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发出去,需要花钱,再把数据买回来,还要花钱。我们这是在两头花钱,最后把钱都送出去了。”3月9日,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场上,在听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的发言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建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寿君不由得感慨。
蒋华良提出的,是一个他呼吁了很多次,却不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强调大数据的重要性,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自己的科研数据都在国外。”蒋华良直言。
在蒋华良看来,大数据时代的当下,谁掌握了科研数据,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美国是科技强国,也是科技期刊的强国,国际上大多数研究结果都发表在美国期刊上。因此,美国掌握了大部分科研数据。”蒋华良说。
科研数据对于新药研发、新材料研制方面尤为重要。“国外的研究机构和企业,没有多少人去做实验研究,他们主要依靠数据分析,很容易就能把所有科研数据都分析一遍,筛除已经研制失败的数据,然后稍微做一下实验就可以了。这也导致美国做新材料的速度,基本上是我们的两到三倍。”
而对于国内的科研企业、院所及科研人员来说,想分析科研数据并不容易。“想分析,就要花钱把数据买回来。”蒋华良说。
“国外一些机构专门做数据库,会把各个研究小组的数据整合起来,如果要用这样的数据库,包括打包的数据服务,就要付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晓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她表示,由于自己的科研领域经常需要参考国外数据,自己所在单位也与某些数据库建立了订阅服务的关系,方便科研人员进行数据查询。
“这笔钱不是一个小数目。”王寿君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们看来,要改变这种情况,最关键的是尽快发展我国的高质量期刊。
“一些好的文章可以优先安排在国内期刊发表。”蔡晓红表示,希望通过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发展,带动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提高国内期刊的影响力,进而改变上述被动局面。
然而,问题在于,当下科技管理部门常常按照SCI排名的方式考核项目运行情况,考察实验室或者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我们每年都要填很多表,写明发表了多少SCI论文,自己要报,单位也要报。”蔡晓红说,如此考核“指挥棒”的导向,直接影响了国内优秀科研论文发表时所选择的期刊。
要改变当下的局面,考核机制应当调整。“现在有些国内期刊也在鼓励国内科学家优先将论文发到国内期刊,但目前考核体系如此,即便鼓励也不可能改变大局。”蔡晓红告诉记者,“我们要先做到不要唯SCI论事,而是真正以科学研究实际的价值和意义来论事,这样才会在整体上有助于整个体系的改变。”
本文转自d1net(转载)