或固定资产等概念不同,现金储备是企业各项财务指标中最能反映其实际支付能力的数字。其实媒体常用的现金储备这个词不够严谨,严格来说这一指标叫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了企业的活期、定期存款,各种短期和长期可变现债券等。通常企业不会把获得的现金全部以活期存款形式存放,而是会主要用于购买美国联邦债券这类零风险的金融产品。由于这类金融产品在需要时很容易换成现金,且大幅贬值的几率很低,所以也被称作是现金等价物。苹果、微软、谷歌和三星是过去十年来科技产业利润最高的四家企业。其中苹果去年的净利润接近400亿美元,微软和三星超过200亿,谷歌也有超过100亿美元入账。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连续多年维持每年百亿美元级别的利润水平,这是他们能够积累出巨额财富的必要条件。但光是赚钱并不一定就能家财万贯。资本的积累不仅需要开源还要节流。巧的是几家还有竞争关系的企业都堪称业界的小气鬼。一方面每年收钱收到手软,另一方面既没有大手笔的投资又不给股东分红回报。这样的行为早就让他们的股东大为不满了,纷纷采取各种手段(甚至包括向法院起诉)逼迫企业管理层分红或者展开大规模收购。经过股东的不懈努力,苹果好不容易在2012年开始了巨额分红和股票回购计划来回报股东,迄今已经拿出近千亿美元资金;微软的分红计划开始的较早,始于2003年,也已经付出了超过千亿美元。只是这两家企业虽然分红数额较大,但还是不足以扭转其资金储备越来越多的趋势。谷歌则至今依旧一毛不拔,三星虽然有出钱但是数额非常少,不值一提。对于股东来说,企业是否分红对股东利益的影响并不是确定的。理论上说如果企业不分红而把钱存起来,股价中
就会包括这部分存款。分红之后股价也会有所下跌,相当于把股票包含的价值的一部分转移到了股东自己的存款账户中。如果股东拿到这部分分红也没什么好的投资渠道,只是放在银行吃利息,那么分红与否对股东的利益就没什么影响。如果股东拿到钱有更好的投资渠道,那么他们显然会希望企业把账上的存款都拿来回报投资者了。之所以这四家企业受到投资者的广泛指责,就是因为他们攒下的钱竟然都投到美国联邦债券这类收益率极低的金融产品里去了。堂堂业界顶级巨头,科技业最有实力的公司,对待天文数字的收益的办法就和隔壁没文化还抠门的暴发户老王
差不多——存起来然后欣赏存折上的数字!每年近四千亿美元的资金的平均收益率只有1%-2%上下,还不如楼上大妈的一年定期存款单子的利率高哩。敢不敢买点公司扩大下业务啊?还别说,他们也偶尔出手买点东西,比如微软80亿美元收购Skype、苹果30亿美元买下Beats、谷歌20亿拿下Youtube、三星10亿美元注资ASML(光刻机设备厂商)什么的。可是这些收购案虽然都是业内的大单子,但是相比几家巨头的存款都只是小case,而且几年才会有这么一回,说起来还不如中国的阿里腾讯呢。别人是有钱就任性,他们有钱却个个学葛朗台,难怪股东们气得瞪眼。只是,采取如此保守资金管理策略的几家企业确确实实是当今业界的领头羊。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这样的方案一定是有自己的原因,而不是他们的管理层真的像隔壁老王或者楼上大妈一样不懂财务知识。各种财务管理的经典教科书都告诉我们保持巨额现金储备的效率是很低的,那么这四家企业的深层考虑又是什么呢?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科技业巨头存钱的习惯始于微软创始人盖茨。当年他创立微软时坚持不借钱,还要在公司账上留存足够一年开销的现金,还为此与合伙人屡次争吵。微软大获成功后是第一家积累出数百亿美元资金的企业。后来谷歌、苹果和三星的财务策略几乎照抄微软的路线。与传统制造业不同,科技企业往往是轻资产、重预期的类型。埃克森美孚掌控着大批油井,工商银行有天量居民存款,而即便是称雄一时的科技企业也往往只有市场份额来支撑自己的股价。可是IT产业恰恰风云莫测,昨天如雷贯耳的名字明天可能就成为历史的尘埃。没有任何IT企业能够保证自己总是走在时代前面,不被变革的浪潮冲到海底。在危机来临时,缺乏大宗资产的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再融资来重振旗鼓,那时唯一可以依赖的就只有实实在在的资金储备。苹果当年差点破产,乔布斯不得不向老对手借来区区1.5亿美元过冬。彼时苹果也算PC业老牌玩家,竟然连1.5亿美元都难以筹措,可见现实之残酷。待苹果东山再起后自然不会重蹈覆辙,如今1500亿美元在手,就算面对再大的危机也是底气十足了。当年的DEC、王安、诺基亚、摩托罗拉以及一众日企就在这上面翻了船,虽然辉煌时趾高气扬,但没落时却兵败如山倒,一两年亏损就花光存款,之后便无力翻身。另一方面,IT企业很难进行跨行业经营,专注度比较高。微软可以做即时通讯,苹果可以玩耳机音箱,但他们要涉足汽车生产就是很麻烦的事情。诚然巨额资金可以轻易并购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但是收购来的公司往往难以同本部融合,产品、经营策略、公司文化等区别带来的摩擦会大大消耗本部的精力。收购的规模越大,这种融合就越艰难、成本越高。有时与其收购一家成熟的企业还不如自己拉起一支团队进入相应的市场。当年微软试图以全部现金收购雅虎以扩大搜索引擎市场份额,后来的事实证明收购失败对微软是一大幸运;三星发展半导体产业时基本靠自己的逐渐积累,终成业界主要玩家之一;苹果决定掌握CPU研发技术时并没有去收购ARM或AMD,而是自行招募人才秘密发展,获得了足以匹敌最强对手的研发能力。既然花费巨资收购大型企业很可能得不偿失,还不如把资金留存起来为未来的风险做准备。还有,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想要找到同时兼顾收益和安全性的理财产品也实在不容易,因此大家还是选择联邦债券这样没什么收益但是绝对安全的渠道来储蓄了。而通过分红或回购股票来回报投资者对这些跨国巨擘也不是什么轻松的选择。由于各国的税收政策不同,跨国企业往往会通过转移收入到低税率国家来规避征税。他们的资金储备往往分散在多个国家,留在本国的比例不高。但是股东回报政策需要将资金汇回国内,这一过程会被本国课以巨额税金。苹果受此影响最大,其每年的利润大部分都留在了其他国家的分部账上。结果当苹果不得不进行分红和回购时,它还向本国银行借入数百亿美元长期债务,利用本土借款的低利率来降低回报计划的成本。最后,较高的资金流动率也让高额现金储备变得很有必要。苹果的应付账款等短期负债常年保持在二、三百亿美元的水平;三星每年仅营销和行政开支就达数百亿美元。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准备,供应商在为
它们供应原料时可能就会担心资金回收。而现在的情况下,即便是几个月的账期供应商也不会在意,不用害怕届时拿不到货款。虽然很多媒体与分析家都认为这几家科技企业的现金储备管理过于低效,但不得不说他们的选择还是有充分理由的。十一甚至十二位数的存款就算收益率低下也绝对是幸福的烦恼。在巅峰期谨慎小心为未来的艰难时光做好充分准备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或个人都能做到的,至少这样的策略让他们的前途少了许多风险。中国的IT企业也应该从中学习经验,不要只顾眼前一时风光,
看不到未来的荆棘遍地。有钱可以任性,但有了钱就任性恐怕就不能走得长远了。

时间: 2024-09-20 19:42:28

有钱为何不任性?说说几家科技巨头是怎么管钱的的相关文章

十家科技巨头的有趣招聘广告语

科技公司招聘时有很多有趣的广告语,有的雷人,有的平实,而更多则是从公司产品的特点出发,下面就是十家科技巨头的有趣招聘广告语,请您欣赏. 1. Google Do Cool Things That Matter 做有用的酷事儿 谷歌很酷人尽皆知,有用的酷事儿显然是在表明他们不仅仅是酷,而且做的事还是很有用的,这点很重要. 招聘网址:http://www.google.com/about/jobs/ 2. Automattic 18% down, 82% to go. WordPress 完成了18

微软是有意收购Cyanogen的数家科技巨头之一

摘要: 9月1日,据科技博客网站ubergizmo报道,Cyanogen团队开发了数款最流行的Android智能手机定制ROM:CyanogenMod,是目前全球最大的Android第三方编译团队.The Information网站报道称,微软是有意收 9月1日,据科技博客网站ubergizmo报道,Cyanogen团队开发了数款最流行的Android智能手机定制ROM:CyanogenMod,是目前全球最大的Android第三方编译团队.The Information网站报道称,微软是有意收购

多家科技巨头遭遇黑客"水坑"式攻击

本文讲的是 :  多家科技巨头遭遇黑客"水坑"式攻击  ,  [IT168 评论]2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过去几周时间里,包括苹果.Facebook和Twitter在内的科技公司网站纷纷遭遇了黑客入侵事件,而且有迹象显示更多网站可能在未来遭遇相同的命运.而在这一连串黑客攻击的背后,人们发现竟然存在着一个惊人的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公司员工都曾访问过一个颇受欢迎的移动开发者信息共享网站. 据Facebook针对被黑事件调查公布的信息显示,这个具备"重大作案嫌疑"

多家科技巨头向美国政府要求:公开政府情报索取

硅谷网讯 北京时间7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棱镜门"事件中,美国各 大科技公司均各自表态, 不过当地时间7月18日,科技行业将发出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呼吁,苹果.谷歌(微博).微软. Facebook等科技巨头,将集体向美国政府呼吁--让科技行业更加透明的对外公开政府的情报和信息索取信息. 7月18日,由63家公司(许多是科技公司).投资人.非盈利机构和行业组织组成的一个联盟,将会向奥巴马政府提交一份公开信. 在信中,该联盟将要求奥巴马政府和美国国会,允许互联网网站.电信服务提供

Facebook、Netflix 等多家科技巨头谈“设计”

设计在商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设计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如今所有的大型科技公司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近期,在澳大利亚的艺术设计大会上,世界顶尖的设计人才出席并分享设计是如何促进公司成功的.以下我们采访了 6 位科技巨头公司的负责人,他们来分享一下设计对业务的影响. 1.Facebook 产品经理-- Jon Lax     设计在Facebook中发挥的作用: 坦白来说,Facebook 是一家科技公司,但是没有设计的科技只是一堆代码.工程学和设计的完美结合才能诞生伟大的产品.我们在 Facebo

谷歌等31家科技巨头联名呼吁美国改革网络监控

5月27日消息,据CNET报道,硅谷的科技巨头们似乎已经厌倦了美国间谍带来的困扰.在26日当天,包括谷歌.亚马逊.微软.Facebook等在内的31家科技公司签署公开信,呼吁美国国会对网络监控法案进行改革,即修订<外国情报监视法>中的Section 702部分.这部分条款允许国安局(NSA)收集国外公民的网络数据,有些情况下甚至包括美国人. Section 702是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曝光NSA大规模监控计划期间首次泄露的,它让NSA梳理有关个人的所有数字活动,也是多

原来,我们的时间这样被科技巨头们瓜分(转)

  你的生活正在被 BAT 们包养,信息.购物.社交.通信.娱乐,还有女人--从出生到坟墓,科技已通过互联网渗透到每一处.不过我要说的是,你的注意力,或者说你的阅读时间正在被科技巨头瓜分.铺天盖地的科技资讯席卷而来,争夺着你的眼球,春节也不例外. 1 月,CES,全称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全球最著名的科技电子展,聚焦尖端电子技术与现代生活的结合.1967 年至今已延续 48 年,1978 开始选址拉斯维加斯至今,因此也被成为拉斯维加斯电子展.近年来中国科技巨头对 CES 愈加重视,尤其是 T

四大科技巨头跟随者众 智能家居市场容量可观

在三星.苹果.谷歌.微软等巨头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大企业,甚至中小微企业也纷纷加入了抢占智能家居市场的战局.从布局来看,微软主打单品+系统,苹果的优势在于开放性的平台及协议,三星软硬件单品.平台.产业链等综合能力排名靠前,谷歌则一手抓单品.一手抓平台.四家公司在业务上各有差异,目前暂时难分高下. 四大科技巨头跟随者众 智能家居市场容量可观 智能家居入口产品发展与迭代历程 一谈起智能家居,大多数人在脑海里第一时间都会浮现国外四大巨头的身影--三星.苹果.谷歌.微软,它们都在近几年的智能家居市

科技巨头的竞争

随着股价的一跌再跌,还有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如今,苹果作为移动领域的老大正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而苹果原有的火热同时被竞争者的消息不停的冷却:Google Glass 引发穿戴计算设备的讨论,三星下一代旗舰 Galaxy S IV 谣言到处都是--在如今格局变化多端的科技业界,"一超多强"的形势渐渐的正在转向势力均衡,如今几家科技巨头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持续的创新力决定了它们能否长久地延续成功. 最近一段时间,<福布斯>撰文对移动市场最三家公司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